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流程再造提升发电企业管理效能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3

互联网+企业流程再造提升发电企业管理效能的应用研究

杨会

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龙滩水力发电厂广西南宁530022

摘要:主要针对发电企业改革发展之须、管理图强之变、“走出去”发展之要、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对企业管理范围内所有的业务采用多维度空间的发散式扩展模型进行归纳,从多个管理维度展开分析,结合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最优短线的跳转链接,去掉劣势环节的链条,对有利于效率和规范的业务执行实现最短连线,最终总结出最优的企业信息化全业务覆盖,配置合理的资源(数据、岗位、人员),再造企业业务流程,结合“互联网+”管理思维,对企业业务系统进行全面整合与优化补充,实现数据与业务流程的互连互通,促进有效资源数据共享,提高企业执行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效能。

关键词:互联网+业务流程发电企业管理效能应用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企业治理水平不断被推上新的台阶,很多企业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新管理思维,企业规模发展与业绩得到的大幅提高。电力企业在这一波互联网经济的浪潮中没有享受到明显的红利,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及管理问题,面临重大的转型压力。如何降低管理成本,规避安全风险,增加企业盈利,建设良性企业生态,打造高精尖且有战斗力的企业团队、提升领导履职能力及企业综合治理能力,是诸多管理者正在思考的问题。发电行业也在思考如何用互联技术、理念、思想去结合优化传统的管理手段,采用互联网+企业流程再造实现企业各业务与数据间的互联互通与智慧协同。

国内发电企业的管理模式在持续的变革,安全生产与经营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但随着管理的不断深化,发现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甚至出现一些管理困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安全生产基础仍不够扎实。层出不穷的安全事故,反映了管理细节不到位、设备健康水平、人员履职能力以及管理手段均亟待提高。

管理机制不健全,薪酬分配体系不够科学,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一线骨干员工流失严重。

人才培养缺乏有效手段,员工学技术、立足岗位成才的动力不足。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人才断层情况比较明显。

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够、管理基础工作仍不够扎实,因管理细节或基础性工作不到位导致的审计问题仍时有发生。

提质增效方面成效不够显著。主要体现在单位容量可控费用较同类企业先进值仍偏高,成本控制的精细化程度仍有待提高。

经营压力较大。近年来国家进行经济结构改革,全社会用电需求放缓,电力市场竞争压力越来激烈。

信息化管理手段仍然薄弱,数据孤岛问题严重,生产与经营的系统各自为政,数据无法有效贯通。

为突破近年来凸现的管理困局,推动企业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各发电企业都起期望以信息化为抓手,立足管理实际,梳理生产、经营、党建团工等各项业务,总结当前现状,识别当前或即将出现的管理难题和挑战,结合“互联网+”的新思维,预判企业未来发展,进行企业信息化架构优化设计,对业务流程进行全方位优化重组,重新塑造基于业务管理需要的信息化技术平台体系,将关键业务进行整合,梳理数据流与业务流的最佳优化匹配,全面覆盖企业核心业务,打造信息化新型能力,助力企业管理效能提升。

二、管理现状分析

(一)传统生产经营理念面临的挑战

国资委要求央企“必须眼睛向内,将工作重点放在基础管理上,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向管理要效益”。随着全国用电市场的变化,发电企业普遍开始面临着空前的安全与经营等方面的多重压力。例如:生产一线人员严重流失现象,补充的人员技能培养跟不上安全管理需求;投产多年的主设备及零部件已开始呈现故障相对高发的趋势,整体设备健康水平并非完全可控在控;全国用电市场增长缓慢乃至负增长,同质性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传统的电力安全生产与经营模式受到多重挑战,如何保障生产安全,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经营利润目标。倒逼企业管理者拿出勇气与智慧,合理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推进管理信息化与设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有效强化管理手段,突破管理困局,打造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效管理机制,提升企业管理能力,提高管理利润空间,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当前信息化环境的局限性分析

随着管理的深入以及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逐渐暴露了没有信息化总体规划带来的一些列深层次问题:管理认知散而不统、系统建设散而不统、项目投资散而不统、技术队伍散而不统、应用数据散而不统、系统平台散而不统。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信息系统往往只作为工具来用,把线下的表格和签字流程放到了线上,工具化的功能往往解决的只是某项业务的需求,各个业务之间的联动性与数据关联性相对缺乏。尽管流程把各个业务部门串联了起来,但仅仅只是根据某项业务的关联性的临时耦合,仅实现了初级程度上的应用共享。没有形成有效的支撑企业全方位管理所需的信息平台,数据、业务、流程都没有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与有效共享。

