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徽省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及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谈安徽省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及方法

袁群英

安徽省砀山县曹庄镇综合文化站安徽宿州235311

摘要: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是安徽省实现兴皖富民的关键,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软实力,为社会主义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本文通过对我省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指明着力加强我省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新形势下发展农村文化的有效途径。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针对于此,中央在十九大会上,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而文化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软实力”,是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建设安徽省美丽乡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安徽省美丽乡村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就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因此,建设安徽省美丽乡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因此,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的美丽乡村为方向,以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为主导,发展安徽省美丽乡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进一步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一)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有利于突破传统文化中的不利因素,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家族式经济的发展,对满足自身经济利益的过分注重,使得它对于群体利益往往漠不关心,甚至会以牺牲社会群体利益的方式来满。因此,发展农村先进文化,转变中国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让农民走出固有的个人空间,关注集体利益,从而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合力,提高他们参与经济建设的热情与活力,大力促进建设安徽省美丽乡村的创新精神的形成,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发展活力。

(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由于传统落后文化的影响,农民在生活富裕后,满足于小富即安,满足于传统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中还有搞封建迷信的,赌博现象时有发生等。因此,发展安徽省美丽乡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农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革除弊端,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农民的头脑,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增强农民进行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促使农村发展紧跟现化化发展的潮流,变传统意义上的旧式农民为现代意义上的新式农民。

(三)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农民,而农民的发展关键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水平比较低,而当今社会是个科技的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运用所产生的巨大效用已是有目共睹,世界的农业生产已经步入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若是中国农民还是抱着旧观念不放的话,则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因此,以美丽乡村先进文化建设为契机,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知识,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这样,就能以农民文化知识的提高为铺垫,促进整个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现化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农业比重的下降和农民数量的减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在于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在于农民具备城镇化思维,具备城镇化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就是要提升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变革他们传统的思维模式,造就具有城镇化文化理念的现代农民,加速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促进农村向城镇的转型。

二、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

虽然发展农村文化在构建安徽省美丽乡村的重要作用已被普遍认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内外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省当前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着一定的现状。

(一)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资源、教育设施还不健全,农民教育水平低,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还不平等,同时,教育的高消费又使得广大农民望而却步,许多人家让孩子念完初中、高中就不错了。科学的缺乏更加深了文化的落后。农村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科技依然滞后。许多农村孩子千辛万苦上了大学,也只是以此为跳板为官为仕,毕业后大都去城市工作,很少有回到农村的,这些成为了农村文化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农村文化管理相对薄弱,文化管理体制有待提高。农村文化建设中缺乏文化管理的专门人才。对于文化建设,偏重于一时一地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设施、文化工具的简单建设和配发,缺乏农村文化工作的长远规划,仅仅使文化成为农村工作中“锦上添花”的摆设,没有发挥发文化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美丽乡村新文化建设的途径

按照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较快发展,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推进农民群众文化软性素养的提高。推进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因为广大农民是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要按照各地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化教育,把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纳入到专业性教育中来,培养出一批能够联系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现化化的农业工作者。同时,通过外种渠道、层次、形式,发展农村的先进文化,引领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实践中,应当继续发挥以文化“三下乡”活动等为主题的文化教化功能,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只有用健康有益的先进文化去教化农民群众,培育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与效能。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建设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参与其中,这就要求在具体实践中,具有先进文化管理理念的人才协调管理文化工作,提高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平。一方面,加强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协调、组织、管理农村的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普及活动,发挥农村现有教育资源的效能。另一方面,建立起文化间的交流协调机制。安徽省美丽乡村新文化的建立,需要在以现代化文化为背景下,通过先进文化的改造,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飞跃,真正发挥农村文化管理者的主体意识,从适合本地区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来吸纳发达地区,发达领域的先进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实现不同地区文化的最优化融合。

(三)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农村文化建设有法可依。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上来,才能确保文化建设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在农村新文化的建立中,我们应当把中央关于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制化、规范化,为农村文化的发展、交流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在农村教育中,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的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身的文化权益。

参考文献:

[1]顾伯冲.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光明日报[N].2006.2.16.

[2]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光明日报[N].2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