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2

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

刘全

刘全(渠县职业中专学校四川渠县635200)

高中数学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高台阶”。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数学难学,特别是对意志品质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妥的那部分学生更是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数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如何搞好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跨过“高台阶”,就成为高一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高中新生在学习数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1初、高中数学教材的差别显著。现行高中数学课本(必修本),与初中数学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从直观到抽象;从单一到复杂;从浅显至严谨;从定量到定性。初中数学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因此,学生对初中数学并不感到太难。高中数学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再加之教材从数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最难的部分“函数”放在高一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

1.2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

1.3学生不重视“听”和基础。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2.解决的对策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

2.1妥善过渡,降低台阶,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开始时,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这要求教师必须熟悉初中教材)。另外,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例题、作业和测试题一开始不宜太难,以免学生盲目乐观或丧失信心。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的叙述,要作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从多角度去阐述它们(文字、公式、图像等)。对学生中想当然的经验错误,一定要及时针对学生情况,帮助他们找出错的原因,并及时纠正(同时还要注意有的错误还可能重犯)。从而改变学生对高中数学的恐怖认识,提高能学好数学的信心。

2.2温故知新,同化新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初中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高中数学新授课就可以从复习初中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新内容。高一数学的每一节内容都是在初中基础发展而来的,故在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注意旧知识的复习,用学生已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如在讲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时,要先复习初三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而提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而引入坐标定义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改进教学,循序渐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例如,在初一代数教学中,要着重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初二数学教学中应加强推理的训练,发展形式思维的能力;在初三应通过数形结合和解题思路的探索活动,来发展学生思维的预见性、反省性和独创性,以达到为理论型抽象思维的发展做准备、打基础的目的。至于高中数学教学,则要进一步注意理论观点对数学思维活动的指导作用,注意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并丰富数学观念系统。所以在衔接阶段,要使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思维发展阶段相适应。过难、过急是不行的,过易、过慢也是不行的,要设计好教学程序,使教学既要符合学生思维结构所具有的水平,又要有一定强度和适当难度。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判断能力、抽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文章编号】1236-3619(2010)06-20-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