三、研究内容

(一)价值管理定位研究

围绕发电企业定位、竞争定位、业务定位、业务发展思路,在发展态势、竞争环境、管理体制、资源能力、业务结构等现状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对未来3-5年的管控目标进行梳理,定位于为保发电业务和抢发电业务。以信息化为管理抓手,构建企业信息化整体架构,挖掘形成以安全生产为核心、经营管理为导向,构建跨企业层级的生态系统、运用互联网思维+流程优化重组模式的信息化应用,提升企业管理效能,全面启动新时代新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新型能力建设。定位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需求,提出新型能力建设要求,制定新型业务能力建设模型体系,预见企业未来管理价值。

信息化新常态环境下企业价值提升,立足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慧企业、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主流思维支撑,找准未来发展方向,定位本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确定发展方向及目标,明确可行的模式与方法,找出目标差距,整合现行资源与能力,分析风险并找出成功关键要素,制定每个年度目标措施,制定企业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与技术架构,逐步构建统一的业务系统平台,为企业新型能力建设提供支撑。

企业管理价值分析具体目标如下:

构建统一的信息化管控架构与管理机制,杜绝分散设计与重复建设。

构建企业业务架构,确定业务能力需求、制定业务能力蓝图。

构建企业数据架构与应用架构,梳理企业核心业务数据,识别并确定核心主数据,开展数据治理。

构建统一的技术架构,全面整合现有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化资源的统一规划与统一调度,提升信息化投资利用率。

构建网络安全体系,重点管控项目规划、建设、运维等阶段的安全合规性。

(二)新型业务能力模型构建

结合发电企业本质,回归到生产经营工作的本质上来。把企业“包括人财物环”视为一个整体资产,从资产管理的角度来思考企业的管理,让资产保值增值,强化生产与经营的过程管控,以信息化手段为管控抓手,构建管理设备的互联互通、管理业务的互联互通、管理数据互联互通,强化人机交互能力,把管理所需的信息以聚合的方式实时呈现出来。管理者能够实时了解自己的家底,动态感知自己处于行业竞争的一个什么位置,有什么样的资源与策略可灵活运用于企业竞争,让企业利益最大化。

具体的做法就是“建平台、推标准、上应用、通数据”,通过互联网+业务重组方式,把业务信息化、数据化、联网化,插上“互联互通”的翅膀,架构统一的信息平台,把企业现有信息系统纳入管理,把缺失的业务进行信息化覆盖设计,通过平台的深化应用,以数据聚合展现的方式推送给各个层级的管理人员,让数据说话,为企业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平台的“认知统一化、建设规范化、数据集约化、投资平衡化、应用标准化、人员能力化”。

通过对企业整体业务进行梳理,构建的架构分为管理层、职能层与执行层等三个层次方面的业务能力。

根据以上目标的实现,使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实现从满足当前的低业务价值向持续的高业务价值企业转型。获得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管控能力、企业信息化部署能力、企业架构管控能力方面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三)企业业务架构分析与研究

根据企业业务能力架构基础模型,定义业务数据的类型,梳理业务之间存在的联系,采用流程讲各个业务之间的数据搭接起来,保障数出本源,形成数据统一,在各个应用环节自由流通与共享。以机组检修的某项设备物资为例,从费用科目上看属于修理项目,从项目管理上隶属于某个合同,从设备管理上看属于某台机组某个部位的备品备件,从设备分析上看该物资质量较好已使用多年,从供应商角度上看反应了品牌能力等等,在各个业务范围中产生关联关系的就是这项物资的编码及编号,保障了业务应用的有效共享。

通过梳理各执行层级的业务能力,定义每项业务应用的最佳目标,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部署到各个职能层,构建各个职能层的关键业务管理能力,采用一定的分析模型,输出各类动态图表,推送给管理层,不断优化与迭代,促进关键业务价值链能力的提升。

(四)系统平台应用架构设计

结合价值管理定位研究、新型业务能力模型构建与企业业务架构分析与研究结论,规划全业务覆盖的统一系统平台,其应用架构的设计,采用现有成熟的主流开发技术来实现,整合各类应用系统及系统扩展,把数据流、业务流以门户的方式实现各个应用模块实现功能设计。

从系统平台应用最佳实践考虑,需保障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第一,将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集中化管理,提供统一的利用与共享策略,已多空间维度展示企业关键信息,以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保证企业内部信息的通畅与共享。

第二,设计为企业员工愿用、爱用、易用的系统平台,将企业业务集成到一个环境中,通过单一的入口验证,就能够使用企业所有的信息化应用,简便企业员工对信息系统的使用,解决企业员工在业务办理中不同系统间的频繁切换与登陆的问题。在手机端推进微应用的设计,仅对重点和易用的功能做推送与展现。

第三,为广大使用者创建个性化的工作空间。允许使用者根据自己工作的关注点来安排自己的工作空间,使用者可以将自己关注的业务应用和信息以直观的方式定制在自己的工作空间内,从而解决由于垃圾信息在工作空间中出现给使用者带来的困扰。

