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诊断、治疗与并发症的防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14

高血压的诊断、治疗与并发症的防治

杨剑峰

杨剑峰(北京诺和众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60)

摘要:简单介绍高血压的病因及危害,从中医、西医两个角度简述高血压的诊断、治疗与并发症的防治。

关键词:高血压;诊断;治疗;并发症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血压知识

1血压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因为是在动脉血管上测量出来的,故又称动脉压。血压高过大气压的数值,称为血压值,是以心脏收缩时产生的收缩压与心脏舒张时产生的舒张压之比(即收缩压/舒张压)来表示的。血压的单位,可以用毫米汞柱(mmHg)或法定计量单位千帕(KPa)来表示,1毫米汞柱=0.133千帕。在正常情况下,虽然血压不断地发生波动,但由于机体内存在着各种调压控制系统,故血压常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生理范围之内。

血压的生理功能,在于使动脉内保持一定的压力,以使血液在循环系统内不停地正常运行,以维持机体健康的生命状态。心脏收缩时,含有氧气和营养成分的新鲜血液被挤压到动脉内,并沿着血管向前流动,具有弹性的血管也相应地扩张,从而使血流动力得到一定的缓冲;中而不至于过高;心脏舒张时,虽然停止了对血液的挤压,但由于动脉血管的弹性回缩,仍可迫使血液继续向前流动。在心脏收缩时产生了动脉的收缩压,靠动脉血管回缩而维持了一定的舒张压。由于血压的持续存在,才促使血液不停顿地流向压力较低的全身毛细血管,把氧气和营养成分带给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的细胞。由此可见,如果动脉内没有一定的压力(即血压),血液就不能在全身正常流动,各器官和组织的细胞也就得不到必需的营养物质。所以,对人体来说,血压是保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血压的构成与表示

人的血压,通常是指体外所测得的动脉血压,更具体的是指左(右)上臂动脉的血压。由于心脏呈周期性地跳动,动脉血压及血流速度也随之呈周期性地增减,由此可测出心脏收缩期血压和舒张期血压。当心室收缩排血时,动脉血压迅速上升,在心室收缩中期,血压上升所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俗称高压;当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便迅速下降,在心室舒张末期,血压下降所达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俗称低压。临床上,习惯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划一条“/”线,前面数字表示收缩压,后面数字表示舒张压,再注以测量单位即可。血压的测量单位,用毫米汞柱(mmHg)表示,也可按国际标准规定用千帕(kPa)表示,7千帕=7.5毫米汞柱。如收缩压为120毫米汞柱(或16.0千帕),舒张压为80毫米汞柱(10.6千帕),则血压可表示为120/80毫米汞柱(16.0/10.6千帕)。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或脉压差,简称脉压,正常人为30~40毫米汞柱(4.0~5.3千帕)。平均动脉压,是指一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总平均值。平均动脉压等于舒张压+1/3脉压,或等于1/3(收缩压+舒张压)×2。一般认为,脉压和平均动脉压能更正确地反映心脏和血管的功能状态。但实际上,临床上所惯用的,仍是收缩压和舒张压这两项数值。

第二节高血压知识

1高血压患病率及其特点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近年来不断升高,已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958~1959年,在年龄15岁以上的人群中抽样调查494331人,高血压患病率为5.11%;1979~1980年间,共调查4012128人,患病率7.73%;1991年调查950356人,患病率为11.88%。我国20世纪50~70年代,每年新发高血压100余万人;到了80~90年代,每年新发高血压300余万人。年龄越小,发病率增幅越大,其中25~49岁年龄组,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目前,我国人群中,高血压患者已逾1亿,涉及几千万个家庭,平均4个家庭就有1个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已成为我国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洪昭光教授,在1998年“跨国抗高血压研讨会”上指出,我国高血压及其治疗存在“三高”、“三低”、“三个误区”的现状特点。“三高”,即指高血压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及致残率高。患病率高,据推算,目前已有1.1亿多患者;死亡率高,是指高血压死亡率已居心血管患者死亡的首位;致残率高,每年因高血压可新发150万脑卒中患者,现幸存的600万脑卒中患者中,有75%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三低”,即指知晓率低、服药率低及控制率低。知晓率低,是指了解自己患高血压的,还不到高血压患者1/2;服药率低,是指知道自己患高血压需要服药,但能遵医嘱服药的还不到1/4;控制率低,由于不遵医嘱服药等原因,高血压发病的控制率不到5%。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往往存在“三个误区”,即他们或不愿服药,或不难受不服药,或不按病情科学地服药,这是非常不对的。因为,提高服药率及控制率,是当前治疗高血压成败的关键因素。

2高血压患病率缘何只升不降

根据全国三次普查结果推算,高血压患病人数1959年为3000万,1980年为5000万,1991年为9000万,目前已达1.1亿多,患者数目之多和上升速度之快都是惊人的。40多年来,在高血压的防治上,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全民防病保健的角度看,则收效不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英恺教授指出有如下一些原因。

2.1我国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多年来主要是针对各种传染病方面而言的,像心脑血管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并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2.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无节制,不少人吸烟和过度饮酒,肥胖和超重的人越来越多,这些都是高血压的促发因素。

2.3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也加大,又缺乏体育锻炼,再加上缺乏文娱活动和必要的劳逸结合,这些也都是高血压促发的诱因。

2.4随着全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高龄人口比例加大,老年性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自然也就多了。

2.5对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知识不足、不普及,广大群众包括各级领导和知识分子,不了解自我保健的方法,只等出现病情才开始注意,有的甚至已经发现高血压也不在乎。

2.6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医疗条件差,医疗经费严重不足,故高血压的防治效果也很不好。

3成人血压的正常范围

正常人的血压,随年龄而有所变化,且在不同的生理情况下,有一定的波动范围。一般认为,正常成人收缩压≤140毫米汞柱(18.6千帕),舒张压≤90毫米汞柱(12.0千帕),为正常血压。而成年男性收缩压<110毫米汞柱(14.7千帕)、舒张压<70毫米汞柱(9.3千帕)者;成年女性收缩压<90毫米汞柱(12.0千帕)、舒张压<60毫米汞柱(8.0千帕)者均为低血压。所以,成年人的正常血压范围,收缩压为90~140毫米汞柱(12.0~18.6千帕),舒张压为60~90毫米汞柱(8.0~12.0千帕)。这是目前公认的成年入正常血压范围,但不是绝对的界限。

4如何正确测量血压及注意事项

测量血压的仪器,称为血压计。血压计有台式水银柱血压计、气压表式血压计、电子血压计等,临床上及家庭中常用的是台式水银柱血压计,一般不推荐使用手腕式或指套式电子血压计。台式水银柱血压计,由血压计、气袖带、橡皮球囊组成,用听诊器测量,其正确测血压的操作步骤如下:

(1)测量前,应先检查血压计有无破损,水银柱血压计的水银必须足量,刻度管内的水银凸面正好在刻度“0”处;所使用标尺必须垂直,还要看水银是否溢出。

(2)患者测量血压前,须休息片刻,采取坐位、卧位均可,一般露出右上肢至肩部(衣袖太紧者应脱下衣服),伸直肘部,手掌向上平放。

(3)将血压计平放在桌上或床上,与被测者的心脏位置平行。先祛除袖带内的气体,再平整松紧适宜地将其缠绕在肘窝上3厘米处。测量者戴上听诊器,在摸到肱动脉搏动后,将听诊器放在其上,随即用手指关闭橡皮球囊的气门,快速充气,待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加压30毫米汞柱,然后匀速稳定地放气(放气速度以每秒2~3毫米汞柱为宜),使水银柱缓慢下降,当听到第一声搏动时,水银柱所指刻度即为收缩压;继续放气,搏动声继续存在并增大,当搏动声突然变弱或消失时,此时水银柱顶端所示的刻度即为舒张压。快速放松气囊阀门,使水银柱回到零点,并记录下所测得的血压读数。

(4)按第3步操作步骤,重复测量一次血压,一般取两次血压的平均值,作为该次测量所得的血压值,并同时记录下测量日期、时间、地点及活动情况等。测完血压后,应关闭上血压计开关,随即取下气袖带。

