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中非关税措施的正因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3

国际贸易中非关税措施的正因探讨

王旭

王旭九江学院

世界贸易组织和它的前身关贸总协定经过多方会谈,使得世界各国的关税税率显著下降。主要发达工业国家制成品的加权平均关税税率已从20世纪中期的40%下降到目前的5%以下。发展中国家的关税税率也出现了明显下降,中国的平均关税从20世纪80年代的40%以下降到目前的15%以下。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关税所能起到的保护作用越来越有限。在这种情形下,一些发达国家为了维护部分利益集团的各种利益,就以种种非关税措施,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它的形式很多,包括进口配额制、进口许可证制、“自动”出口限额制、外汇管制、技术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等。目前,非关税措施已成为全球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因此,弄清非关税措施的成因,对我们在对外贸易中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是非常有益的。

各个国家实施非关税措施的原因很多,各不相同。总的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经济方面的原因

(一)对“夕阳产业”的保护在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一些制造业很快沦为“夕阳产业”。例如,钢铁工业在美国曾有过很辉煌的历史,在当时被称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它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一个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1973年美国的钢铁产量为13680万吨,占世界产量的20%,但以后一直徘徊在1亿吨左右,到1982年已降至6613万吨。作为一个“夕阳产业”,钢铁工业本应逐渐退出经济舞台,然而,那些大钢铁集团却为了保住自己日益缩减的地盘和利益而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国家给予保护。他们组成强大的游说团体,促使美国国会通过对他们有利的立法,胁迫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动和措施。1984年,美国政府开始实施“自动限制协议”政策,与世界上一些主要的钢铁出口国签署了此类协议,限制钢铁的进口。此外,美国还不断地滥用反补贴、反倾销措施,限制和阻止外国钢铁产品对其出口,以此来保护本国的钢铁产业,保护钢铁集团的利益。

在目睹美国的钢铁产业尝到了保护主义的甜头后,其他“夕阳产业”,如纺织和服装业、一般制造业、化工产业,以及农业等部门纷纷起而效尤,也不断地提出保护的要求。美国政府为保护这些产业采取了许多非关税措施。除了美国之外,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经常使用非关税措施以保护其竞争力日益减退的产业。

(二)经济萧条时期的对策当世界经济出现萧条或危机的时候,世界市场物价急剧跌落,各国通常需要高达100%以上的关税税率才能使进口保持原来的正常水平,但是订立如此高的税率通常是很难实现的。于是在面临物价急剧跌落的时候,进口配额制就成为了各国限制进口量的有效手段。

20世纪20年代末,在经济萧条出现征兆的时候,在西方的主要贸易国中,有20多个国家系统地使用了进口配额制作为管理贸易的手段。而和配额制常常一并使用的进口许可证制也是对贸易进行控制的一种常用方法。在经济萧条时期,许多国家还常常出现支付困难,货币贬值的现象,因而大多实行外汇管制。1931年,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就有14个。整个30年代发生了60多起外汇政策调整事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实行了某种形式的外汇管制。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又出现了萧条的迹象,“滞涨”局面出现,于是许多国家又纷纷扛起了保护主义的大旗,出现了新一轮的贸易保护热潮。这次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其保护的对象已不是往日所专门保护的“幼稚产业”,也不是某些受影响的产业,而是所有的产品或产业。

(三)维持国际贸易平衡贸易平衡问题往往也会成为保护贸易的一种借口。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贸易能够达到进出口的平衡是比较理想的。但是对于不同的国家,由于商品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不同,都达到平衡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于有贸易禁运或贸易限制的国家来说,这种平衡就更为不易。例如,中国向欧美出口大量的生活资料产品,中国需要进口的则是欧美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武器装备等国防用品。而这些产品,恰恰是美欧对中国实行限制的产品。所以,贸易的不平衡就会产生。中国在贸易中常常处于顺差的地位,而美欧则常常处于逆差的地位。

处于贸易逆差的国家为了扭转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常常会对进口采取各种限制措施,实施贸易保护。例如,美国政府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提出要在5年之内扭转本国的贸易逆差,进而实施了一系列保护贸易的非关税措施。然而,要想彻底解决贸易平衡问题,还需要各国进一步实现贸易自由化,撤销有关的出口限制。

二、政治方面的原因

(一)选举政治的需要在民主选举政府的国家里,贸易政策的制定还要受到各执政党支持者的影响。一般来说,每个政党都代表一些特殊集团的利益,而这些利益集团也在竞选中积极支持能考虑他们利益的政党。例如,在美国的两党中,工会(尤其是劳联、产联)一般支持民主党,大财团或企业主一般会支持共和党。这些利益集团在国会和总统竞选中出钱出力极力支持各自的党派当选,这些党派的候选人一旦当选之后就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制定或维持有利于这些利益集团的政策。否则他们就会在下一轮竞选中失去这些利益集团的资金、支持和选票。由于大多数政府政策的目标函数是维护其政权的稳定性,所以对于帮助其当选或连任的利益集团,政府会极力地去加以保护。政府实行有利于这些利益集团的贸易政策是为了对他们政治支持的一种回报,保护这些利益集团本身也就是保护政府本身。

