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变化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变化的分析

徐嘉伟

佛山市生态环境局顺德分局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每一年都在不断的激增,只有做好了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总量监测方法和程序进行监测,才能想办法进行相应的控制。本文主要介绍了工业生产中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途径,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理方案,并给出了相应的系统设计方法,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关键词:总量变化;废弃物;问题分析;对策与建议

引言

从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政策来看,已经由控制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浓度发展为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这就对不同级别的环境管理部门的技术环境监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总量变化的依据是总量监测,需要监测做坚强的技术支持和技术保障,对监测技术和监测力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解决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合理处理问题关系到当前化工行业的发展,现通过对总量变化中存在问题的剖析,探讨如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合理性、有效性等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总量变化概念和特点

(一)总量变化概念

在总量变化中,特定控制区域被视为完整系统。它需要采取某些措施来控制在一定时间内排入该区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总量到达该区域。管理环境质量或环境管理要求。总量变化包括三个方面:总排放,排放范围和排放时间。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总量变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总宏观调控,总容量和污染源控制的总量。从类型上可分为废气排放的总量变化和废水排放以及固体废弃物的总量变化。

(二)实施总量变化的特点和优势,总量变化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

1.总量变化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直接针对每个污染源的浓度控制管理是污染源控制技术的具体要求。总量变化管理的目标是公司,即污染源的总量变化,即控制公司的总排放量。公司可以根据目标的总批准金额卸载。超过整体指标的排放是非法的或必须投放市场。购买排放指标时的排放量。

2.总量变化更具可执行性,总量变化通常以年为单位,仅针对公司进行管理。执行规模的缓和增加了可执行性。

3.总量变化的方法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为排放配额的引入和未来排污权交易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依据。

二、我国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变化主要问题分析

1、技术规范不够完善

废水污染物排放总体监测技术规范(HJ/T92-2002)阐明,如果给定污染物的监测结果低于规定监测方法的检测下限,则污染物不参与总量。由于空气污染物总量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当空气污染物的监测浓度低于监测方法的检测限时,结果的处理存在差异。有些参考“水污染排放总体监测技术规范”(HJ/T92-2002),不参与总量计算,其他以计算检测限的一半计算。两种方法的总量是非常不同的。

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监督管理减排是实现总量变化减排的三个主要技术措施。“十一五”期间,该项目的减排措施,重点是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燃煤电厂的脱硫,发挥了主导作用。污水处理厂运行造成的减排量占全国COD减排量的50%以上,燃煤电厂脱硫所产生的减排量占全国减排量的60%以上。虽然减少污染“十一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1.1总量变化减排量与质量改进之间的关系并不匹配。由于减少了环境污染,很难确保同时改善环境质量。例如,目前减少COD排放的政策基本上是针对点源污染的对策,但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农村污染和非电煤锅炉(低剖面井)没有得到有效的包容,这个问题是当前和未来污染减排中减排绩效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1.2仍然难以使环境管理完全适应量化管理要求。一些政策,系统,措施和总控制彼此不匹配甚至冲突。作为领导者的系统管理,定量管理和全面控制的科学管理尚未形成。管理战略必须以污染为基础。重建减排要求。另一个定量管理问题是需要改进新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管理。

1.3污染治理项目的可持续减排能力不强。“十一五”期间,污水处理厂和脱硫厂建设空前,但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水平不高,减排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城市污水管网的建设严重阻碍了COD的减少,城市污水处理污泥问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减排计划过于依赖火电厂的脱硫项目,燃煤工业锅炉的煤耗难以保证不会增加。

1.4可持续减排机制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在一些国家,还有较高层次的环保部门对下属环保部门进行评估,各部门减排责任需要进一步落实。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强度不存在。中央政府“十一五”前三年的环保投资仍未达到每年300亿元的目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法规缺失,污染物排放标准不完善、执行率低,环境监管能力明显偏弱,“三大体系”基础薄弱,配套制度缺乏,减排缺乏准确有效的基础数据保证。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虽然不是中国的首创,但我们目前操作的全国意义上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也很难在国际上找到相同案例。发达国家的排放总量控制有如下特点:①绝大部分排放总量控制都是非常局限的、一定条件下的总量控制。如基于排污口和基于污染源的排放总量控制(如美国EPA的最大日负荷TMDL)、基于特定区域环境质量下的总量控制(也就是容量总量控制)、基于特定行业、特定污染源数目下的排放总量控制,这样的总量控制模式可实现排放总量控制与环境质量改善挂钩。②依法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绝大部分总量控制都是在相应的水污染防治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中给予明确,甚至企业的排放配额都在法律中体现。而我国,迄今为止都没有国务院颁布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③强调减排的经济有效性,排放总量控制与市场手段相结合。都引入了总量控制下的排污交易制度,提高了企业总量减排的灵活性。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表明,成功推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关键:一是排放总量控制有着严格的范围和科学的目标;二是具备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三是具有与排放标准相配套的先进污染治理技术;四是建立起促进污染物削减的总量控制的市场机制。