为了获得正确的血压值,测量血压时,特别是家庭自测血压时,应注意以下一些事项。

(1)室内温度要适宜,一般为21℃左右,太冷、太热均可影响血压水平;测量前5分钟内不要做体位变动,同时应排空小便,测量血压前半小时,应避免进食、抽烟及饮酒等。

(2)被测血压者,上臂放置位置应与心脏位置同高。如上臂放置位置高于心脏水平位置,可使测得血压偏低;相反,上臂放置位置低于心脏水平位,则测得血压偏高。

(3)测量血压时,所使用的袖带宽度要合适。袖带宽度太窄,则得的血压值可偏高;如袖带宽度太宽,则测得的血压值偏低。一般讲,婴儿用2.5厘米×5厘米袖带,儿童用6厘米×12厘米袖带,成人用12厘米×23厘米袖带,肥胖高大成人需用15厘米×30厘米袖带。成人与儿童所用的袖带不一样,不要混用,否则测得的血压不准。

(4)缠绕袖带的松紧度要合适。缠绕得太紧,测得的血压偏低;相反,缠绕得太松,测得的血压就会偏高。

(5)测量血压时,充气不可过猛,也不要使水银柱升得过高,以避免被测者不适,也防水银外溢损坏血压机;血压测量完毕后,应驱除尽袖带内的空气,并平整地卷好;橡皮球应放在盒内固定位置,以防玻璃损坏。

(6)目的不同,测量血压的时间要求可不一样。从诊断的目的出发,则测血压的时间不需固定,从早上起床后到晚上睡觉前,可多测几次血压,看是否血压升高;如果为了观察用药效果,则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内测量血压,以便于前后比较。

(7)正常人,如自测血压接近或高于140/90毫米汞柱(18.7/12.0千帕)时,应到医院去接受医生的诊治。

(8)血压计应平稳放置,切勿倒置或震动;血压计应定期检查,发现损坏应及时维修,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第二章高血压的病因与症状

1高血压病的发病原因

高血压病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由于遗传与不良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高血压病,首先取决于内在因素,如遗传因素、神经类型、身体素质等,在一些外在激发因素的作用下,如长期精神紧张、过度精神创伤、睡眠不足、缺乏体育锻炼、摄入过量的盐、体重超重、吸烟饮酒、高温、噪声等,都会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及一些体液因素控制失调,使血管壁中的平滑肌收缩力加强,引起周身小动脉管径变窄,周围阻力增加。心脏为了满足周身各组织供血的需要,必须加强收缩力,提高动脉压,长期如此,其结果便形成了高血压病。现介绍如下几类主要发病因素,如能有效地控制以下重要环节,则就有可能降低或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病率。

1.1遗传因素。大量临床研究观察资料证明,高血压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高血压病是一种多因子遗传性疾病。另外,还与环境因素有关,如父母双亲均有高血压病,其子女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生活,高血压病发病概率可高达46%;如双亲中一方患高血压病,子女发病概率为25%;双亲血压均正常者,子女发病概率仅3%。由此可见,父母双亲患高血压病,其子女应该早期采取预防高血压病的措施。

1.2精神心理因素。长期反复地过度紧张与精神刺激,或性格暴躁、易激动、生气等,均可引起血压升高。因为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时,使皮质下血管运动中枢失调,形成以血管收缩占优势的状态,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使血压升高。精神紧张的脑力劳动者,或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高于一般的人。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与血压呈轻微的相关性,心理因素确是成年人高血压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临床研究观察资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高血压患者,经过心理监护,调节机体内在的平衡失调,应用非药物疗法的综合措施,高血压病的临床症状不仅得到改善,而且也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

1.3年龄和性别因素。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平均血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尤其是收缩压更是如此。高血压病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40岁以上者比15~39岁者的患病率要高3.4倍。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在35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而在35岁以后,无论是患病率及血压升高幅度,女性均可超过男性。

1.4地区环境因素。我国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呈北方高于南方的趋势,可能与气候条件、生活方式等有关。一般讲,城市中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要高于农村。

1.5超重和肥胖。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独立性危险因素。人群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血压与体重、高血压病与肥胖显著相关。许多研究证明,人群中随着体重指数[BMl=体重(千克)/身高(米)2]的增高,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加。越胖的人,就越容易患高血压病。我国14组人群的研究显示,体重指数从<-20到>28,高血压患病率逐步增加,男性从12.7%增加到58.7%,女性从11.6%增加到47.8%。研究还证明,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减轻体重后,血压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肥胖者的高血压病发病率,远远高于体重正常的人,其患病率为他们的2~6倍。有资料指出,在男性,肥胖者高血压病的危险性比消瘦者高出3倍以上;而女性肥胖者,比消瘦者患高血压病的危险性要高出6倍。所以,超重和肥胖者,为了防治高血压病,必须减轻体重。

1.6饮食因素。饮食是影响血压高低的重要因素,饮食中的一些成分与血压关系极为密切,故饮食不当会直接诱发高血压病。

2高血压病的中医学病因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病多因长期精神紧张、忧思恼怒、机体阴阳平衡失调,或嗜食肥甘厚腻、烟酒过度,也与遗传因素等有关。高血压病的中医学病因如下:

(1)情志失调,肝火上炎。由于长期精神紧张、忧思恼怒、忧郁过度,使肝气郁滞,郁久化火致肝火上炎,症见头痛、头昏、目眩、面赤等。

(2)肝肾阴虚,肝阻上亢。或哀伤过度,或老年体弱、肾水不足,或肝火郁久,耗损肝肾之阴,故可导致肝肾阴虚。水不涵木,则肝阳上亢,症多见头昏、耳鸣、腰酸、手足心热等;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阴,使心火上炎,症多见心悸、心烦、失眠等。

(3)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更年期阶段的妇女,常可出现肝肾不足、冲任失调的高血压病。

(4)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久病不愈,气阴、阴阳俱损,多见于高血压病后期,但气阴两虚多出现在阴阳两虚之前。

(5)饮食失常,痰浊内蕴。嗜酒肥甘、膏粱厚味、饥饱无度,使脾胃郁伤,健运失司,致聚湿生痰、痰浊内蕴、清阳不升,可致高血压病,多见眩晕、胸闷等;如痰浊阻塞脉络、心血瘀阻时,则见胸痛、胸闷等。

3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

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它是多种因素的复杂综合,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共同参与高血压病发病的复杂过程。

3.1神经学说。长期反复的过度紧张与精神刺激,可以引起高血压病。刺激在大脑内形成兴奋灶,使皮质功能紊乱,血管运动中枢的调节失调,使血管收缩的神经受损;中动占优势,引起小动脉紧张度增强,使血压升高。这种反应最初为暂时性,频繁发生后得到强化变得持久;同时,微血管也发生适应性结构改变,管壁增厚,周围血管阻力增高,使血压持续升高。正常人血压,是通过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地进行调节的,如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出现异常,也可使血压调节功能发生障碍,可使血压逐渐增高。

3.2肾源学说。实验证明,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肾素在血浆内将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血管紧张素I,再经转换酶的作用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于中枢,增加交感神经;中动的发放,使心脏搏动加强,周围小动脉收缩,致使血压升高;同时,血管紧张素Ⅱ还可刺激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引起水、钠潴留,使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体内调节血管阻力与细胞外液的重要环节,而后两者又是决定血压的主要因素,故可以说,在肾脏性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3.3内分泌学说。如果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则心脏排血量增加,细小动脉痉挛,从而引起血压升高;同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水和钠潴留,使血管对肾素和血管紧张素等各种升压物质的敏感性提高,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的交感神经:中动增加,小血管对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性增强,也可能是血压升高的原因。

4高血压病的危害性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仅患病率高,而且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等并发症,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对心、脑、肾靶器官的危害性,可概括为大心、小肾和脑卒中,大心即左心室肥厚和心脏扩大,小肾是肾萎缩,脑卒中是脑出血和脑血栓等。我国有学者研究高血压病的致死原因时指出,发现74%死于脑循环障碍,22%死于心功能不全,4%死于肾功能不全。所以,高血压病的心脑血管并发症,目前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的头号杀手。

高血压病并发的脑损伤,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和脑供血不全,它是我国高血压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我国有人报道,现在脑卒中(中风)患者500余万,与高血压相关的一种危急情况为高血压脑病,它多发生于急进型或恶性高血压等血压急剧严重增高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剧烈头痛、意识模糊、嗜睡,多伴有恶心呕吐,视力障碍等。

