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及治理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及治理措施

李建锋

甘肃煤田地质局一四九队甘肃省兰州市730000

摘要: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出现,将会导致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因此就针对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便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基于对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来进一步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预防及治理措施,以期能够为有关的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泥石流;成因;治理措施

引言

泥石流即为在山区亦或是山谷沟渠,存在着较大坡度的地质环境当中,由于短期之内的大量降水亦或是地震等自然灾害而引发的山体滑坡,同时裹挟着大量的砂石等松散物质所形成的洪流。泥石流具有明显的突发性与快速流动特点,且由于所裹挟的各类物质容量巨大,因此,还具有极强的破坏性。泥石流的出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周期性特征。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不合理的地质开发、次生灾害等多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所引发的。

一、泥石流灾害体基本特征

1、泥石流沟域特征

卓尼城区西山泥石流沟主沟长2.56km,沟域面积2.92km2,沟槽平均纵比降在85‰左右。流域内支沟发育较少,规模也较小,多呈“V”型。卓尼城区西山泥石流没有典型的流通区,沟域主要为形成区和堆积区组成,堆积区主要分布于沟口人头山村及下游扇形地区,其余地段为形成区。

2、泥石流水源特征

降雨是引发卓尼城区西山泥石流爆发的主要诱因,工作区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属北秦岭皱褶带南部,结构复杂,受地域、地形、地貌等条件影响,大气降雨在时空上分布极不均匀,一般发生在6~9月份,其中7~8月份降雨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以上,多以大雨或暴雨的形式出现,并具有笼罩面积小、历时短、强度大等特点。根据卓尼县气象部门长期降雨资料,泥石流流域内日或24小时最大降雨量、1小时最大降雨量和10分钟最大降雨量分别为:100.4mm、47.0mm和24.3mm。降雨不仅增大了坡体的自身重量,还给坡体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促使坡体软化和滑面抗剪强度降低,从而降低了泥石流起动的临界雨量。该地区降水的形式和过程不仅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充足水源,沟床两侧松散堆积物及破碎岩体也易形成崩塌体,为泥石流形成创造了条件。

1、泥石流成因一般分为水动力成因和重力成因泥石流。大量松散的固体物料堆积在汇水面积大的山谷地带,在动水冲刷作用下沿陡坡地形急速流动,及水动力成因泥石流。这种成因泥石流主要受发达地表水系的影响。重力成因泥石流是吸水岩土遇水软化,当含水量达一定时,即转化为黏稠状流体。此外,也有可能有坍塌、滑坡体直接转变为泥石流。黏滞流体中的固体颗粒在动能作用下,彼此撞击频繁,使颗粒及相邻滑移层间动量转换,进而流体中的固体颗粒具有弥散压力,被水软化成似液态的泥化母岩(如黏土、风化岩)与岩土块及水混合成浆体(液固相)在滑坡势能转化来的动能作用下,促使滑体向流动转化,从而酿成泥石流灾害。

2、形成泥石流有3个基本条件:①地形陡峻和较大的沟床纵坡;②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岩土物质;③泥石流区的上中游有较大的汇水面积,并且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一些矿山开采的剥离土和废石堆积在山谷或沟谷中,为泥石流储备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当遇到大量降雨时,便形成大规模的泥石流。

三、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

1、加强地质灾害的预测、调查科研工作

对竣工项目,应做出因开发建设引发地质人为灾害后的评价,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削坡地段,应跟踪调查、分析,采取相应的防治滑坡工程措施,并为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质灾害点进行专项治理,总结全岛各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经验与教训,研究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防治技术和方法,分析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益,指导全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实施。

2、建立边坡防护网,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破坏性较大的突发性泥石流灾害多发于地势险峻、山体陡峭地带,这一地区虽然人烟稀少,但是很可能是区域公路的必经之地,一旦突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灾害,轻则堵塞交通,影响人们出行,重则危机过往车辆和行人的生命安全,危害较大。对此,采取边坡防护网的建立能够有效缓解山区泥石流的危害。

建立边坡防护网应以原有的边坡防护网为基础,建立现代具有智能化的以护、顶、锚喷、拦截为主、排水、土石改良、绿化植被为一体的SNS柔性防护工程防御措施。然而,由于泥石流地质灾害本身的复杂性、随机性、地区差异性和重复性,以前曾经常常应用到的利用刚性结构为主的传统补救措施,还不足以经济而有效地解决泥石流地质灾害所引发的问题。

边坡防护网在泥石流防治中的应用,适用于甘肃陇南不同的地形,同样,也不会破坏当地的原始风貌及环境。边坡防护的外观成网状,能有效的将工程与环境相结合,还可用于拦截建筑设施旁的雪崩、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排泄物。采用边坡防护网进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护,其作用之大,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尤其是在甘肃陇南地区多山、泥石流灾害频发地区,更能发挥保障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作用。目前为止,有许多城市,都将边坡防护网应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设施当中。

3、改造老旧泥石流防治工程

针对泥石流灾害所开展的预防及治理工作,我国在建国之初便已经开展,但受制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使得泥石流防治工程的作用價值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而,针对那些相对较老的泥石流防治工程应当重新予以规划与建设,采用目前最新型的防治技术手段及设计规划要求来进行施工改造。另外,尽管部分泥石流防治措施规划及设计标准符合于当前的标准要求,但是其设防质量却较为低下,因此对于此类工程项目便应当基于原本的基础之上采取加固或扩建施工,以提高防治工程的抵御能力,针对已经抵御过泥石流灾害威胁的工程项目应当在事后采取相应的检验工作,查看其是否在经受了泥石流冲击以后还能够满足于工程设计的质量标准,并可有效抵御泥石流的二次冲击。还有部分工程项目,因为受到泥沙堆积而导致其抵御泥石流冲击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削弱,对此应当将其中的堆积泥沙重新予以处理,并开展专项工程修复处理,针对损坏严重已经难以再继续使用的工程,若所需花费的数额较大则应将之拆除重新进行修建,针对所有的防御工程项目均应定期开展维护检测工作,以确保防御工程能够实时处于待命状态,具备优异的抵御泥石流冲击能力。

4、建立健全泥石流监测预警体系

我国应在现有的泥石流监测预警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对有关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发展创新出新型化的监测预警系统,完善技术措施,同时与国家气象局开展合作交流,加强对区域当中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监测力度,在当前现有的技术水平之下最大程度的保障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达到最完善的状态。此外,还应针对地震高发地带有可能导致的泥石流灾害开展相应的逃生救援演习工作,以确保即便是发生了泥石流灾害后,也能够使广大群众在接到预警的第一时间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结语

总之,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面对地质灾害我们要做好地质调查与评价,了解其成因、危害,因地制宜,做到预测预报,动态管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采取一定措施预防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瑞强.我国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和起动及相关防治措施研究[J].甘肃科技,2016,32(21).

[2]赵彦善.沟谷型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措施研究——以宕昌县城区南山泥石流治理工程为例[J].华北国土资源,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