三、科学理解“总量变化”与“污染控制”与“质量改善”的响应关系

适合国家总量变化的污染物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区域当地废气废水污染物;2可以进行监测,统计评估并具有基础;3控制对象是主要污染物。优选地,它不是混合污染物类型。4控制减排的方法,而减排技术可以容忍经济意义和经济负担。建议“十二五”期间国家排污总量变化实施新的污染减排战略,反映“五个转变”。具体而言,首先,从简单关注减少总排放到减少总排放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组合;二是过分强调重点行业减排,全面减少环境污染;第三,从个别污染物总量到各种污染物的协调控制;第四,从关注减排工程能力的实施到减排项目的质量和减排的实际影响;第五,从使用行政资源到更多地使用市场资金。

目前,不仅COD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和水质的主要污染物。细尘已成为许多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2006年,33.5%的城市颗粒年均浓度不符合二级标准。在某些水域,来自非点源的污染甚至超过点源污染,水中的氮和磷已成为危害水质的主要污染物。目前,减少COD排放的现行政策基本上是针对点源污染的对策。特别是,减排主要是由于酸雨负荷的控制。关键行业是能源行业,对当地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非电煤锅炉不包括在内。在评估整体控制任务的完成情况时,还应考虑改善当地环境质量,逐步实施指标体系,这与整体污染控制和环境质量改善相一致。

“双约束”模型

四、加强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控制总量变化的对策与建议

1、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监测技术规范

尽快出台大气污染物总量监测技术规范,完善水污染物总量监测技术规范,并对浓度未检出时的总量核算予以明确规定,考虑到企业生产工艺确有污染物,建议在浓度未检出时,按检出限1/2核算排放总量。在总量监测中,对特定污染源的监测,一些非标准方法或非统一方法在与标准方法对照检验的基础上,应允许使用不同的方法检出限有所不同,报出的检出限应与所使用的监测方法相对应。在“三同时”竣工验收监测核算总量时,建议折算成100%负荷下的排放量。并建议管理部门在核批企业的排放总量时应考虑现有处理设施及工艺的实际处理效果,提高可操作性。

2、加大科研技术的投入

加大科研技术投入,维护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专门的管理团队,实现全面控制系统的科学管理。研究更加科学和实用的环境容量,系统计算排放量和管理模式,确定区域环境容量和排放的总量和检查工作的总量以及由工作基础和前期工作运行全面而细致的工作。促进科技进步,加大环保节能产品的研发力度;大力鼓励引进清洁生产,引领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技术手段,减少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积极推进和扩大循环经济试点项目产业资源链实行废物管理,保护资源,减少整个社会的污染。

3、加强在线监控系统的开发

自动在线监控是整体监控的最佳选择。自动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是一个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输送单元的综合监测和控制。通过自动化,信息技术等,早期发现和违法排污的调查科学,准确,实时技术的污染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的主要来源的排放数据的污染源和检测监测和监督体系的建立,并减少污染。实现实际效果并有效改善环境质量非常重要。

结束语

总之,我国的监测部门应结合现有的工业企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总量变化技术与自身的条件,通过所确定的合理的监测程序来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实施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变化,对于解决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营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使环保工作为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服务;对于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还有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这就决定了监测部门应从自身的工作出发,不断优化企业总量变化过程。

参考文献:

[1]黄驰备.生物废弃物排放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17(03)

[2]杨瑞华.户固体废弃物排放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01)

[3]陈虹.生物废弃物排放管理对策与措施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09)

[4]张二月.废弃物排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J].化工管理.2018(08)

[5]王华.浅论农村固体废弃物排放的防控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08)

[6]千乐波.化工废弃物排放对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