高血压病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与正常人比,它使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增加5倍。法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比例,比正常血压的老年人高3倍以上。据国内有人报道,我国现有心肌梗死患者200余万,现有冠心病患者1000余万,这是一种十分严峻的潜在性危害。高血压时,心脏排血时所遇到的阻力增加,心脏工作的负荷加重,承担向全身动脉系统喷射血液的左心室肌肉就会代偿性增厚,以加强收缩力量,用以克服加大的阻力,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左心室肥厚。高血压患者,一旦出现左心室肥厚,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风险会显著增高,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患者都是如此。如果不能有效及时地控制血压和病情的进展,心脏就会由肥厚转为扩张,最终可导致心力衰竭。所以,心力衰竭是高血压病的严重并发症,其5年存活率只有60%。

长期血压升高,可导致负责供应肾脏血液的肾小动脉硬化,使得可正常工作的肾脏组织越来越少,最终导致肾脏萎缩和肾衰竭。衰竭的肾脏,不能有效地排出体内的代谢产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结果就出现严重的尿毒症。

高血压病,影响人的寿命,特别是老年人的寿命,血压越高,则影响就越明显。有学者报道,对60~69岁高血压患者随访调查发现,收缩压<140毫米汞柱(18.7千帕)者则10年间的死亡率为50%,而收缩压>200毫米汞柱(26.7千帕)者的死亡率为88.5%;舒张压<90毫米汞柱(12.0千帕)者则10年间的死亡率为9.7%,而舒张压>110毫米汞柱(14.7千帕)者的死亡率达100%。

5高血压并发心脏病

正常的心脏功能,是维持人体血压的重要因素,同样,血压的高与低,也会影响心脏的功能。高血压,使心脏的负担加重,长期的血压增高,可使心脏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左心室肥厚、扩大,并可发展为心力衰竭。高血压病,比较容易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从而产生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5.1心肌梗死。高血压是冠状动脉疾病中主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是血压正常者的2倍,高血压病合并心肌梗死或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病,其死亡率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

5.2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未被识别的心肌梗死及猝死,其中猝死发生率增加,可能与左心室肥厚有关。伴有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最终表现,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常随着左心室肥厚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5.3左心室肥厚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是高血压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左心室肥厚的发病率,与收缩期血压升高密切相关。自超声心动图用于临床诊断以来,使左心室肥厚的阳性诊断率提高了19%~80%。左心室肥厚产生的舒张及收缩功能的不同改变,可使患者发展为左心室泵功能衰竭或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密切相关,是其发生的主要病因。高血压病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脏长期负荷过重,经过肥大代偿,而进入失代偿的结果。

6高血压并发脑血管病

与多数西方国家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为冠心病不同,在我国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为脑卒中(即中风),认为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脑卒中的发生及预后,与高血压病的程度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高血压病引起的脑卒中的常见类型有脑出血、脑梗死和高血压脑病。

6.1脑出血。高血压病是脑出血的主要病因。高血压患者脑出血的发病率,比正常血压者高3~4倍。有人研究指出,高血压病治疗组与来治疗组的对照中,治疗组的脑出血发病率显著低于未治疗组。因此,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压值,对防止脑出血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6.2脑梗死。高血压病组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是正常血压组的4倍。与脑出血不同的是,脑梗死不仅在舒张压高的患者中易发生,而且在收缩压高的,尤其是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中更易发生。高血压病的程度越重,脑梗死的发病率就越高。事实表明,高血压病可促进脑动脉硬化,从而导致脑梗死的发生。所以,尽早地治疗高血压病,以控制脑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就有可能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6.3高血压脑病。它是由于一时性血压的急剧升高,引起脑血管的强烈痉挛所致。根据发病原理分析,高血压脑病是由于显著的动脉压增高,脑部小动脉痉挛和自身调节的崩溃,引起临床综合症。高血压脑病,可表现出颅内压增高,脑水肿及脑出血等症状。

7高血压并发中风及其征兆

脑卒中,中医称“中风”,目前在心脏病和癌症之后,已成为世界上三大死亡原因之一。临床上,中风占死亡人数的8%~15%,而中风患者70%以上是由高血压病引起的,即高血压病是导致中风的首要因素。虽然大多数中风患者年龄较大,但有近1/3的患者年龄小于65岁,其中包括青年人及儿童。中风,可分为出血性及非出血性中风两大类。大约有20%的患者为出血性中风,即称为脑出血。它是由于脑动脉血管硬化断裂或破裂,出血时产生的直接压力,造成部分脑细胞缺血而引起的,其死亡率可达50%。另有80%的中风患者为非出血性中风,则称为脑血栓和脑栓塞。它是由于血块阻塞、血液循环受阻而引起局部缺血造成的,其死亡率为20%。

在临床上,缓进型高血压病,值得高度重视的症状是“午后头痛”。从时间上说,每天晨起以及上干血压较平稳。由于疲劳,特别是紧张的脑力活动较多的原因,在午后,血压往往要比上午高。因此,早期高血压患者,由于上午血压较低,可以不出现什么症状,而到了下午,随着血压的升高,可出现头痛、头昏等一系列症状。所以,在25岁以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午后头痛”,一定要尽快去医院诊治,以免耽误病情。

高血压病早期,可出观类似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如头痛、失眠、烦躁、健忘、耳鸣、易疲劳等。随着病情的发展,血压可逐渐升高,并趋向持续,此时血压的波动幅度很小。当高血压病发展到损害内脏器官而出现心、脑、肾并发症时,可出现手足麻木、短暂的失语偏瘫、昏睡、昏迷、抽搐、咳喘、不能平卧、贫血水肿等。

一般情况下,高血压病从最初症状出现发展到脑卒中,平均需要13~14年;发展到冠心病,平均需要5~10年。因此,只要充分重视高血压病的临床症状,经常或定期检查血压,采取非药物或药物等方法治疗,有效地控制血压,就可使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下降50%左右。

第三章高血压的诊断与分类

1高血压的诊断与标准与更新

近20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已两次修订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自1959年确定至今,已修订过四次。现在,将成人高血压的划定标准已改为:收缩压≥140毫米汞柱(18.7千帕),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12.0千帕)。目前所执行的标准与以前不同的是:将达到(即等于)这两个数值的人也划为高血压,以此与WHO所制定的标准接轨。高血压主要见于原发性高血压(简称高血压病)中,也可见于其他疾病(如肾脏疾病、肾上脉皮质和髓质肿瘤、肢端肥大症、甲亢、颅脑压增高等)中,后者称为继发性高血压。本书主要介绍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和自然疗法。据调查,按照WHO标准统计,目前我国人群中,临界以上高血压患病率为13.58%,近10年来,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增加了25%,其中临界高血压人群增加最为明显。目前,高血压的防治,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现改用新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目的在于警示人们,引起对高血压疾病的高度重视。

2高血压的分型与分类

分型:

根据血压升高的程度情况不同,可将高血压分为以下五型,在临床上还是有重要意义的。

(1)收缩压高型高血压。此型高血压,危险性较小。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高排血状态”,如甲亢、主动脉瓣反流、动脉导管束闭、主动脉狭窄、大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早期等。

(2)舒张压高型高血压。此型舒张压升高明显,收缩压可正常也可升高超过正常。此型高血压危险性较大,见于高血压病及肾性高血压等。

(3)反常型高血压。它表现为晨起血压较高,体力活动后或下午血压下降,甚至正常。多见于高血压病并发心功能减退、高血压合并直立性低血压、高血压病服用普萘洛尔(心得安)或其他药物治疗后的患者中。

(4)不稳定型高血压。此型高血压一般预较好,表现为血压升降变化较大、较快、无规律性。此型多见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不典型嗜铬细胞瘤、高动力性循环型高血压、高血压病早期、间脑型高血压等。

(5)恶性高血压。多见于继发性高血压,也可能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基础上发生。两者都是高肾素型的,其病情发展快,预后不良。

分类:

