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螺旋CT表现特征

/ 2

浅析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螺旋CT表现特征

赵永峰,田忠祥,周强

(武警江苏总队医院影像科,江苏扬州2250003)

通讯作者田忠祥tianzx310@163.com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myofibroblastictumor,IMT),又名炎性假瘤。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性肿瘤,由肿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和淋巴浆细胞等炎症细胞组成。已逐渐得到病理及临床的广泛认同。WHO软组织肿瘤分类中将其归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中间性、少数可转移类。笔者回顾分析我院2013.01~2017.12经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且有完整CT检查资料的12例患者资料,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13.01~2017.12间经病理学证实的IMT12例,其中5例发生在肺部,6例发生在腹部,还有1例发生在颈部软组织。男7例,女5例,年龄3~65岁,平均56.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病部位包块、疼痛、发热等;发生于肺内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发热等。

1.2检查方法所有患者都经螺旋CT(SCT)扫描,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CT/e型螺旋CT机扫描,扫描参数为:120KV,180~250mA,层厚5mm、2.5mm,间距5mm、2.5mm,螺距1.25、0.25。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对比剂碘海醇(300mgI/ml),剂量100~150ml,注射流率2.5~3.0ml/s,肺内及颈部增强扫描动脉期扫描为注射对比剂后25s进行扫描,静脉期扫描为注射结束后延迟60s扫描。腹部增强扫描增加门脉期扫描,三期扫描时间分别为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5~30s、45~60s和150~300s。并运用自带软件测量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实质部分平扫时的CT值及最大强化区CT值。

2结果

2.1瘤体的部位、大小及形态12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5例发生在肺部,6例发生在腹部,还有1例发生在颈部软组织。瘤体大小不一,最小者约15mmX20mm,最大者126mmX165mm。形态呈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团块状、“花瓣状”、“葫芦”形。

2.2CT表现特征(1)肺内CT表现:5例肺内IMTSCT平扫可见圆形或不规则状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楚,平均CT值约35HU,其中1例瘤体内见有钙化影。增强后病灶呈片絮状、结节状强化,动脉期和实质期平均CT值分别为66.5HU和81.5HU(图1)。(2)6例腹部IMT,其中肝脏3例CT表现:形态呈圆形、椭圆形和“花瓣状”低或稍低密度影,CT值约40HU,边界尚清,增强扫描动脉期为轻度强化,与正常肝组织对比呈稍低密度影;门脉期病灶进一步强化,与正常肝组织对比仍呈稍低密度影;延迟期病灶中度强化,与正常肝组织对比呈高密度影(图2)。1例周边见“花环状”强化。脾脏2例CT表现:形态呈圆形、椭圆形低密度影,有1例边界欠清晰,增强扫描病灶实质期呈片絮状强化,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均可见轻度-中度逐渐充填强化的特征。肾脏1例CT平扫呈椭圆形等密度影,增强扫描呈分房样强化,囊壁呈轻中度强化,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CT值分别增加约7、10、25HU。(3)颈部软组织CT表现:平扫呈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界不清,伴有邻近骨质破坏,动脉期病灶CT值增加约40HU,实质期CT值增加约65HU.

3讨论

IMT是一种惰性肿瘤,病因还不太清楚,大约25%患者发生局部复发,与肿瘤发生部位、手术切除的完整性有关,个别出现转移。发病年龄差别较大,无明显年龄界限,且可发生于任何部位,最好发部位是肺[2-3]。

3.1临床特征表现取决于发病部位,起病多较隐匿,临床症状多由肿块本身及其压迫周围脏器引起,另可有发热、体重下降、疼痛、贫血、血小板增多、血沉加快等,临床症状与恶性肿瘤相似,但均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往往在肿瘤切除后消失。

3.2CT影像表现发生在不同部位的表现多样,缺乏明显特异性征象。

(1)发生于肺内的IMT为单发病灶,多位于肺外周胸膜下。

(2)中央型病变边界较清楚,可伴有肺不张,病灶内可见形态多样的钙化,尤以儿童患者多见。

(3)周围型病变表现为不规则肿物。瘤一肺界面模糊,可见粗长毛刺或棘状突起;病变某一层面可见一侧边缘平直呈刀切样改变,即“平直征”。

(4)肺外IMT多表现为单发软组织肿物.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至显著强化,无明显特异性表现。

