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物理中实施“探究式”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浅谈如何在物理中实施“探究式”教学

姜苏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215122

论文摘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能把学生的学习重点从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物理教学、探究式教学

新《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课程理念之一是“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在物理学科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探究式教学的前提

在教学活动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由“情”出发,以“情”牵引。在这里,情感指的是兴趣,只有有了深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培养出较强的能力。那么,“情”缘于何处呢?

首先,师生关系要融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以求知者的身份去感召和激励学生,而非训斥与嘲弄、苛刻与敌视,只有有了和谐亲近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因“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其次,教师必须有对物理这门学科发自肺腑的热爱。教师若能痴爱学科,有惊诧于其魅力的感叹与着迷,有愿为物理献身的精神,这样也会自觉不自觉的感染学生,激起他们对物理的热爱。

最后,要使学生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一定不能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机器,而要看作有理想、有思维、能把知识加工和创新的活生生的求知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了教学过程,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愿望和学习的热情。

二、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实施

课堂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主要阵地,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载体。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内容这一载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由问题设置情境,营造开放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传统教学是指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把传授知识当作教学的惟一任务,体现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本位思想。而探究式教学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探究式教学的首要任务。

因此,探究式教学在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应给学生设置问题情境,营造一种开放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在探索中获取知识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乐趣,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的状态,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探究,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物理实验时,大部分学生是抱着“看热闹”,而非“看门道”的心态,这样,实验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如何更好地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以启动学生的思维来实现对理论知识的落实呢?探究式教学常采用“学生动手实验,学生走上讲台”的手段,让学生们大胆地实验、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形式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给他们带来了紧迫感,于是只有认真再认真地实验、思索来加强记忆。

(三)注重结论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现存的知识结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经历求知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知识结论的产生过程,只重视知识结论的理解和应用。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从解题的“熟练技工”转变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面对、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教师应该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做法反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体验科学的结论都有其科学的产生过程,即“问题──假设──求证──结论”的探究路径。

三、探究式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科学探究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不能一味否定接受式教学

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到知识,又学到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但应该注意的是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惟一方式,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特点,要注意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不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一切教学活动的安排都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乃到终身发展,才是教师的最佳选择。

(二)科学探究活动是循序渐进的

科学探究活动,不是让学生具备了探究过程中的几个要素就是具备了探究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探究活动中不断积累,因此,探究教学的总体安排应有一定的梯度。先让学生经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随着能力的提高,再慢慢的加大探究的力度,使学生探究活动的水平循序渐进的提高。

(三)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内容是紧密联系的

在物理教学中,探究的难度和探究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的,但由于课堂探究教学受教材内容顺序的限制,个别难度大的探究活动可能会出现在学习初期,而一些容易的探究则出现在后面,为此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的探究活动的能力要求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通过探究过程中对学生探究指导尺度的把握调节探究的梯度。

(四)要注重评价的过程化与多元化

传统教学只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情况,而忽视知识的获取过程和学生的情感变化。探究式教学注重过程、注重情感、注重交流与合作、注重科学精神。因此,在评价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以促进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初中物理学科特点和物理教学的特征,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虽然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时,一定要本着“适合的才是好的原则”,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毕竟我们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例如,利用一节课来探究液体的压强重要,还是气体的压强重要,就没有多少意义。当然,作为一个新鲜事物,探究式教学的做法还需要我们去摸索和研究,为了真正发挥探究式教学之功效,我们还有许多工作去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国朝孔等.浅谈初中物理不同课型探究式教学模式[J].物理教学探讨,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