如前面所说,2003年3月,美国布什总统决定把进口钢铁关税增加到30%,其中一个原因是迫于钢铁企业的压力;另一个原因,则是2002年11月的中期选举和2004年的大选。因为布什总统是共和党人,为了赢得2004年的大选,他不得不维护企业主或大财团的利益,比如钢铁企业的利益,以赢得他们的支持。事实证明,不论在2002年的中期选举中,还是在2004年的大选中,美国钢铁业最集中的几个州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二)外交斗争的需要

有时出于外交斗争的需要,一些国家可能会对另一些国家实行贸易限制,以达到其外交的目的。例如,20世纪70年代,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由白人种族主义者统治,为迫使白人种族主义者改变种族主义的做法,国际社会对其实行了经济制裁,主要的形式是“禁运”这种非关税措施。又如,2006年10月初,朝鲜宣布进行了首次核试验。作为外交手段之一,联合国通过了对朝鲜进行制裁的决议,其目的就是试图迫使朝鲜回到谈判桌上来。

(三)对敌对国家的禁运

禁运为贸易禁运的简称,指一国或数国政府通过立法,禁止其国民或企业对另一国或数国的贸易往来。例如,不许向对方输入或输出商品、军火、黄金或其他重要物资,同时也禁止本国的车船、飞机等运输工具驶往被禁运的国家或地区。在革命或战争时期,禁运常常成为某些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其他国家实行贸易歧视、经济封锁和施加政治压力的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禁运又成为某些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其他国家实行贸易歧视、经济封锁和施加政治压力的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禁运又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冷战的一个工具,企图以禁运来窒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成立于1949年的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就是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在国际上推行封锁、禁运的国际组织。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利用联合国大会于1951年通过了对中国、朝鲜的禁运法案,对中朝两国实行封锁、禁运。1952年9月,巴黎统筹委员会成立了中国委员会,实行对中国的禁运,把400多项物资列入对中国实行禁运的目录。到20世纪70年代后,许多发展中国也运用禁运,来反对发达国家的控制、剥削和掠夺。例如,1973年中东战争时,阿拉伯产油国联合其他产油国,以石油为武器,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禁运。

(四)国家安全的需要自由贸易会增强本国对外国的经济依赖性,而这种情况可能会危害到国家安全。一旦战争爆发或国家之间关系紧张,贸易停止,供应中断,过于依赖对外贸易的国家,经济会出现危机,在战争中可能会不战自败。因此,很多国家认为,为了国家的安全,有关国家安全的物资必须以自己生产为主,不能依赖进口。在这些行业面临国际市场竞争时,政府应加强保护。这些重要商品包括粮食、石油等重要原、燃料。

例如,日本由于领土窄小,耕地稀缺,但人口众多,所以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其头等大事。在世界仍然存在战争威胁的形势下,如果日本放弃了保护农业的政策,让粮食供应大部分依靠进口维持,则无异于取消了其生存的保障。因此,日本对农业的保护是非常强的,在历次全球贸易谈判中,日本在农产品问题上的僵硬立场,充分地显示了这一点。为了保护其农民仅有的一点的生产积极性,日本历届政府对农产品的进口设置了重重障碍,其非关税措施的严苛与花样繁多,在世界贸易中也显得十分突出。再如美国,制鞋工业曾希望以国防安全为由劝说国会对鞋子实施进口配额。他们声称,一旦发生战争或进入其他全国紧急状态,国内的制鞋工业很可能为军队和平民提供不了足够的鞋子,而这种短缺会直接威胁到美国的国防安全。因此他们希望政府能保护制鞋工业。后来,美国的联邦立法要求军队只从美国的公司购买鞋类产品以保护本国的制鞋工业。国家安全论在中国也一直很流行,在“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的60到70年代里,国家安全成了排斥贸易的重要依据。

三、文化、宗教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

(一)文化与习惯方面的原因有些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而有些文化上的鸿沟是难以逾越的。例如,有些国家对于性的认识比较开放,关于性方面的书籍、图片、用品可以公开销售。而有些国家,对于性的认识则比较保守或传统,不允许在公开场合出现涉及色情的物品,因而在这些国家,自然就不允许进口这些“涉黄”的产品。又如,在有些国家,例如美国,由于历史形成的惯例,私人可以拥有武器,只要达到一定年龄的公民没有犯罪前科或犯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均可拥有或携带武器;而在其他一些国家,携带枪支,甚至携带受到管制的刀具即被视为违法,比如中国。自然在这些国家,这些受管制产品的进口也受到严格的控制。

(二)宗教方面的原因

世界上的许多宗教都有自己的禁忌。如在印度,主要有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印度教徒奉牛为神物,不吃牛肉;而伊斯兰教徒则将猪与狗奉为崇拜的图腾,自然也远离猪肉和狗肉。因此在对外贸易中,这几种商品被有关国家视为禁止贸易的对象。