3.3鉴别诊断

3.3.1肺内IMT需与以下病变相鉴别

(1)肺癌

在临床上,最重要的是与肺癌相鉴别,肺癌易好发于上叶前段,瘤体多呈分叶、脐凹、短毛刺等特征性表现。这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确定手术切除的范围。IMT患者年龄一般较轻,多无长期吸烟史,无明显全身症状,可有一过性发热,无持续的痰中带血;从影像学上看,IMT一般位于肺的周边,呈孤立肿块影,少数多发病灶,大小不等,肿块密度多均匀,偶有有钙化、空洞;纵隔淋巴结肿大并不能肯定肿块就是癌,肺癌的肿块多呈分叶状,边缘毛糙不光滑,密度不均匀,坏死区密度更低,可伴胸腔积液,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较多。与肺癌的鉴别要点是:临床症状轻,或无症状,肺癌症状明显,且逐渐加重;瘤体增长缓慢或无增长,而肺癌的肿块倍增时间短、发展速度快;CT扫描可见假瘤内单个或多个小空洞,甚至呈蜂房样透亮。肺癌的空洞一般说来呈偏心性厚壁空洞,空洞内有癌结节,很少在一个癌灶内呈蜂房样低密度影[4-5]。

(2)结核球

与结核球的鉴别要点是:结核球易发生在肺的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密度均匀,可有钙化,病灶周围常见有卫星灶。

3.3.2肝脏IMT需与肝脏其它占位病变鉴别。

(1)肝内胆管细胞癌

当肝内胆管壁增厚>5mm应高度怀疑胆管癌,胆管癌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明显;IMT出现肝外淋巴结肿大较少,而73%胆管癌伴有门脉周围淋巴结肿大;50%–82%胆管癌伴有血管包绕或受推压;若观察到继发于门脉血流减少(肝动脉血流相对增加)所致的局部肝段一过性强化程度增加以及继发于胆道阻塞和门静脉受压的肝叶萎缩等征象也可提示胆管癌的诊断[6]。

(2)肝细胞癌

肝细胞癌动脉期强化程度高于门静脉期,而肝脏IMT门静脉期和延迟扫描强化程度均有增加;此外,临床上肝癌常有明确的肝炎病史,实验室检查常有AFP增高,而肝脏IMT的AFP通常多在正常范围。

(3)肝脓肿

肝脏IMT缺乏典型的肝脓肿边界清晰的脓肿壁及壁外水肿的表现;不典型的肝脓肿需密切结合临床,肝脓肿临床上起病急,常伴有高热、寒战;而IMT虽有发热,但常为中、低热,较少急性起病。

(4)肝脏淋巴瘤

肝脏IMT表现为门静脉周围浸润性病灶时需与肝脏淋巴瘤相鉴别。二者均好发于青年男性且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即发热、疲乏、体重减轻等,其CT及MRI表现也极为相似,均缺乏特异性征象。故所有表现为门静脉周围浸润的IMT病例,不管有无肿块性病变,均应考虑到淋巴瘤的可能;此外,肝脏IMT终末演变为非霍杰金淋巴瘤也有报道,二者为两种不同的疾病还是同系疾病的不同终末阶段尚需进一步研究;另外,此型IMT与肝内胆管癌的影像表现也极为相似,但缺乏胆管扩张、侵犯血管、及淋巴结肿大等胆管癌的特异性表现[7-8]。

参考文献

[1]赖日权,熊敏,范钦和,主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M].软组织

病理学,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2003:39-40.

[2]张竞,王云喜,初向阳,等.胸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1):135-138.

[3]邓勇志,梁凯恒,王晨,等.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05(4):209-210.

[4]汤茜,李凯,龙莉玲,等.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9例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5,8(6):520-523.

[5]CaleN,ZidarN,PodbojJ,etal.Inflammatorymyofibroblastictumourofparanasalsinuseswithfataloutcome:reactivelesionortumour[J].JClinPathol,2003,56(9):715-717.

[6]陈镜,康厚艺,李增鹏,等.CT诊断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05(17):5246-5247.

[7]楼俭茹,张巧莲,栾丽,等.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5,38(7):888-895.

[8]Chable-MonteroF,Angeles-ÁngelesA,Albores-SaavedraJ.Inflammatorymyofibroblastictumoroftheliver.AnnHepatol.2012,11:70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