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政课教师权威的消解与重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中学思政课教师权威的消解与重塑

王清波

哈尔滨市阿城区小岭一中150323

摘要: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教师的权威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学思政课教师的法定权威、传统权威、知识权威、感召权威面临消解的巨大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从不同视角对教师权威的重塑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师权威;思想政治课;消解;重塑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并从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六方面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和根本遵循,为思政课教师立身、立学、立言、立德指明了方向。其中,“人格要正”表明思政课教师必须强化人格塑造,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理论学识引领学生、感化学生、培养学生。

1思政课视域下对教师权威的界定

什么是权威?“权威”在辞海中被解释为:1权威和势力,2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威望和支配作用的力量。现代汉语词典中权威被定义为:1使人信服的力量,2在某种范围内最有地位的人或事物。《论权威》中恩格斯通过对巴枯宁等无政府主义者的批判将“权威”下了一个定义。他指出:“这里所说的权威,是指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权威,一方面是指外在的约束,即权威主体出于一定的目的对其作用的对象施加的一种强制性的力量;另一方面则是指作用对象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认同和服从。所以,权威表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支配与服从的矛盾统一体。根据经典作家对权威的阐释,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师权威即教师的教育权威。思政课教师的权威即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权威主体———思政课教师凭借国家、社会赋予的教育权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权威对象———学生施加一定的教育(德育、智育)影响,而基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权力以及学识、才能、品质、人格魅力而产生的被学生认同、尊敬、信任的影响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并不等于教师的权力,也不等于教师的绝对支配和学生的绝对服从。这种信服是一种自愿的、主动的、积极的服从,是学生对教师价值观念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可。韦伯将权威的来源分为三种:传统、法理、感召力。所谓感召力即权威源于人们对圣人、英雄人物或德高望重者,以及由其所制定并推崇的规范模式的尊崇。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方面来说,中学思政课教师的权威不仅体现在其知识的传授上,更应该体现在其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上。那么,在情感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的感召权威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道德示范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学生对权威者价值观的认同促进学生由内而外的改造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思政课教师权威重塑的思考与建议

2.1苦练内功,提升政治素养

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他们充满青春朝气,纯朴天真。但有时思想容易走向极端。因而引导他们正确分析社会现象,走出误区,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至关重要。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中学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是对其专业知识的基本要求。要用理论去说服教育学生,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必须扎实、深厚。为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尤其是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到真懂、真信、真言、真教,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真正做到“让有信仰的人去讲信仰”,这样才能切实做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去铸魂育人。

2.2要有堂堂正正的浩然正气

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思想引导和灵魂塑造工作,面对的是最为复杂的思想困惑和心灵净化问题,引领的是最为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话题。这对思政课教师而言,使命光荣而伟大,职责神圣而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只有自己对所宣讲的理论抱有坚定信仰,思政课教师才有可能以坚决的态度、高昂的激情、忘我的投入和发自内心的情感,将深奥的理论表述在平凡的话语中,将崇高的理想贯穿于现实的生活中,将正确的导向融入鲜活的事例中,才能理直气壮、真情实感地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政课教师只有以“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人格魅力,涵养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荡荡处事的浩然正气,才能真正感染、打动、教育和说服面对的学生。

2.3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保障教师的制度权威

这里所讲的制度权威一方面是指通过相关法律、政策制定保障教师的法理权威;另一方面是指为实现有序的秩序状态而对教师设定的一定标准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重塑教师权威。教师权威消解体现在当前教师的地位上。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师作为“小科”、“副科”教师地位相对较低,这体现在其较低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文化地位上。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改善教师物质生活条件,提高工资水平与福利待遇的政策力度,以所谓‘高薪养尊’加固法统权威的维系。同时,现代教育过分强调师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作为管理者基本权利的的保障,那么这也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和正当权益。

2.4严格自律,提升道德素养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时期,追星是他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崇拜体育明星、影视明星、歌星。在学校生活中,他们也会给自己造“星”,将自己喜欢的教师像明星那样去崇拜,最重要的是,他们会因此更加喜爱老师所教的课程。思政课是引领学生确立政治方向的重要课程,思政课教师就应该努力造就自己,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课教师要让学生喜欢,除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广博的学识素养,还必须在道德、责任层面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情怀深”、“自律严”、“人格正”,要有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对党无限的忠诚,对职业无私的奉献;要有对自我的严格约束和不断的道德提升;更要有堂堂堂正正的人格,懂得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这样的思政课教师必定能够成为学生喜爱的“明星”。

2.5要有学养深厚的充足底气

思政课教师要做好科学真理的传播者和思想理论的引路人,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依托,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增强自己的理论功底和学识修养,切实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中学思政课教师应该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参考文献: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48.

[3]恩格斯.论权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

[4]沈萍霞.教师权威的困境与出路探索[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5]熊国清.中小学德育中教师权威的消解与重塑[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朱倩倩.立德树人视域下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提升[J].师资队伍建设,2016(5).

[7]罗明礼.职业意识:卓越教师培养的核心素养[N].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8).

[8]刘俊其.浅论职业信念在教师文化素养培养中的作用[J].教师教育论坛,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