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研究进展

李君颖

李君颖

浙江省兰溪市人民医院ICU(321100)

摘要:阐述了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主要包括湿化液的选择,湿化方法,湿化液的温度、湿度,湿化液的量和湿化效果的判断,认为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湿化方法和湿化液,保证呼吸道的通畅,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人工气道;湿化;护理进展

正常鼻、咽腔、呼吸道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和湿化作用,建立人工气道后,吸入气体绕开了具有温暖和湿润功能的颌窦和上呼吸道,只能从呼吸道本身吸收水分而导致呼吸道粘膜干燥,其发生率高达30%~66%[1]。人工气道湿化是以液态水或水蒸气的形式湿润气道粘膜,稀释痰液,保持粘膜纤毛正常运动和廓清功能的一种物理疗法,是人工气道管理的一个标准过程[2]。合理的呼吸道湿化,可保持气道通畅和湿润,有效预防肺部感染。近年来,护理同行对人工气道湿化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讨,现将其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湿化液的选择

临床上常选用无菌蒸馏水或0.46%盐水。因0.46%盐水吸入后在气道内浓缩使之接近等渗盐水,对气道无刺激作用。湿化液用量成人为200~250mL/d,确切的湿化量必须视室温、空气湿度、通气量大小、患者体温、出入量多少、痰液的量和性质作适当的调整。湿化液的温度一般在20~40℃,低于或高于此温度范围均可造成支气管粘膜纤毛运动减弱或消失而诱发哮喘,过热有灼伤局部粘膜的可能。

2湿化方式

2.1气管内滴注式湿化法

2.1.1间断注入法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湿化液5~20mL后去掉针头向气管内滴入3~5mL,1~2h1次,由于用量大,速度不易控制,患者易出现刺激性咳嗽,将湿化液咳出,影响湿化效果。如遇痰血痂不易咳出者,可注入1.25%碳酸氢钠液4~8mL,5~10min注入1次,重复2次或3次,可咳出或吸出较多较大的痰血痂,同时较大量的湿化液能达到支气管及肺部内,有利于深部痰液稀释排出。

2.1.2持续滴注湿化法此法对气道刺激小,几乎不引起呛咳或刺激性咳嗽,还能够满足因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水分大量丢失的湿化生理需要,保持呼吸通畅,减少了吸痰次数和时间,以及气道粘膜损伤出血的危险,减少了患者感染和交叉感染的机会,也减少了护理的工作量。

2.2空气湿化法

病室湿拖地2次/d,保持室内温度为20~220C,湿度60%~70%,提高空气湿化效果。

2.3纱布湿化罩法

杨香莲等[4]认为湿纱布做成罩状,置于距人工气道口一定距离,湿化充分又不会减少有效通气面积,且吸痰时不必反复取走湿纱布,从而减少污染。卢丽华等[5]设计一种气管切开患者专用湿化罩,湿化时用小喷壶向纱布上喷洒湿化液,避免外源性污染。

2.4雾化吸入湿化法

通常每4~6h通过呼吸机或氧气接雾化面罩吸入湿化,15~20min/次,对脑外科重症患者采用24h持续雾化吸入湿化气道,可预防和消除由于昏迷、咳嗽反射减弱造成痰液附着管壁形成痰痂。对于支气管痉挛的患者,最好选用雾化吸入,避免水滴刺激,加重病情。研究发现,使用雾化器30min后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是由于雾滴进入终末气道后阻止气体进入肺泡所致。黄红玉等采用氧气射流雾化,每2h1次,15~20min/次。认为以氧气为驱动力,使药液雾化并推动雾化颗粒随着呼吸进入气道深部,对气道刺激小,同时又有氧疗作用,使吸入气体中的氧浓度明显提高。

2.5人工鼻(HME)湿化法

人工鼻是由吸水材料和亲水化合物构成的湿热交换器,对吸入气体有保温、保湿和过滤作用,可以接在人工气道或面罩的任何一个接口上。人工鼻以其高效的加温湿化作用已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应用。近几年来在我国也被越来越多的医院应用。HME有3种基本类型:防水型、结合型、吸湿型。结合型是目前最常用的,其吸湿成分负责湿化,防水膜用于细菌过滤,但可引起气道阻力的增加;吸湿型与结合型相近,理论上没有防微生物的性质。

3并发症的观察护理

3.1湿化过度

湿化过度可使气道阻力增加,水滞留增加心脏负担,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遭受损害,引起肺泡萎缩或肺顺应性下降,而且湿化过度引起的反复吸痰易导致气道的损伤。在给患者呼吸道湿化后,应注意观察吸引的分泌物量、色、味和黏度。如发现患者呼吸急促,痰液稀薄、量多,频繁咳嗽,甚至诱发支气管痉挛,则提示湿化过度,应减少湿化量或停止。

3.2湿化不足

湿化不足可导致黏液栓形成,从而引起气道阻力增加、气道陷闭和低通气。如发现患者咳嗽加剧,烦躁不安,缺氧加重,痰液黏稠,肺部出现干啰音,眼结膜充血水肿,血压升高,则提示湿化不足应该相应增加湿化量。

3.3肺水肿和窒息

黏稠分泌物湿化后膨胀,增加气道阻力引起的窒息和误吸导致的肺水肿是湿化护理的严重并发症。密切监测患者有无气促、呼吸困难、咯大量泡沫样痰、发绀、两肺湿性啰音等表现,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对心、肺、肾功能不全,婴幼儿以及水钠潴留等的患者,要严格控制雾化量,避免短期内湿化量超过支气管和肺泡的清除能力而发生肺水肿。

4小结

人工气道常用湿化方法有气管内滴注式湿化法(间断注入法、持续滴注湿化法、微量注射泵注入法)、雾化吸入湿化法、人工鼻、恒温湿化法。目前在气道湿化方面主张用微量注射泵注入法。湿化液主张选用0.45%氯化钠注射液,对气道无刺激。湿化液温度在35~38℃较合适,因与体温接近。气道温湿化的效果直接影响人工气道的护理质量,是保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

总之,在人工气道的护理中,保证摄入足够的液体,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湿化方法和湿化液,保证分泌物的充分引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肺部感染,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的关键。气道湿化已成为当今呼吸治疗中的重要课题,了解人工气道湿化的重要性,以及不同湿化装置的特点及效果,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保障患者的安全。但还有很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及研究,随着对这项实用的辅助治疗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治疗效果将会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有莲,郭楼英.气管切开后呼吸道相关因素的监护[J].中华医学感染杂志,2000,10(2):141

[2]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

[3]王保国.实用呼吸机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7~38.

[4]杨香莲,郭建,于晓伟.湿纱布覆盖法湿化人工气道的误区[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

[5]卢丽华,张立华,申雪琴,等.气管切开患者应用自制湿化罩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