现代医学认为,根据高血压的发病原因不同,可将高血压分为两类,即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指原因不明的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是本书主要要介绍的。在高血压中,约有90%左右为高血压病,且大多数患者有家族遗传史。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病因明确的高血压,它是某些疾病过程中并发的血压升高,其血压升高仅仅是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故继发性高血压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约占所有高血压的5%~10%,只要治疗好原发病,高血压也就随之消失。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发病,最多见的为肾脏疾病和内分泌疾病,其次为脑部炎症及肿瘤等,某些药物如激素、避孕药、甘草浸膏等也可引起血压升高。

3继发型高血压的特点和种类

继发性高血压,是由于某些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当原发病治愈后,血压也就随之下降。它在临床上并不列为独立的疾病,只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故又称其为症状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有不同于原发性高血压的以下一些特点,掌握这些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不至于贻误病情。

3.1一般情况下,继发性高血压发病时年龄较轻有些在儿童时发生血压升高。

3.2与年龄相比,其舒张压相对较高。

3.3高血压的进展较快,且伴有原发病的症状。

3.4应用通常的降压药物治疗,效果多不显著,甚至无效。

3.5左右两臂的血压值相差过大,或上下肢的血压值相差过大,血压值相差可超过15~20毫米汞柱(2.0~2.7千帕)。

3.6脏器的损害程度与血压的高度不相适应。

3.7颈动脉和腹主动脉有血管杂音,一侧上肢无脉,或有高血糖、高代谢、甲状脉肿大等。

3.8以往曾患过某种常可引起或使人怀疑为症状性高血压的原发病。

继发性高血压的种类较多,较为常见的有如下几类:

(1)肾性高血压。它是继发性高血压中最常见的一类。有肾实质性、肾血管性及肾周围病变性之分,但以肾实质性高血压为主,故又称肾性高血压为肾实质性高血压。引起此型继发性高血压的疾病,有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先天性肾发育不全,糖尿病性肾病,狼疮性肾病,肾癌,肾结核,肾积水,肾淀粉样变性,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衰竭、肾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栓塞,先天性肾动脉畸形,肾动脉瘤,肾周围出血及脓肿等。

(2)内分泌性高血压。它是继发性高血压中常见的一类,引起此型高血压的疾病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病、甲状脉功能亢进或低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绝经期高血压、多囊卵巢等。

(3)心血管疾病性高血压。引起此类继发性高血压的疾病有先天性主动脉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多发性大动脉炎等。

(4)神经系统疾病性高血压。引起此类继发性高血压的疾病有脑部创伤、脑肿瘤、脑干感染等。

(5)结缔组织疾病性高血压。引起此类继发性高血压的疾病有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播散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白塞病等。

(6)药源性高血压。引起此类继发性高血压的药物有激素类避孕药、甘草、氢琥珀酸甘草次酸、促皮质激素、皮质类固醇、麻黄素、苯异丙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剂等。

(7)其他疾病性高血压。有痛风、过敏性紫癜、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紫质病急性发作、铅中毒急性期、高钙血症、高山缺氧状态等。

4女性高血压的特点

女性由于月经、生育等情况,其高血压发病,与其他人群不样,有其自己的特点。

4.1据医学研究资料报道,月经初潮年龄越早,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越大。女性肥胖者,一般初潮年龄较早,故初潮年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血压发病有一定的预示作用。

4.2随着生育次数的增加,高血压病的危险性有逐步增加的趋势。

4.3生育女性,初产年龄越小,发生高血压病的危险性也越大。

4.4女性妊娠期出现高血压,称为妊娠期高血压;若孕前血压正常,孕中期血压升高,称为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简称妊高症;孕前有原发性高血压病,称为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

4.5更年期综合症的症状,与高血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更年期妇女,如果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容易得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过妊娠中毒症的女性,到了更年期,就有可能发生更年期高血压病。

5儿童高血压的特点

过去认为,高血压不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目前,有高血压或高血压倾向的儿童及少年,比过去有明显的增加。儿童高血压,以继发性高血压为主,原发性高血压相对较少;年龄越小,原发性高血压越是少见。儿童高血压,有如下一些特点。

6青年人高血压的特点

近年来发现,青年人高血压的比例在逐渐提高,高血压也成为青年人不可忽视的常见病。青年人高血压与其他人群不同,有如下特点。

6.1青年人高血压的发病率,占青年人中15%左右。其中80%左右为原发性高血压(即高血压病),部分老年性高血压病可能是青年人高血压病的延续和发展。

6.2青年人高血压分类中,继发性高血压比例较中年人、老年人均高,约占20%。

6.3青年人高血压,有不少患者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临床表现,有一些虽有些临床症状,但又不引起重视,相当多的人只是在偶然的体格检查中才被发现。

6.4青年高血压患者,因发病的时间较短,内脏功能受损较轻,但血压的波动性较大。

6.5部分青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可迅速升高,甚至可发展成为恶性高血压;有些患者,因用药不当,可形成顽固性高血压。

7中年人高血压的特点

中年人的工作、生活都比较繁忙和紧张,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或机会减少,又值容易发胖的年龄,故中年人高血压是处于该病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年人高血压的特点如下:

(1)中年人高血压分类中,以原发性高血压(即高血压病)为主,约占中年人高血压的90%左右,而继发性高血压在5%~10%。

(2)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增加。高血压病的发病年龄,以30~60岁为多见,而第一次发现高血压的年龄高峰为40~49岁的中年人,且多数又属于第二期或接近第三期,即发现时病情就较严重。

(3)中年人高血压,有不少患者并没有明品症状,有些虽有某些症状也不引起重视,相当多的人只是在偶尔体检中才被发现。已发现高血压者,也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故易贻误病情。

(4)部分老年性高血压病,可以是青、中年高血压病的延续和发展。

8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

目前,我国将60岁或60岁以上的人,划为老年人范畴。这部分人员所患的高血压,绝大部分为原发性高立压,故统称其为老年人高血压病。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和老年人口的增多,且高血压的患病率随年龄而增长,高血压病已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作为高血压特殊类型的老年人高血压,多数是青年、中年期发病的继续和发展,随着年龄的增加,多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症及心、脑、肾等脏器损害病症。老年人高血压病与成人普通高血压病不同,有它自身的特点,现概要介绍如下。

8.1患病率高。在40~45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其高血压病患病率就增加10%左右。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高血压病患病率约在20%以上。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50%以上患高血压病。

8.2以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居多。有人认为,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或不相称收缩期高血压,脉压差大于80毫米汞柱(>10.6千帕)。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常血压者与普通型高血压病的患病率逐渐降低,而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病的患病率逐渐增高。65~69岁是老年入高血压病的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其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病患病率明显增高,80岁以上患者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病患病率高达41%。

8.3血压波动较大。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其脉压差,与年轻患者相比较,均有较大的波动,其中收缩压的波动尤甚。老年人的血压波动,不仅在长时期内较为明显,而且在24小时内其波动性也较年轻患者明显。一般情况下,老年人血压值的昼夜波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血压值的高峰时间是上午6点钟至晚上10点钟,低峰时间是晚上10点钟至次日早晨6点钟。了解老年人血压昼夜变化的节律,有助于预防高血压病的并发症。据有关资料报道约4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在午夜至次日早晨6点钟;心肌梗死的发生时间有两个高峰,即上午8点到9点和下午5点到6点。

8.4直立性低血压较多见。直立性低血压是老年入高血压病的特点,尤其容易发生在降压治疗的过程中。让患者平卧10分钟以后再站立1~5分钟,分别测定卧位时血压及站立时血压,结果有1/3患者可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并伴有头昏等症状。所以,老年性高血压患者,测量立位时血压极为重要。如果卧位时血压为220/90毫米汞柱(29.3/12.0千帕),则直立时血压可能为140/65毫米汞柱(18.7/8.6千帕)。此时,如按平卧位血压进行降压治疗,会出现明显的直立性低血压,那是很危险的。

8.5对靶器官的危害性更大。有资料报道,老年人的高血压,65%属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故对靶器官的危害性更大。因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多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心脏为了克服外周阻力,维持机体必需的供血,只有增加收缩功能,因而加重了左心室的负担,从而导致左心室肥厚与扩张;再加上老年人心脏组织的胶原纤维增多与所发生的淀粉样变,使心脏舒张与收缩功能受损比较明显,最终会导致左心心力衰竭。老年人患高血压病时,肾脏功能改变得更早更严重,容易出现肾功能衰竭;还可出现脑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均应予以警惕。

