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的地方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现代主义的地方性

屈峰

——阅读弗兰姆普敦的批判地域主义

上海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市200093

摘要:弗兰姆普敦的批判地域主义给我们展现了普世文明和地域主义的悖论关系,也给我们提供了理解多元文化的新视角,并对我们的建筑设计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有益指导。

关键词:普世文明国际式地域主义多元文化

一.麦当劳的普世想象

弗兰姆普敦的批判地域主义一文开篇即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之下的现代社会。似乎看起来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正越来越趋向于同化,即便在世界某两个相隔甚远的角落的人们,可能都在听着同一首歌,或者吃着同一件食品,比如麦当劳。不同的人对全球化的影响的反应不尽相同,有的人欢欣鼓舞,有的人充满失落。不管怎样,当我们走进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麦当劳餐厅的时候,都会感到一样的充满年轻的活力,一样的接受“欢迎光临”或“Welcome”的礼遇,一样的高效的快餐服务。麦当劳给全世界的人们带来了一种相同的感受,由此也带来了认同感。麦当劳的金色拱门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就像在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金色的拱桥,让曾经隔阂的人们可以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爱好,也就促进了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似乎成了一个有趣而引人思索的现象。因为不管麦当劳的口味代表的是不是美国的大众文化,接受它的地方,就意味着向世界敞开了怀抱。

所以批判的地域主义之所以是批判的,就应该不是狭隘的地方主义,不是因为保守和落后所导致的建筑形式的众多限制和单一性。狭隘的地方主义在不同文明的交流还远未达到丰富的程度时,代表了一个区域文明的独特性,但同时也缺乏持久的生命力。文明的封闭所导致的只会是文明的衰落和萎缩。因此,弗兰姆普敦说,“一个地方或民族文化的概念是个悖理命题,不仅因为当前明显存在着固有文化与普世文明之间的对立,也是由于所有文化,不论是古老的还是现代的,其内在发展似乎都依赖于与其他文化的交融。……最终构成为‘世界文化’的地方性折射。”弗兰姆普敦所关心的其实并不是文化的对立,而是文化的交融。

二.从国际式到地域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伴随着现代主义文化而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人称作为“turningpoint”,历史激变的时刻,从原来的古典美学的桎梏中解放发展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式,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化领域的变革引起了建筑领域的革新。蒙德里安在荷兰乌德勒支设计建造的那个被称为现代主义建筑标志的白色小住宅甚至当年曾引起当地人的恐慌和强烈不满,认为它严重破坏了环境。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勒?科布西耶发表的现代主义檄文《走向新建筑》如一声炮响,把我们带入了现代建筑的世界。路斯甚至称“装饰就是罪恶”。彻底的革命需要用彻底的手段来解决。现在看来,有些现代主义的口号未免太过激进,但在当时却不失为打破旧的古典体系的一件利器。我们回顾起来,可以认为现代主义建筑的诞生是随着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文明的突飞猛进,在文化领域引起的一次大地震。

但之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精髓渐渐变成了庸俗的模仿。最初的大师们所倡导的现代主义建筑的观念,竟成了后来的效仿者偷懒的借口,最后便演变为生硬的教条。人们称这些表情冷漠的方盒子建筑为“国际式”,不无嘲讽之意。这说明,当一种新的文化诞生时,它是充满活力的;而当它欲将自己作为标准的价值体系放之于四海时,必然遭遇到不同地域文化的抵制和引起相互的冲突。当代商业文明的冲击之下,各种毫无地域特征的商业建筑到处开花,个人虚荣的标新立异和为招揽顾客而想尽奇招的视觉刺激等等,都造成了一种肤浅的视觉文化,而所谓的地域主义又被仅仅理解为一些文化视觉符号的堆砌。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场所精神的失落,地域文化的消亡。

不过,现代主义阵营里的部分建筑师对现代建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改良。路易?康更为关注空间,强调空间的秩序和结构关系。阿尔瓦?阿尔托则立足于建筑与场所、环境的融合,以一种灵活多变的、充满诗意的现代主义手法来设计建筑。小沙里宁强调建筑造型的雕塑感,现代主义的流动平面和流动空间在他那里成为了表达某种建筑造型意向和文脉特色的工具。这些融合进了许多新的设计理念(不光是地域主义)的现代建筑将现代主义的理念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从而让现代主义建筑走出了死胡同。这也是和弗氏的观念相一致的,就是任何文化,即使从传播的范围和影响的深远程度来讲都是最重要的,也不可能变成唯一的价值标准,而必须在和多种文化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彼此交融。互相影响,从而创造出多元的文化类型,才能让文化变得繁荣。

而更深层次的地域主义代表着一种对此时此地的场所的高度敏感,敏锐地把握某一地域的场所精神,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回应当地的气候、地形、绿化植被以及文脉等等微妙而流动性的环境。比如阿尔瓦罗?西扎的作品所表达的,把建筑奠基在每一个特殊地形轮廓和地方肌理的精细质感之中。他的作品都紧密地反映了波尔图地区的城市、土地和海景,而且他十分偏爱使用地方材料、手工艺品和巧妙利用当地阳光的微妙变化。西扎的作品达到了将当地地域特征和现代主义建筑形式两方面完美融合的新高度。其设计方法是触觉性和构筑性的,而非视觉性和图案性的。这远比设计一个招牌式的花哨建筑来的沉稳深刻和打动人心。

弗兰姆普敦通过大量实例想要说明的就是批判地域主义的丰富内涵和其变化流动性。这决不是一个僵死的地方主义,而意味着存在于普世文化与当地文明之间的一种张力。他在文章结尾的结论中说,“它(批判的地域主义)试图培育一种当代的、面向场所的文化,但又不变得过于封闭。因此,它倾向于悖论式的创造一种以地域为基础的‘世界文化’,并几乎把它作为完成当代实践的一种恰当形式的前提。

三.地域主义的中国视野

我在阅读弗氏的这篇文章时,不由自主地会联想到中国的现状和发展。如果按照批判的地域主义的观点来看,那么在当今中国则同时存在着普世文明所带来的国际式的泛滥、商业社会的光怪陆离以及乡土文化的杂烩式表达等诸多类型的建筑文化。也许这是中国在面对西方的强势文化时所表现的一种必然反应。但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行业现状造成的结果。中国的迅猛发展导致建筑设计的短时性,所谓的深圳速度,三天一层楼的建造速度让我们的设计师们都有些赶不上。往往几天就出方案,一个月就完成施工图。遇到设计修改也是很快能推倒原方案重来。这样的设计过程追求的是时效,很多时候也就难免粗制滥造。当然,中国的建筑师们也有很大一部分在进行深入地思考,挖掘本土和本地的文化内涵,对每一块独特的基地场所加以研究,以求提炼出最恰当的建筑形式来表达所在地域的特征。如张永和的一些研究,在地方材料的使用上表现出一种敏感与驾驭能力。他的永安竹乡的住宅,是对当地竹文化的呼应。还有如王澍的某些作品,比如宁波美术馆的设计,在材料使用和空间表达上,都对它所在的宁波的滨海渔民文化有所回应。因此,弗兰姆普敦的批判地域主义对我们目前的建筑实践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它虽然不能万能的解决中国的问题,本身也是一种对处于流动和变化之中的现实的诠释和理解,但它启发了我们的思索,使我们对生活始终有所批判,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著:张钦南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3

2.《读书》2006年6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