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容量注射剂可见异物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大容量注射剂可见异物的探讨

樊云苓

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300000

【摘要】本文对大容量注射剂中成品保存温度、丁基胶塞和辅料氯化钠对可见异物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容量注射剂;可见异物;温度;丁基胶塞;氯化钠

正文

药品作为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或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的物质,必须具有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均一性。在各项质量检测项目中,注射剂的可见异物检查是重要内容之一。可见异物是指存在于注射剂、滴眼剂中,在规定条件下目视可以观测到的任何不溶性物质,其粒径或长度通常大于50μm[1]。可见异物主要有:点、块、玻璃、纤维、金属物、混浊、烟雾状微粒柱等。

如果注射剂中存在微粒,注入人体后,较大的可堵塞毛细血管形成血栓,若侵入肺、脑、肾、眼等组织也可形成栓塞,并由于巨噬细胞的包围和增殖,形成肉芽肿等危害。注射剂可见异物控制和检查,不但可以保证用药安全,而且可以发现生产中的问题。

造成注射剂可见异物不合格有诸多因素,如包材质量、原辅料质量、设备、人员操作、着装、环境污染、包材和容器具的清洁等。本文根据大容量注射剂成品灯检时出现大量短纤维和块,通过试验,对成品保存温度、丁基胶塞和辅料氯化钠和对可见异物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1试验条件:

1.1在符合GMP的生产车间内进行,人、机、料、法、环都符合规定。

1.2原辅料和包材(丁基胶塞,250ml中性硼硅玻璃输液瓶,铝盖)均为从审计合格的供应商采购,进厂检验合格。

1.3试验产品为大容量注射剂,规格250ml。

2判断方法和标准【2】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四部:0904可见异物检查法人工灯检法。灯检仪光照度2000-3000LX。

3试验内容

3.1药品成品贮存温度对可见异物的影响试验

3.1.1按工艺处方量投入原辅料,保持溶液温度在60-65℃,加入处方全量的氯化钠,搅拌使溶解完全,加入活性炭吸附,脱炭,过滤,灌装,灭菌,灯检。用旧丁基胶塞进行灌装加塞(产品出现大量可见异物批次用的是旧胶塞)。成品400支分成2组,每组各200支,在10℃贮存24小时,灯检不合格率约65%,可见异物(短纤维94,块36);在15℃贮存24小时,灯检不合格率约11%,可见异物(短纤维1,块22)。

3.1.2将灯检合格品,温度零下6℃,贮存12小时,药液析出大量结晶,小的结晶形状与灯检所看的短纤维相似,温度15℃贮存24小时,结晶逐渐消失,灯检合格。只投入处方量原料,配置10支成品,同条件贮存,也析出大量结晶,小的类似短纤维。

3.1.3将灯检不合格品(块),在温度40℃贮存4小时,灯检,仍不合格,但块都很小。

3.1.4将灯检不合格品(块),在温度60℃贮存4小时,灯检,灯检不合格率约1%。

3.1.5分析:可见异物纤维短且直,温度升高可溶解消失,判断为产品原料因贮存温度低产生结晶和析出物。但药液中块随着温度升高会降低。考虑是否是胶塞对可见异物块的影响,进行了如下试验。

3.2丁基胶塞[3]对可见异物的影响试验

3.2.1按工艺处方量投入原辅料,保持溶液温度在60-65℃,加入处方全量的氯化钠,搅拌使溶解完全,加入活性炭吸附,脱炭,过滤,灌装,灭菌,灯检。分别用不同批号的新旧丁基胶塞进行灌装加塞,成品400支分成2组,每组各200支,分别于灭菌前和灭菌后进行灯检。