8.6低肾素型高血压较多。约有半数老年人高血压患者,是低肾素型的。因周围血浆肾素活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血中儿茶酚胺常随年龄增长而稍增加,但β受体反应则随年龄增长和血压升高而减弱。因此,老年人高血压者,在运动时心率增快,用β阻滞剂治疗时心率减慢等效应均减弱。

8.7易出现“假性高血压现象”。老年人,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容易出现假性高血压现象,即体外用袖带间接测血压值明显高于动脉内直接测血压值。这类所谓的高血压患者,对抗高血压药物的耐受性较差,用药不当,易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和严重的并发症,故应注意加以判别。

8.8降压治疗时的速度不宜太快。临床试验综合分析显示,老年人降压治疗,可使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事件的发生率下降33%,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下降23%。所以,老年人一旦诊断为高血压,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并经常监测。但老年人降压治疗速度不宜太快,治疗初期剂量、增加剂量应比年轻高血压患者小,间隔时间也应比较年轻高血压患者长。又由于老年入神经系统功能偏低下,容易发生药物治疗时的抑郁症,应避免选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抗高血压药物,如可乐定、甲基多巴等。

第四章高血压的临床检查

1高血压的常规体检项目

为了及时了解临控病情,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全面的体检。定期体检能够有效查找继发性高血压的种种迹象,且有助于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病情程度的判断。高血压患者在进行体检时,至少应进行以下体检项目。

1.1血常规。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如果查出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增高,则需要怀疑是患上了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并且也可以导致血压的改变。如果患者查出了有原因不明的贫血,则应考虑是否出现肾性高血压或肾功能损害。

1.2尿常规格。高血压患者进行尿常规检查,内容主要有尿比重检查、尿蛋白检查、尿糖检查、尿镜检查等。其中,尿比重下降可提示为肾功能下降;尿蛋白或微量尿蛋白的总量变大,可能提示为肾功能减退;另外,尿中红细胞和管型增多,出现血尿或管型尿,则也可能提示肾功能减退。

1.3血液生化检查。高血压患者需要进行的血液生化检查项目主要有以下几项。

(1)血糖测定。高血压患者所服用的某些降压药,如噻嗪类利尿药及β受体阻滞药等,极易影响血糖代谢,以致出现高血糖.通过对空腹血糖值和饭后2小时血糖值的测定,能够有效测定高血压患者是否合并有糖尿病或糖耐量低减。

(2)血脂测定。高血压与高血脂经常是相伴出现,因而血脂检测能够有效测定患者是否合并有高脂血症,以便积极防治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症。

(3)血肌酐测定。此项检测对于测定高血压患者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有重要作用。当检查结果显示肌酐大于133微摩尔(升)时,提示患者处于肾功能不全代偿期;血肌酐介于133~221微摩尔(升)时,提示患者处于氮质血症期(肾功能不全代偿期);血肌酐介于221~442微摩尔(升),提示为患者有肾功能衰竭,即早期尿毒症;血肌酐大于442微摩(升),则提示患者已处于肾功能衰竭终末期,即晚期尿毒症。

(4)血电解质检查。血电解质检查内容包括对血液中的钾、钠、氯、钙等成分的检测,其意义在于测定患者是否出现有高血钾、高钙血症等病。

(5)血尿酸检查。血尿酸检测如果发现患者出现高尿酸血症,则可能提示为肾动脉硬化等情况的发生。尤其是妊娠高血压患者,更要注意对血尿酸的检测。

(6)尿素氮检查。尿素氮检查能够反映患者的肾功能总体水平,检查结果如有异常,则可能提示为出现肾功能减退等情况。但在确定是否有肾功能减退情况时,要排除高热、脱水、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因素的干扰。

1.4眼底检查。眼底检查可见两种情况:(1)功能性眼底视网膜病变,可反映高血压患者的病情进展,这种情况属于可逆性变化,在有效聊压后病变可改善或消失。(2)器质性硬化性病变,可见血管变直、血管变细、管腔变窄等视网膜小动脉痉挛,以及出血、渗出、视乳头水肿等局部循环障碍。器质性硬化性改变属于不可逆性病变,难以改善或根除。

1.5心电图。心电图检查可用于测定患者的心脏是否存在心肌肥厚、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病变。长期血压偏高患者可见心肌代偿性肥厚、左心室肥厚、心肌劳损等;合并冠状动脉硬化患者可见明显的心肌缺血。

2高血压选择性检查的项目

对于在血常规、尿常规、血液生化、眼底检查、心电图等常规项目中未见异常的高血压患者,还需要根据病情和症状表现来考虑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尿微量白蛋白检查项目,虽然属于选择性检查项目,但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和并发症的早期发现也很有帮助。

2.1超声波心动图书。超声波心动图检测能够测出早期左心室肥厚,且有助于判断病情的发展和临床应用降压药的疗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见左心室壁厚度增大、心肌重量指数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还可见心室间隔肥厚等。

2.2尿微量蛋白。此项检查是预测高血压患者是否有小血管损害的主要指标,且能够早期发现高血压合并肾病、肾功能损害等多种疾病。内容包括尿微量人血白蛋白、尿免疫球蛋白、N-乙酸-β-氧基葡萄糖苷酶、维生素A结合蛋白可提示肾小管功能异常等。

2.3血浆肾素活性。血浆肾素活性包括低、正常、高三种情况。其中,伴随肾血管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肾素细胞瘤、急性高血压的患者,可见血浆肾素活性增高;而伴随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盐皮质激素过多症等患者,可见血浆肾素活性降低。

2.4血、尿醛固酮。血尿醛固酮检查,对于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有一定帮助。血液或尿液中醛固酮增多,可见于继发性高血压;醛固酮减少,则可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醛固酮合成障碍、肾实质性病变等。

2.5儿茶酚胺。儿茶酚胺的测定对高血压的诊断也有参考意义,主要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另外,可乐定、利血平、水杨酸、维生素B2、氯丙嗪、四环素类等药物均会对儿茶酚胺的检测结果造成不利影响。

3心电图检查

高血压做为一种时刻与心脏病变有密切联系的疾病,采用心电图作为常规检查方法,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和心脏病合并症的早期发现有重要意义。

心电图能够反映心脏活动的治疗和心脏病合并症的早期发现有重要意义。心电图能够反映心脏活动的具体情况,从而判断心脏是否健康。心电图检查不仅能够测知心脏是否出现病变、心肌是否出现肥厚或缺血、心律是否正常等具体情况,同时还有助于医生对患者发生病变的性质、程度等作出判断。具体说来,如果人体心脏功能正常、心肌收缩规律、脉搏跳动均匀,那么在检查时心电图的波动也会呈现规律性变化;反之,如果心脏已发生病变,心肌收缩不规律、脉搏跳动时快时慢,那么心电图所呈现的波动也是不规则的。例如,当心肌缺血时,心电图的T波会高耸或低平;当心肌内膜受损后,心电图的ST段会明显下移;当心脏乱出现早搏后,心电图会提前出现异常波形。因此,心电图是检测心脏是否健康、高血压患者是否并有心脏病变的有力诊断方法。而心电图用作诊断高血压合并有心脏病变时的功能,主要体现于对冠状动脉硬化、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肌肥厚、心肌劳损等几方面的测定,其中,对于是否伴发心肌肥厚或心肌劳损的测定尤其必要。

对于心肌肥厚情况尚不严重或未出现左心室扩张、心力衰竭等症的患者,通常其他常规体检或X线检查很难作出明确诊断,因而需要患者通过心电图检查来发现早期病变。

长期处于高血压的状态,会增大心脏排血时的阻力,造成心脏负担加重,而为了克服这种排血阻力,左心室又会加强肌肉收缩,长此以往则会造成心肌肥厚。而心肌肥厚的出现。不仅会增大心脏的耗氧量,还可诱发心肌劳损。一般早期病变的心电图呈现为左心室电压升高等;而到了后期可见ST段压低或下降、T波低平或倒置等。

4超声波心动图检查

超声波心动图是利用超声波来检查心脏的一种方法,能够直接测知心脏的大小、形状、结构和活动情况等。超声波心动图的原理是:通过超声波对人体皮肤和胸腔的穿透能力,以及在遇到心脏所产生的反射波,并分析反射波的能量大小和回声强弱,来测知心脏血管的结构、功能。