第四,为企业的沟通与协作提供解决方案。将多种不同类别的沟通手段及协作手段整合到用户的工作空间内,系统管理员可以通过具体业务定义工作表单与流程,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沟通手段与工作表单来获取自己所需工作支援和支援他人工作。

第五,积极应对变化。通过低耦合性的架构,解决了企业业务变化所带来的“伤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并且,采用业界标准化的接入接口,避免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在变更时所带来的重接入工作量大的问题。

第六,为企业统一任务管理及绩效评估提供解决方案。把所有需要待办的工作集中到统一的工作界面,把业务进行分类,通过部门管理方式分拣归纳,在整合各业务系统的过程中,赋予发起与流程节点分值。按一定的周期自动统计绩效分值,按照分析模型推理执行力的偏差,以及划分核心业务板块模型与非核心业务板块模型,实现人员与业务的优化配置。

四、预期成效

基于企业内部需求与内生动力,本着解决眼前问题及管理提升的硬性需求,借鉴“互联网+”管理思维,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重组,构建企业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与技术架构,形成企业信息化整体,部署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通过优化再造的业务流程驱动,促进企业管理效能提升。

(一)流程再造设计最佳实践

流程再造后的系统平台包含信息发布、任务督办、协作交流、资源共享、智能展示、绩效分析、应用集成、流程集成等。创建高度统一访问入口、访问体验、协同的系统环境,区别于传统OA系统,打破信息孤岛;信息与信息、人与人、业务节点与业务节点等都进行紧密的联结和充分的整合,使得协同工作可以跨越地理边界和组织边界随时随地的进行,并呈现相当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在这样一个协同式的环境下,促进管理工作可以更为有效的开展。

系统平台逐步构建面向所有员工所有信息共享、办公应用、业务流程、知识管理与应用,所有功能模块应用是通过此平台去贯穿实现。设计最佳实践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统一工作中心

统一系统平台通过对不同业务系统的集成,实现单点登录和个性化界面定制,使得不同岗位的员工都能够直接按照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进行工作界面定制,在一套工作界面上完成自己所要完成的工作。

2.信息管理和发布中心

建立了统一的信息管理和发布中心,能够集中的管理企业所有的信息资源;通过完备的发布控制过程,实现对于信息传递的控制。并且,通过统一的发布平台,能够简化企业内部各级站点的信息发布工作,统一信息发布的风格、标准,使得企业各类内容发布能够保持统一与规范。

3.企业协作与知识中心

伴随着业务的发展与变革,越来越多的工作任务需要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相互协作才能完成,通常不同职能部门的业务都分散在不同的应用中,每一项业务都会涉及到多项应用审批或企业业务流程应用。统一系统平台将人与人的协作和工作流应用集成起来,用以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和业务效率,并能够更好的适应流程的变化和组织架构的调整。

4.企业的沟通中心

随着企业内部信息系统越来越多,企业员工需要穿梭于不同的信息系统来进行业务办理。在这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沟通,系统平台对企业所有通信与协作工具进行集中管理,并将其与工作流应用有效地整合起来建立一个多渠道、多方式的沟通与协作环境。

5.企业的价值中心

门户平台覆盖了企业绝对多数业务,系统的深化应用是企业领导层管理价值的意志体现,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数据资产可持续的用于企业业务优化及管理提升,是最宝贵的价值核心;企业员工可通过流程的流转,数据的积累体现工作绩效,让员工价值得到量化评估,从而体现了员工价值。

(二)互联互通促进管理能效提升

系统平台的设计,是基于“互联网+”新思维下的管理创新,通过对企业业务进行全方位的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实现了业务、流程、数据上的全面贯通,规范了日常业务的高效开展,提升了企业执行力,直接降低了企业管理成本,从而促进了管理效能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生产管理能力不断夯实。通过流程再造与业务聚合,可以动态感知设备健康状态与生产环境,为管理人员提供初级人工智能管理手段,有效提升安全生产管控能力。

2.经营管理手段获得新的突破。可实现实时了解企业运营成本,精准预测生产成本信息,动态了解企业成本电价信息,提供灵活准确分析报告,有效提升市场营销能力。

3.企业执行力不断强化。系统平台的应用可促进企业业务从业人员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管理能力不断跟随管理深化迭代优化,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4.企业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系统平台的设计基于企业管理标准的提炼,系统的深化应用促进管理标准的执行落地。

5.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流程再造后的系统平台可对企业原有系统与新架构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基础性工作的分散开展体现了高效的效能管理,数据聚合分析降低了传统的时间成本,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6.提质增效有望改善明显。系统的平台的架构研究与实施应用,直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在可预见的未来,管理品质与管理成本必然呈现几何倍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