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释放教学创造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翻转课堂,释放教学创造力

付用江符冰菲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100085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课堂教学越来越暴露了它的缺陷。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逐渐走入教育实践中。本文从三个方面阐释了翻转课堂在教学上的创造活力:一,翻转课堂变单向的知识输出为双向互动,既打破了教师对课堂的垄断,也使互动及于每一个学生,在两个意义上实现了课堂的公平。二,翻转课堂强调师生关系的双主体性,既强调教师“解惑者”与“助产士”的关键作用,也使学生寻回教学场域中的自我和主体,翻转课堂实现了师生教学共同体的双重建构。三,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掌握教学节奏的主动权,还可以参与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评价的生成,这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弹性,克服了传统知识传输的僵化和局限,使得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公平课堂主体教学评价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创造力,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使命。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引发越来越多的讨论。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很难顾及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只能以可能的“大多数”来进行教学设计。长此以往,班级的学生自然会产生明显的学习级差。因此,所谓的“差生”并不是在学业上天生落后,只是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更长的时间、更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传统课堂的统一步调没有给他们这种可能性。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翻转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将教学资料发布到网络上,学生课后先行自学。课堂不再只是教师讲授的主要场所,而是生生协作、讨论和探究的场所,是师生交流、教师指导和反馈的场所。教师可以根据网络信息的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也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这种丰富的学习模式既为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也大大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翻转模式下的课堂,不再是沉默聆听的封闭空间,而是思维碰撞的开放场所。

一、打破教师垄断,彰显课堂公平

教育公平几乎是每个国家和政府的追求,而课堂公平则是每位教师需要关注的。传统课堂上,教师站在学生和知识之间,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师的讲授是学生在课堂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翻转课堂打破了知识和学生之间的界限,学生自己直接接触知识,进行探索、思考和交流,更加彰显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教师从讲台上的“圣人”走入学生之中,转变为学生身边的指导者。翻转课堂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不再是课堂纯粹的讲授者,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不再是上课跟着老师思路走,下课跟着作业练习走的传统教与学模式。课堂的知识生成不再是教师主导,而是师生共同探究的结果。

翻转课堂相较于传统课堂,能很好地关照到学生个体的独特性。传统课堂中,教师针对全班同学的课堂提问,往往得到积极回应的总是那几个学生。看似公平的课堂提问,却得不到公平的结果,为了关照课堂公平,教师的常见做法就是点名叫答,以这种“特殊关照”来实现对每位学生的关注。而更多时候,这种所谓的公平叫答,引发的是学生答不上来的课堂尴尬和学生备受打击的信心。课堂发言权更多“把控”在跟得上教师讲授进度的部分学生手中,跟不上的学生只能成为课堂发言中“沉默的大多数”。翻转课堂先学后教的模式,更好地顾及了学生间的学习差异,给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某种意义上给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提供公平机会创造了条件和可能性。

在翻转课堂中,传统的教学过程也发生了改变。翻转课堂打破了课堂对学生学习情境和问题的“垄断”,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而更多依赖于学习者在课外挖掘学习资料,学生变得更加主动,自主探索思考,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课堂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建构生成知识的场所。课堂情境也不再由教师单方面进行创设,翻转课堂很好地让课堂情境走入课外,打破教师“一言堂”,学生主动参与创设。在师生互动中自然创生新的问题,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场所,让传统课堂变得更加鲜活。

二、学生找到自我,实现课堂主体

课堂的翻转很好地实现了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让传统的教与学都不再是教师和学生的独角戏,促进了“共同体”教学的建构。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古人韩愈说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看似在说教师,实则隐含着另一个重要的主体,即学生。“惑”的是学生,“解惑”的是教师,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才形成了教育本身。在这一点上,我倾向于赞同“双主体说”,但是我并不赞同双主体说中将学生和教师与教和学一一对应,而是“教学于共同体”,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把课堂作为真正的共同体。教师和学生自行建构主体意义,组成教学的共同体。“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关注一件伟大事务,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

《学记》中对教学有这样的论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点。”。翻转课堂模式下,留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之外有充分的时间生疑,教师在这里如同一个桥梁,在学生对于意义通而未达之际给予帮助,这样的给予比直接给出答案更加深刻更加难以忘怀,保留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架起的这一桥梁,就算自己有所不足,也能够更好地把握思维的方向和升腾点。

课堂的翻转让教师成为好的引导者,决不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使学生感到压抑;在问题上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直接呈现给学生。教师所做的就是在学生力不能及的地方给予启发和引导,充分肯定学生之前的思考,对于问题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更为长远地思考和学习。在西方,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以独特的教导方式启迪人们对问题的思考,其宗旨亦是帮助别人顺利产下思想的婴儿,他认为“哲学家和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在与别人的对话中,总是发问并表示寻求解答从而让对方自己发现自己观点的矛盾和不通之处,帮助对方澄清思维,教师亦如是。翻转课堂下的教师,成为学生“精神的助产师”,学生找回自我,重拾课堂信心,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能够产生恒久作用力和影响力的。

三、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

当前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教育逐渐由传统的注重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走向更加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念的养成。在翻转课堂模式中,课堂下,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可以随意控制课程进度,自定学习步调,自选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由于自学过程中没有教师的监督,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自主地进行论证和研究。而在课堂上,学生不再安静,带着课前学习的收获,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参与问题讨论。知识不再是教师的单方输出抑或学生的单方接收,而是在师生的双向互动中动态生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翻转课堂也助推了教学目标和评价的改进。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学目标往往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对所期望的教学效果作出预设,在课堂教学完成后,配合统一的教学评价(通常是作业)进行检验,对比学生在上课前和上课后的区别和变化,以此诊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在这种“目标——教学——评价”的模式,目标引领教学,评价依据教学又反映教学,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因此指向是单一的,评价结果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只能在教师下次教学中得到修正。而先学后教的翻转模式下,课堂翻转将教学延展到课堂之外,学生自学的学情为教学目标的修正提供了有效信息,教学目标不再只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上位指导,更加贴合学生学情,也和课堂教学更加契合。另外,课堂翻转使得教师自然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在学习者需要指导的时候提供必要的支持。教学评价变得不再单一滞后,从关注结果转向过程与结果并重,评价标准从统一性转向多样性。这种多元动态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为教师教学目标和教学行为的改进提供更多可能,学生的个体性得到充分关注,也给予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空间。教学评价不再是目的本身,它更好地助力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帕克?默克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7。

[2]陈玉琨田爱丽著《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

[3]萨尔曼?可汗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革命》[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