进行超声波心动图检查时,屏幕上会形成由反射波形成的三维立体图形,而这些图形则能够直观、精确而全面地反映心脏的具体情况。正因为当心脏出现病变时心动图能够有效测知,因而对于高血压合并心脏病变的诊断有很大帮助。具体地讲,心动图对诊断高血压合并心脏病变、测知患者病情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测知心脏功能。人体的血压与心脏的收缩或舒张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无论是血升高还是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出现异常都会造成或加重另一方的异常情况。因而,通过心动图检查能够有效测知心肘的收缩或舒张功能,从而有助于高血压的治疗。

具体说来,通过心动图能够测知左心室容量和心输出量,从而可计算出心脏收缩功能的减退程度;同时还能够计算出血液流速波形峰值和心室舒张时间,从而可确定左心室是否出现肥厚或左心室肥厚程度。

5动态血压监测

动态血压监测通过一天之内每间隔一不定期时间就测量、记录一次高血压的方法,能够有效测知人体高血压的动态情况。动态血压监测有两种方法,即直接法和间接法,而间接法更为常用。

动态血压颢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有积极意义,它能够更准确地测量患者的血压、判断高血压的危险程度,同时有助于医生确定适宜患者的治疗方案和用药措施,并能预防因降压过度所造成的不良反应。

5.1准确测量血压。通常情况下,如果应用血压计对患者进行一次性的血压测量往往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可能因为患者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或服用其他药物、测量时间不一致等因素造成血压测量结果出现偏差。尤其是测量时间的问题,每个人的血压在一天之中都是会不断变化的,一般在清晨起床后以及下午4~6时,人体血压会达到峰值,而在睡眠或休息时血压则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因此,使用动态血压监测的方法,能够通过在多个时段的血压测量来避免排除因各种因素所造成的血压变化,从而可得到更为准确的血压值。

5.2判断高血压的危险程度。通过动态血压监测,能够计算出高血压患者的夜间的血压平均值和白天血压平均值。健康人的血压都是随昼夜节律而变化的,且夜间血压平均值差别小于白天血压的平均值。但如果监测结果发现夜间血压平均值与白天血压平均值小于白求恩天血压平均值的10%时,就说明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已经出现衰退,这就可能造成患者在清晨血压出现高峰时,发生脑出血、心肌梗死等意外情况,后果相当危险。

5.3有助于治疗方案和用药措施的确定。动态血压监测能够显示出患者的血压动态情况和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需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和用药措施。

如果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发现夜间血压平均值低于白天血压平均值,且二者之差大于白天血压平均值的10%,那么患者只要应用起效较快的降压药物就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但如果患者的监测结果为夜间血压平均值与白天血压平均值相差无几,或是在一天中血压持续升高,那么就应该选用长效降压药,或在临睡前再服用一次药物。

5.4预防不良反应。动态血压监测能够及时测量患者在用药后、运动后或休息后的血压情况,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以及对患者用药情况的掌握,从而可有效避免患者因降压过度而出现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应用长效降压的药物以及需要多次用药的患者,极易出现夜间血压过低以致辞引发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情况,因而更需要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以避免意外情况发生。

6眼底检查

眼底症状是高血压的主要症状表现之一,因而定期进行必要的眼底检查对于高血压的早期发现、诊断、病情的控制及并发症的早期发现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眼底检查主要指通过眼底镜来检查患者眼底小动脉血管是否出现病理改变的一种检查手段。同时,眼底检查还能够测知患者的全身血管病变情况,对于病情的判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血压患者常见有眼底小动脉血管硬化、变细及反光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神经水肿。而正常状态下,眼底动脉血管应表现为色泽红润,呈自然弯曲状,较静脉血管略细一些,且直径大约为静脉血管的2/3。高血压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后的不同结果,所显示的高血压的轻、重程度亦有不同。

6.1视网膜小动脉有轻微反光现象形。如果眼底检查发现患者出现有轻微的视网膜小动脉反光现象,则提示患者已经发生了动脉血管硬化,且已经出现了轻度的高血压。

6.2视网膜小动脉纤细。如果患者的眼底检查显示视网膜小动脉纤细,且小动脉之间组细不均,同时伴有较强的反光现象,且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交叉处有明显的动脉压迫静脉痕迹,则提示为患者的动脉血管硬化程度已经加深,且高血压症状已经比较明显了。

6.3视网膜小动脉僵硬。如果眼底检查发现患者的视网膜小动脉细而僵硬,甚至如铜丝一般,且同时伴有液体渗出或有出血点,则提示患者体内的动脉血管严重硬化,高血压病情出现了进一步的加重。

6.4视神经乳头水肿。眼底检查如果见有视神经乳头水肿的情况,则表明患者的心、脑、肾等脏器内的动脉血管出现严重的损害,提示为动脉血管供血不足。此时,可以表明,高血压病患者的病情已经发展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

第五章高血压的防治

1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原则及一级预防措施

众所周知,高血压病是一种非传染性慢性心身性疾病,它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材料表明,高血压病如能积极进行预防,就能有效地减少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高血压病的预防,一般分为以下三级:一级预防,又称原发预防,是指有危险因素存在,而疾病尚未发生,如有高血压病家族史、肥胖、儿童期高血压者,或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即采取预防措施,控制和减少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二级预防,又称继发预防,是对已患高血压病的个体或群体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复发或加重,包括一级预防、合理用药及对疾病咨询等;三级预防,是对重病进行抢救,预防并发症及康复治疗等。在高血压患者群防治工作中,一级预防是十分重要的,有如下措施可供参考。

1.1控制体重。超重或肥胖,是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国外报道,体重指数为22时,心血管病患病率、死亡率,均最低;体重指数>25为超重,体重指数>30为肥胖,超重和肥胖者的高血压病患病率可达60%,其中肥胖者患病率为正常体重者的2~3倍。减肥的原则性措施是,限制过量饮食、少量多餐及增加运动量等。

1.2改进饮食结构。包括以下措施:(1)限制钠盐摄入。理想的摄入铀盐标准是,成人每天为5克食盐。(2)补充钾,可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豆类。每人每月可吃蔬菜12千克,相当于每人每日吃400克;每月吃水果2千克,相当于每人每日吃66克。(3)增加钙的摄入,每人每日应摄取800毫克。牛奶、豆类、油菜、芹菜、萝卜的含钙量较高,可常吃。其中牛奶每毫升含钙1毫克,如每日喝250毫升牛奶,即可达到成人每日需要量的1/3。(4)限制脂肪,补充优质蛋白质。成人每人每月可进谷类14千克、薯类3千克、蛋类1千克、肉类1.5千克、鱼类2千克。

1.3戒烟酒。大量饮酒及吸烟,可使血压升高,故高血压患者应戒烟并减少饮酒量。每天饮酒量,应控制在白酒50毫升以内为好。

1.4加强运动及锻炼。运动及锻炼,应列入日常规律地生活中,并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不断地进行,才能达到预防高血压病及减肥的目的,这对处于亚临床状态的高血压病伴肥胖者更重要、更有益。

2高血压病的防治措施

高血压患者中,约有14%常常无不适症状,故思想容易麻痹,而忽视科学治疗。专家们认为,防治高血压病的一些观念应适当更新,并提出以下措施。

2.1情绪稳定,应少怒。对于高血压患者,除药物治疗外,保持心理平衡非常重要。因为人在紧张、激动、恐惧或者愤怒时,可出现心悸、气急及血压升高,甚至会引起脑血管痉挛或脑血管破裂中风致死,故高血压病为心身疾病,道理也就在此。所以,对于高血压患者,如遇不满意的人和事时,应进行“冷处理”,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同时,患者应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努力培养高尚情操,豁达胸怀。这些,对高血压病的防治均很重要。

2.2多运动,改晨练为午后练。高血压病患者,应改晨练为午后练为好。因为清晨,特别在冬春季节、天气较冷,人受寒冷空气的刺激,可使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可刖重高血压病病情。早上6点钟至中午,是心脑血管病的多发时间。因为早晨醒后的血管功能障碍多子睡眠时,交感神经的兴奋灶也比较敏感,应激反应的应激激素和心率、血压均在晨间上升。日本某医学院的统计分析也指出,早晨跑步、打高尔夫球或快速游泳等剧烈活动,是发生猝死的常见原因。所以提倡高血压患者,在每天下午4~5点钟时,去户外进行缓慢运动,如步行、打太极拳、做广播操,或反复上下楼梯等。这些活动,既比较安全,又有利于降压,且对健康有益。