另外,不论是伊斯兰教徒还是佛教徒都不得饮酒,因而在一个绝大多数为伊斯兰教徒或佛教徒的国度,含酒精饮料的进口就受到严格的限制。例如,沙特阿拉伯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该国宗教气氛浓厚,凡违背宗教信仰和道德的商品、行为均遭到严格禁止。在该国,一切与猪有关的商品绝对禁止进口,各种酒类也一律不得进口。

(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

意识形态的差异也可以影响到贸易的进行。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很多国家会对某些涉及意识形态的产品进行抵制。例如,有些国家的一些政客或学者对我国肆意进行诋毁,或者故意歪曲历史,那么,这些人的著作,特别是涉及歪曲我国现状或历史的出版物在我国就会被禁止进口,以免毒害我国的读者。

此外,近年某些国家制作的一些网络游戏软件,也有歪曲历史或宣扬暴力的内容,也受到我国有关部门的查禁。同理,我国一些研究西方国家的书籍,特别是一些揭露某些国家霸权主义或复辟军国主义真面目,或评论其社会的腐朽或阴暗面的著作,以及一些宣传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书籍,出口到西方国家也会受到严格的限制甚至禁止。另外,有些产品,其形状或外表的图案带有强烈的政治或意识形态色彩,其出口或进口也会受到限制。例如,在阿拉伯国家,凡是产品上带有六角星(以色列国旗上的图案)的商品一律不得进口。

四、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原因

(一)保护人类健康与安全各国为了保护其国民的健康与安全,通常会对进口产品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技术规范和认证认可制度等。如在国际社会,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限量标准就有成千上万条,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了近万个限量标准。美国、日本和欧盟关于农药和环境污染物的标准也有数千项。在一些发达国家,这些规定不仅十分复杂,而且经常变化,往往使国外产品难以适应,从而阻碍了其他国家商品的进入。

例如,1989年欧盟禁止进口带有生长激素的牛肉。该进口禁制令严重影响到美国对欧洲国家的牛肉出口,原因是美国大多数的肉牛都使用生长激素。美国政府认为,肉牛使用的生长激素都是得到美国农业部批准的,而且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说明生长激素对人类有任何害处,因此欧盟的进口禁止令含有一种变相的保护主义行为。经双方多年的谈判协调未果后,美国在1996年把欧盟告到了WTO。1997年WTO的独立仲裁小组裁决欧盟的牛肉进口禁止令没有科学的风险认证基础,因而违反了WTO的协定。1998年独立仲裁小组再一次确认了早先的裁决。1999年WTO授权美国可以对欧盟采取报复制裁措施,美国政府因而对来自欧盟国家的农产品附征1.17美元的关税。

(二)保护环境与生态平衡当代经济发展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对环境的破坏。人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环境变化带来的危险,如淡水资源的减少、大气层的破坏等都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安全。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社会的重大课题。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进行环境清理和保护,不让那些污染环境的产品进入国内。例如,1994年美国环保署规定,在美国9大城市出售的汽油中,硫、苯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必须低于一定标准。对此,国产汽油可逐步达到,但进口汽油必须在1995年1月1日生效时达到,否则禁止进口。又如,一些国家规定,禁止进口氟利昂制冷空调、冰箱以及辐射指数超标的微波炉等电器产品。目前,环境技术标准所涉及的产品越来越多,并且标准越来越高,标准的分量越来越细。保护生态平衡也是一些国家实施非关税措施的原因之一。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出于商业目的的大量捕杀或采集,某些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已濒临灭绝。为了保护这些资源,一些国家或国际组织制定了禁止或限制进出口某些动植物的活体或制成品的法规。例如,《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公约》规定,对不加保护就有消失危险的野生动植物的贸易应进行严格的限制,进口国只能在出口国颁发出口许可证的前提下才能进口。一些国家根据此公约实施了绿色市场准入制度。

(三)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或公共道德

对于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或公共道德的产品,许多国家制定了限制或禁止进口的规定。如,我国对外贸易法第十六条规定,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或公共道德,可以限制或禁止有关货物、技术的进口或出口。1993年在新德里召开的第13届世界职业安全卫生大会上,欧盟国家代表明确提出把人权、环境保护和劳动条件纳入国际贸易范畴,对违反者予以贸易制裁,促使其改善工人的经济和社会权利。目前,在国际贸易中,企业社会道德责任标准(即SA8000)认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跨国公司和全球大采购集团订单的附加条件中,全球大的采购集团非常青睐有SA8000认证的企业产品,如果企业未获得SA8000认证或存在违反标准的行为,就会被停单或撤单。这迫使很多企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申请和维护这一认证,这无疑会大大增加成本,也将削弱某些国家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

除了上述各项原因之外,由于关税作用的普遍降低,加之非关税措施使用的灵活性、有效性、隐蔽性与歧视性等特点,目前,非关税措施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限制进口的政策工具。认识非关税措施产生与实施的各种原因,对我们更好地了解非关税措施,在对外贸易中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