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误诊原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探讨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误诊原因分析

孙健

哈尔滨市普宁医院150027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原因,为临床诊断该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就诊的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130例,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同时对患者进行第二次诊断。结果:所有的130例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中,有70例患者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误诊率达到53.85%。主要误诊原因包括:对患者精神症状的误解、对患者病史了解不全、对相关诊断标准掌握不严等。结论:临床医师因对患者精神症状的误解等原因,导致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极易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医师不仅要注重对患者临床症状的观察,更要对患者疾病的演变加以分析,严格掌握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可以大大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率,避免出现误诊。

关键词: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误诊原因;精神分裂症

Objective:toanalyzethecausesofclinicalbipolardisorderandtoprovidereferenceforclinicaldiagnosis.Methods:130patientswithbipolaraffectivedisorderwereselected,andtheirclinicaldata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Atthesametime,thepatientwasdiagnosedsecondtimes.Results:ofall130casesofbipolaraffectivedisorder,70patientsweremisdiagnosedasschizophrenia,andthemisdiagnosisratewas53.85%.Themaincausesofmisdiagnosisincludemisunderstandingofmentalsymptoms,incompleteunderstandingofpatients'historyandlaxdiagnosisofrelevantdiagnosticcriteria.Conclusion:becauseofmisunderstandingsofpsychiatricsymptoms,cliniciansarepronetobemisdiagnosedasschizophrenia.Doctorsshouldnotonlypayattentiontotheobservationoftheclinicalsymptomsofthepatients,butalsoanalyzetheevolutionofthepatients'disease,andstrictlygraspthediagnosticcriteriaofthetwo-wayemotionalmentaldisorders,whichcangreatlyimprovethediagnosticrateofthediseaseandavoidmisdiagnosis.

[Keywords]bipolaraffectivedisorder;Misdiagnosis;schizophrenia.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情感性精神障碍以及精神分裂症制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并被临床广泛应用[1]。但事实上,诸多医师由于对疾病的概念认识不足、绝对化及对某些症状的误解,对现行诊断标准的理解不够透彻,往往造成各类误诊情况出现,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影响。为最大限度的减少及避免再次发生误诊,探讨临床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原因,为临床诊断该病提供参考依据,笔者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患者130例作为研究资料,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130例作为研究资料,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60例,最小年龄是16岁,最大年龄是62岁,平均年龄(32.5±2.3)岁;病人职业分布如下:学生36例(占27.69%),工人64例(占49.23%),干部30例(占23.08%);病人文化程度分布:小学及以下45例(占34.62%),中学70例(占53.85%),大学15例(占11.53%);第二次住院患者30例(占23.07%),第三次住院患者55例(占42.31%),第四次住院患者45例(占34.62%);有10例患者有精神病家族史(占7.69%)。

1.2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30例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入院患者根据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相关诊断标准进行诊断。诊断标准[2]:①躁狂症:言语显著增多、注意力不集中、观念飘忽、自我评价过高、睡眠需求减少、追求享乐;②抑郁症: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精力明显减退、自我评价过低、联想困难、失眠早醒、食欲不振。若患者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则是误诊,若患者被诊断为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则不是误诊。对该类误诊病人进行第二次诊断(本次安排2名具有资深工作经验的主治医师诊断),与此同时,对该类患者进行随访(一般随访时间以一年为宜,即2013年10月开始,2014年10月结束),观察误诊患者是否被更改。

2结果

2.1误诊情况所有的130例患者中,有70例患者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误诊率达到53.85%。主要误诊原因包括:对患者精神症状的误解、对患者病史了解不全及对诊断标准掌握不严。

2.2随访情况一年随访发现(2013年10月开始,2014年10月结束),之前的70例误诊患者诊断均被更改为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

2.3误诊原因

2.3.1对患者精神症状的误解对本次患者进行诊断过程中,主要出现以下误判:患者出现了思维奔逸,但被当作是思维散漫;患者出现了情绪高涨,但被当作是情感欣快;患者出现情绪低落时却被当作是情感淡漠;患者出现情绪易激惹症状却被为认为是不协调精神运动性兴奋,最终造成双向情感性障碍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2.3.2对患者病史了解不全及对诊断标准掌握不严在对患者进行诊断过程中,部分患者由于存在少许分裂性症状,医师过分强调“分裂性”的症状,诊断时忽视了情感症状,忽视患者疾病的演变过程,这是造成诊断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提示我们应详细了解患者病史,不能忽视患者疾病的演变过程。除此之外,医师对诊断标准掌握也不严,从而导致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3讨论

据相关资料显示,临床对于情感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标准相对较低,与此同时,对精神分裂症却有着不断扩大化的诊断标准,无法形成有效统一,这就导致临床极易出现误诊。除此之外,医师自身对于疾病的相关诊断方法有所缺陷[3],也会导致临床误诊。如:在对患者进行诊断过程中,医师往往过分重视患者“三高”、“三低”的症状,只要患者有妄想、幻觉等疑似精神分裂症症状出现时,无论患者此类症状是否明显,临床医师常常将其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医师在诊断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患者的内心体验及相应的躯体症状,没有很好的对患者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以及抑郁症的症状进行仔细鉴别,患者出现情绪低落时,临床医师将其定义为情感淡漠,从而造成误诊。

因为同一种或几种精神症状可以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故单纯以有无“分裂性”症状来鉴别精神分裂症与情感性障碍,是对疾病的概念认识不足、绝对化及对某些症状的误解。所以,主治医师对患者进行相关诊断时,不仅仅要注重对患者临床症状的观察(工作期间要认真仔细、辨清患者情感症状),更要对患者临床主导症状和患者疾病的演变加以分析[4],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主治医师对相关疾病知识的认知缺陷。除此之外,要能够积极的与患者家属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努力加强自身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全面掌握诊断标准。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广泛收集相关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该疾病的演变过程(特点)[5],分析临床主导症状。

当前,临床对于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以及精神分裂症的诊断还缺少特异性,只能依靠临床医师自身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完善(主要包括对临床症状的重视以及相关疾病史的收集分析),对于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要能够严格把握,遇见非典型病例时(主要临床表现为情感症状),要首先考虑情感性障碍,排除后再往精神分裂症方面考虑,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误诊率,提高诊断成功率。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对患者精神症状的误解、对患者病史了解不全及对诊断标准掌握不严,简单以患者是否有分裂性症状等情况为依据进行判断,导致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极易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医师应从实际工作出发,广泛收集病史,从临床症状的表现及其演变特点综合分析,严格掌握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诊断率,避免误诊。

参考文献:

[1]刘才英,张程赪.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及亲属影响的对照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0):1454-1455,1457.

[2]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3):184-188.

[3]熊日先.社区和(或)乡镇医疗机构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难点问题和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191,216.

[4]农忠伟,覃旭辉.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与精神分裂症脑CT扫描比较[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14(6):478-479.

[5]叶美凤,蒋永红.焦点式解决健康教育模式在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2):1107-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