2.3减肥去脂,应少吃动物脂肪。防治肥胖及高脂血症,对高血压病防治很重要。除运动外,少吃肥腻、熏烤食品、动物脂肪、动物内脏及高胆固醇食物,就能防治肥胖及高脂血症,也对高血压病起防治作用。

2.4应少食盐,忌烟酒。高血压患者,应戒烟,少饮酒类、咖啡等。每天盐的用量应少于5克,一般以3克为宜。

2.5适当娱乐,生活有节。高血压患者,生活起居一定要有规律,应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参加娱乐活动,应注意有节、有度,每次一般持续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

3轻度高血压患者的防治原则

所谓轻型高血压病,是舒张压在90~104毫米汞柱(12.0~13.8千帕)的高血压病。此型高血压患者,在门诊较为常见,因患者多半没有明显症状,易被忽视,从而使病情发展加重。一般认为,对此型高血压病,应先采用1个月的非药物性防治措施,主要针对危险因素进行自我保健。为了便于大家掌握,可归纳为以下“五减五多”的原则。

3.1“五减”,即指减重、减盐、减脂、减烟及减酒。减重,即降低体重。判断自己是否超重,通常可采用下列简式计算,即[身高(厘米)-105)±10%作为体重(千克)值正常范围,超过上限部分即为超重。减盐,即限制钠盐用量。轻型高血压患者,每日食盐摄入量以小于5克为宜,同时应避免吃咸鱼、咸菜等。减脂,即指限制高脂肪饮食。对于高血压病伴高脂血症者,冠心病的患病率约为50%。这充分说明,高血压患者减少脂肪的摄入,尤其是减少动物脂肪如肥肉、猪油、动物内脏等的摄入,是非常重要的。减烟,即指减少吸烟或忌烟。研究观察指出,大量吸烟,可使血压升高。所以,轻型高血压患者,最好忌烟,或每天减少到5~10支为好。减酒,是指要减少饮酒量。轻型高血压患者,忌大量饮酒,少量喝点酒是可以的,要喝低度酒,每天以50克左右为宜,高度酒每天不应超过50克。

3.2“五多”,即指多蔬菜、多水果、多纤维素、多活动、多锻炼。多吃蔬菜、水果,有利于补充维生素C等,有降低血压、巩固血管韧性等作用。多吃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萝卜、芹菜、韭菜等,有通便、清除体内毒素、去脂降胆固醇等作用,有利于冠心病、高血压病的防治。适量多活动、多锻炼,如慢跑、做操、打太极拳等,对降压有益,应坚持不断、持之以恒地进行。

4防治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有效措施

防治高血压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措施是,“三个半分钟”与“三个半小时”。专家们认为,高血压病等心脑血管患者,如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做到“三个半分钟”及“三个半小时”,就等于掌握了一把防治高血压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金钥匙。

4.1“三个半分钟”。指夜间醒来睁开眼睛后,继续平卧半分钟,再在床上坐半分钟,然后双腿下垂床沿坐半分钟,最后才下地活动。临床上,高血压病心脑血管并发症脑血栓、脑出血、心脏猝死等,常发生在夜间,且多数发生在患者夜间起床上厕所时。这主要由于体位的突然变化,造成心脑血管供血不足,特别是老年性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此类危险。即使是普通成人,也应该注意避免因体位突然变化造成的晕厥。

4.2“三个半小时”。指早上走半小时,中午午睡半小时,晚饭后散步半小时。临床研究观察指出,“三个半小时”对高血压病心脑血管并发症者的身心健康有利。

5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以降到多少为宜

高血压患者,血压以降至多少最为适宜,应视患者年龄、高血压病时间长短及有无并发症而定。一般讲,年轻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可降得低一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研究报告指出,收缩压以120~130毫米汞柱(16.0~19.4干帕)、舒张压以80毫米汞柱(10.6千帕)为宜;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不宜降得过低,以140/90毫米汞柱(18.7/12.0千帕)为宜;无心脑肾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以降至正常血压为宜;有肾脏并发症时,舒张压不宜降至85毫米汞柱(11.2千帕)以下,应维持在较高水平为宜。另外,还应注意,血压降低后,看症状是否有所改善?如果血压降低了,而头昏、头痛等症状反而加重,说明降压的幅度要重新调整。

6不同高血压患者选择降压药物的种类就不同

降压药物种类的选择,由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心血管状态、有无并发症及其他疾病来决定。当然,还要根据用药的反应、副作用等情况,来调整或更换药物。不同高血压患者选择降压药物的种类应不同,有如下一些情况。

6.1青年高血压患者,宜选用β受体阻滞剂“洛尔”系列药,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普萘洛尔等。

6.260岁以上的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利尿剂和钙拮抗剂通常比β受体阻滞剂更有效,应避免使用利血平或作用于中枢神经的药物,以防发生抑郁症;为防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应慎用哌唑嗪、胍乙啶等。

6.3曾有中风或小中风病史的高血压患者,应避免使用能产生直立性低血压的药物,如哌唑嗪、胍乙啶等。

6.4有抑郁症病史的高血压患者,应避免使用利血平或作用于中枢神经的药物如可乐定、甲基多巴等,以免诱发或加重抑郁症。此时,宜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钙拮抗剂及α受体阻滞剂中的任何1~2种。

6.5对于骨质疏松的高血压病患者,以选用襻利尿剂以外的利尿剂较为合适,可有助于保护骨结构。

6.6对于偏头痛性高血压患者,宜选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或钙拮抗剂(如硝苯地平等)等。

6.7如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冠心病、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高脂血症、性功能不全、哮喘、痛风等,应遵医嘱,选择相应合适的降压药。

7老年人高血压病用药应掌握的原则

老年人血压增高,是预期寿命缩短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已证明,老年高血压患者,经治疗血压降低后,中风等并发症减少,平均寿命可获延长。人一旦步入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各个器官生理功能都会逐渐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也随着减退,容易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使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增加,故老年人高血压病用药应掌握以下原则。

7.1首选作用温和、副作用小的药物。从小剂量开始,以成人常用量的1/2为宜,视血压反应情况,逐步增力口到成人用量的3/4或全量。

7.2在老年人高血压病的治疗中,切记不要使血压降得太快太低,以使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18.7/12.0千帕)左右较为适宜。老年性高血压患者有血压波动较大的特点,在服药期间,应定期反复测量血压,以便随时调节服药剂量。

7.3应注意老年性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收缩期高血压的预后,治与不治大不一样。在降压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各研究结果均表明,当老年人收缩期血压超过160毫米汞柱(21.3千帕)时,应接受药物治疗,不能处于无所谓的态度。(2)治疗应遵循选用单一药物的原则,从小剂量开始,降压不能过快过低,以免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带来不利影响。(3)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血压的变化,在医生的指导下及的调整药物及剂量,不可盲目滥用,以免发生意外及不测。(4)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配合非药物性治疗,如调节生活规律、减轻过多体重、限制营养过剩、限钠补钾、忌烟酒、坚持体育锻炼等。

7.4避免选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如利舍平、可乐定、甲基多巴等。老年人常易发生抑郁,这些药物可产生抑郁的副作用,可使老年性抑郁症加重,故不宜使用。

7.5老年人的自主神经功能较差,不宜使用交感神经节阻断药。如果使用,会由于心脑肾血流量减少而产生直立性低血压,对单纯性收缩压增高的老年性高血压防治不利。此外,也不能盲目地采用利尿剂降压,以防发生水、电解质紊乱。

7.6对于合并冠心病者,应避免使用肼屈嗪类单纯扩张小动脉血管的药物。因为,它们能引起反射性的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而使病情加重。此时,宜选择β受体阻滞剂与小剂量利尿剂合用降压。

7.7对于合并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应避免使用胍乙啶类β受体阻滞剂。因它们可减少心排血量,导致肾血流量下降,而加重肾功能的损害。甲基多巴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明显扩张肾血管作用,能增加肾血流量,故可用于肾功能不全性高血压病的治疗。注意,使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以防蓄积中毒。