3.2.1.1灭菌前药品不贮存,药液温度约40℃,灯检,旧胶塞:不合格率约4%。新胶塞:不合格率约2%。可见异物均为块。

3.2.1.2灭菌后药品不贮存,药液温度约40℃,灯检,旧胶塞:不合格率约8%。新胶塞:不合格率约7%。可见异物均为块。

3.2.1.3灭菌后药品10℃贮存24小时,药液温度约10℃,灯检,旧胶塞:不合格率约64%。新胶塞:不合格率约61%。可见异物均为短纤维和块,且短纤维比例高。

3.2.1.4灭菌后药品15℃贮存24小时,药液温度约15℃,灯检,旧胶塞:不合格率约22%。新胶塞:不合格率约20%。可见异物均为块。

3.2.1.5分析:未灭菌成品可见异物合格率明显高于灭菌后;旧丁基胶塞相对新丁基胶塞块略有增加,但不明显;成品贮存温度低短纤维可见异物仍明显增加。

3.2.2灌装注射用水试验

3.2.2.1为进一步确认包材是否对可见异物有影响,模拟工艺洗瓶,进行灌装注射用水试验。

3.2.2.2灭菌前不贮存,水温度约40℃,灯检,旧胶塞:不合格率约1%。新胶塞:不合格率0%。

3.2.2.2灭菌后不贮存,水温度约10℃,灯检,旧胶塞:不合格率约2%。新胶塞:不合格率1%。

3.2.2.3分析:新旧胶塞无明显区别,可见异物均为块,但不合格率很低。排除丁基胶塞引入可见异物块较多的因素,考虑辅料氯化钠工艺处理的工艺问题,进行如下试验。

4辅料氯化钠对可见异物的影响试验

氯化钠作为大容量注射剂常用的辅料,其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钙、氯化镁等杂质,在药品生产中,如果温度不够,这些杂质将不能完全溶解,形成白色点块等可见异物,从而影响药品的质量[4]。为考察氯化钠是否对可见异物有影响,按不同工艺只投处方量氯化钠,使用新丁基胶塞,进行试验。

4.1工艺1:保持溶液温度在60-65℃,加入处方全量的氯化钠,搅拌使溶解完全,加入活性炭吸附,脱炭,过滤,灌装,灭菌,灯检。批量:配制200支。分别于灭菌前100支和灭菌后100支进行灯检。

4.1.1灭菌前样品:药液温度约40℃,不贮存,灯检,不合格率约4%;15℃贮存24小时,灯检,不合格率约8%。可见异物均为块。

4.1.2灭菌后样品:药液温度约40℃,不贮存,灯检,不合格率约8%;15℃贮存24小时,灯检,不合格率约21%。可见异物均为块。

4.1.3灭菌后灯检块不合格样品:药液在温度约60℃,贮存1小时,灯检,不合格率约1%。

4.1.4分析:

4.1.4.1灭菌前可见异物合格率较好;

4.1.4.2灭菌后冷却至40℃时即灯检不合格率增加;

4.1.4.3灭菌后15℃放置24小时,块的不合格率明显增加,未出现大量短纤维;

4.1.4.4灭菌后灯检不合格品(块)在60℃放置1小时后灯检合格率较高,说明温度对产生的块有影响。

为进一步考察氯化钠是否对可见异物有影响,改变了药品中辅料氯化钠的处理工艺,进行如下试验。

4.2工艺2:加入处方全量的氯化钠,升温到95-100℃保持15分钟,搅拌使溶解完全,冷却至40~50℃,加入活性炭吸附,脱炭,过滤,灌装,灭菌,灯检。配制200支。分别于灭菌前100支和灭菌后100支进行灯检。

4.2.1灭菌前样品:药液温度约40℃,不贮存,灯检,不合格率0%;10℃贮存24小时,灯检,不合格率约2%。15℃贮存24小时,灯检,不合格率约2%。

4.2.2灭菌后样品:药液温度约40℃,不贮存,灯检,不合格率约2%;10℃贮存24小时,灯检,不合格率约4%。15℃贮存24小时,灯检,不合格率约2%。可见异物均为块。

4.2.3分析:灭菌前后的样品在不同温度和贮存条件下,可见异物均为块,不合格率很低。低温未出现短纤维可见异物。

5结论:

产品低温贮存,出现大量短纤维和块的可见异物,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5.1根据灯检分析,可见异物纤维短而直,温度升高可溶解消失,且与原料析出的结晶相似,判断为假毛,所以根据产品特性,成品可定在15℃以上贮存。

5.2根据灌装产品和注射用水的灯检数据对比,可排除丁基胶塞对可见异物的影响,但旧胶塞相对新胶塞不合格品稍多些,可能是时间长有少量老化。

5.3通过灌装氯化钠试验,可以看出辅料氯化钠对成品可见异物(块)有影响。改用投入氯化钠升温到95-100℃保持15分钟,再冷却至40-50℃,脱炭过滤,可去除杂质,不同条件下的灯检数据均较好,可用上述工艺进行辅料氯化钠的处理,降低可见异物(块)。

总之,大容量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可见异物的控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根据各个因素产生的原因进行充分分析,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解决和控制,保证药品的质量,提高成品率。

参考文献:

[1]王艳梅,董洪涛.影响大容量注射剂可见异物的因素及解决办法[J].齐鲁药事,2012,31(8):485-486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四部:0904可见异物检查法.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16

[3]崔新华.输液生产中可见异物的控制[J].医药化工,201,35(7):26-27

[4]柏学东,王昭钦,崔志红.大容量注射剂生产中的不溶性微粒来源及控制措施[EB/OL]http://www.doc88.com/p-4485808005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