8高血压病的阶梯治疗

高血压病的阶梯治疗,是指高血压病治疗中的一种用药步骤即指先用一种作用缓和及副作用较少的药物,效果不佳时,合用两种或更多的药物,甚至可加用或改用作用更强的药物的一种治疗方法。犹如上阶梯一样,一步一步地加用或换用药物,使血压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并尽量减轻或消除副作用。阶梯疗法,始于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方案,经10年临床实践,1988年美国又提出新的阶梯式用药程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及药品供应等条件,提出以下阶梯式治疗方法。

8.1第一阶梯。下列任何一类药,小剂量使用2~4周,如血压未能降到预定水平,可将剂量增至常规用量,(下列剂量范围为小剂量至常规剂量):(1)利尿剂: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每日12.5~25毫克,吲哒帕胺每日2.5~5毫克;(2)钙拮抗剂:硝苯地平(心痛定)5~10毫克或20毫克,每日2~3次;尼群地平每日20~40毫克;(3)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美多心安)每日50~200毫克,氨酰心安(阿替洛尔)每日25~50毫克或100毫克;(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甲巯丙脯酸)12.5~25毫克,每日2~3次,苯酯丙脯酸每日2.5~5毫克或10毫克。

8.2第二阶梯。第一阶梯药物常规用量使用2~4星期后,仍未达到降压效果时,可进入第二阶梯。在原用单药的基础上,加用或换用第一阶梯药物中1~2种药物,即此阶梯应是两种药联用。仍从小剂量开始,按需要可加到常用量。少数重症高血压患者,在此阶梯,可采用利尿剂加甲基多巴125~250毫克,每日2~3次;或利尿剂加哌唑嗪0.5~2.5毫克,每日2~3次的组合方式。

8.3第三阶梯。第二阶梯两药治疗4星期后,仍未达到预期降压效果时,可进入第三阶梯。在联合两药基础上,加用或换用第一、第二阶梯药物中的另一种药,一般应是三药联用,仍从小剂量开始。组合方式有:(1)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2)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甲基多巴;(3)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哌唑嗪;(4)利尿剂+钙拮抗剂+甲基多巴。

8.4第四阶梯。大约85%的高血压患者,经第一、第二阶梯治疗可控制血压,经第三阶梯治疗后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能达到预期的疗效,只有极少数重症顽固性患者才须进入第四阶梯。第四阶梯,可应用胍乙啶、米诺地尔(长压定),从小剂量开始。组合方式有:(1)利尿剂+胍乙啶10~40毫克或60毫克,每日1次;(2)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米诺地尔2.5~5毫克,每日2次;(3)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米诺地尔。

高血压患者用药,大多数应从第一阶梯开始,循序渐进。只有部分重症病例或已有严重并发症者,可以从第二、第三阶梯开始治疗。通过阶梯治疗,待血压下降到预期水平,且稳定一段时间(3~6个月)后,可逐渐减少用药品种及用量,最后使用维持量。切忌突然停用一切药物,以免血压突然升高,发生危险。

9高血压病的整体治疗

一般讲,一旦确诊为高血压病时,应考虑治疗,即使是轻度高血压患者,也是如此。美国的一份400余万个健康保险者的资料分析表明,轻度高血压病也增加死亡率,他们以舒张压为准进行分析:舒张压在88~92毫米汞柱(11.7~12.3千帕)之间的人,比舒张压在80毫米汞柱(10.6千帕)左右的人,预期死亡率要增加30%;舒张压在95~102毫米汞柱(13.0~13.6千帕)的患者的死亡率,是舒张压在78~80毫米汞柱(10.3~10.9千帕)的健康人的2倍。所以,从轻度高血压病开始,就应该考虑治疗。

目前认为,高血压病的最理想治疗方法是整体治疗,又称综合治疗,它包括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等各种方法。虽然降压药在整个高血压病治疗过程中是起着关键的作用,但考虑到任何降压药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故降压药并不是治疗高血压病的唯一方法。一般讲,只有在非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降压药;对于一定要使用降压药才能控制血压的患者,整体治疗取得的效果更好,而且可减少降压药的剂量及副作用。事实上,高血压病可能不是单一因素所致的,而且是遗传因累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环境因素,包括反复的过度紧张与精神刺激、饮食习惯、肥胖、过度吸烟、喝酒等。改变不良习惯、规律生活、充分睡眠、合理饮食、减轻与控制体重、体育疗法、心理疗法、行为疗法等,就是干预高血压病环境影响的非药物性治疗措施。对于某些轻度高血压患者,此类非药物疗治疗方法,能起到控制血压的作用;即使是中、重度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在用降压药治疗的同时,再配合上述非药物性治疗,其效果也会更好。

10高血压病急症家庭应急处理措施

高血压病急症,是指部分高血压患者,在短期内(数小时至数天)发生血压明显、急剧地升高,常伴有心、脑、肾功能障碍,需要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将血压控制在较安全水平。高血压病急症,包括恶性高血压、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以及血压短期、急剧升高的同时合并有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全、颅内出血、可乐定急性停药综合征等。在无法及时入院救治的情况下,可根据情况,采用以下家庭应急处理措施。

10.1首先应迅速降压。可用短效降压药,如硝苯地平(心痛定)10毫克舌下含服,或用卡托普利26毫克舌下含服。一般5~30分钟可见血压下降,降压作用可维持4~6小时。

10.2快速利尿。对于合并有左心衰竭者,可给予口服速尿(呋塞米)片20~40毫克,也可用丁尿胺(布美他尼)片0.5~1毫克,口服。

10.3吸氧。有条件者,可给予高流量吸氧。

10.4不同情况应采用不同体位。急性左心衰竭者,应取坐位或半卧位,要求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高血压危象或高血压脑患者,可取头高脚低卧位。

10.5可用安定(地西泮)等镇静药。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患者,如出现头痛、烦躁、失眠等症状时,可给予镇静剂,常用安定5毫克口服,或用苯巴比妥(鲁米那)口服。

10.6制止抽搐。可用手指指腹压人中、内关、合谷等穴位,并解开患者的衣领、除去假牙、于上下齿之间置牙垫(也可用纱布垫),以防咬破舌头;头取侧位,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11高血压病日常家庭护理

为了有效地控制血压,保证高血压患者的健康,做好高血压患者的以下家庭护理,就显得极其重要。

11.1了解高血压病的知识,合理地安排好生活,应注意劳逸结合。买1~2本权威性出版社出版的关于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的科普读物,经常翻阅,了解并掌握高血压病的防治要点,以缓解因高血压病而导致的紧张心情。平时生活中,领带、衣裤、裤带等,均不要过紧,弯腰动作不宜过度,改变体位不宜太突然,否则可使血压升高。要劳逸结合,生活不宜紧张、劳累,应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或劳动。睡眠要充足,不要开夜车,避免用脑过度;睡前不要太兴奋、激动,入睡前可听点轻音乐,让大脑安静下来。有些患者喜欢玩麻将、打扑克、玩游戏机、看球类比赛等,对于这些爱好要适可而止,要防止情绪过分激动而诱发高血压脑溢血。

11.2应坚持长期有规则地治疗和保健护理,以控制并保持血压在接近正常水平,可防止对心、脑、肾脏的进一步损害。降压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做到长期服药不间断,切忌不要随便停药。如果觉得某段时间血压比较平稳,是否少用或间断性应用降压药,应由医生决定,决不能自作主张自行停药。由于高血压病与高血脂症关系密切,故应定期检查血脂,并要随时防治血脂升高。

11.3高血压患者,应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维持心理平衡,应尽力避免各愉种不良刺激的影响。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心情乐观快,心平气和,避免过度的喜怒哀乐和激动,家属及亲戚朋友也要尽量避免各种让患者精神紧张的因素。

11.4高血压患者,要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服用各种缓泻剂。高血压患者,要适当地参与体育运动,锻炼以不引起心慌、脉搏明显增加为宜,即应做到适度而持之以恒。

11.5应定期测量血压,发现情况及时处理。一般每天血压高峰点在上午9~10点及下午4~8点,高血压患者应在这段时间内测量血压。如发现血压持续增高或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以避免病情恶化而导致意外发生。

11.6应随时注意饮食控制与调节,减少钠盐、动物脂肪的摄入,忌烟、酒,还要建立良好的饮食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