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剖宫产切口妊娠7例超声结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1

对剖宫产切口妊娠7例超声结果分析

李培红

李培红(上海市闵行区妇幼保健院功能科201102)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0-0230-02

【摘要】目的讨论子宫下段切口处妊娠的声像图特点。方法经腹部及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7例子宫下段切口处妊娠声像图特点做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明确诊断为单纯孕囊型。结论超声检查应为子宫下段切口妊娠的首选诊断方法,超声及CDFI有助于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关键词】超声检查子宫下段切口处妊娠

子宫下段切口处妊娠(全称为子宫下段剖宫产后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是指胚胎着床于剖宫产手术后子宫切口瘢痕的微小缝隙上,子宫下段切口处妊娠是发生在子宫内的异位妊娠,是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很低[1]。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而不断增加.该病临床确诊困难,盲目清宫或继续妊娠常引起大出血,部分以切除子宫为结局,甚至危及生命。而超声检查是确诊本病最直观而有效的方法。现将我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8月诊断的7例剖宫产切口妊娠的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7例中,年龄25~41岁。均有子宫下段剖宫产史,其中1例剖宫产次数为2次,余均为1次。此次妊娠距前次剖宫产时间2~4年。停经天数为38~68d。4例均以停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就诊,3例无明显症状,停经后常规检查。

2仪器设备

Plov730,GE730(GE公司)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腹部探头频率3.5MHZ,阴道探头频率5.0~7.0MHz。

3检查方法

经腹部及阴道检查子宫、宫腔、双附件区及盆腔,重点扫查子宫峡部剖宫产切口部位,观察切口处病灶的形态、大小、内部回声、局部血流情况,以及其与宫腔、宫颈管、剖宫产切口、邻近肌层的关系,并追踪观察病理结果。

4结果

孕囊型(7例):7例宫腔内无孕囊,峡部前壁见孕囊,3例孕囊内见卵黄囊、胚芽mm,见心管搏动(图1),1例孕囊内仅见卵黄囊,3例孕囊内未见卵黄囊及胚芽(图2),7例均陷入前壁肌层内,呈膨隆状突起,致前壁肌层变薄,厚2~4mm,宫颈管闭合,切口处孕囊周围探及滋养血流信号。

5讨论

目前,剖宫产切口常选择子宫前壁下段,产后子宫复旧,恢复为子宫峡部。切口妊娠是一种胚囊种植于此特殊部位的宫内妊娠。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McGowan[2]提出切口妊娠是由于剖宫产术后造成的内膜至肌层通道的孕囊种植机制。再次妊娠位于切口处时,由于着床处底蜕膜发育不良或缺如,绒毛可直接植入子宫肌层。

Godin等[3]提出子宫下段切口处妊娠的超声诊断标准:(1)宫腔内未见妊娠囊依据;(2)子宫颈管内未见妊娠囊依据;(3)子宫峡部前壁见妊娠囊;(4)孕囊与膀胱间的子宫肌层组织有缺陷;彩色超声和多普勒频谱具有典型特点,即呈妊娠改变的区域内见丰富的血流信号,且血供均来自峡部前壁切口处肌层。

本组病例中1例经腹部检查,6例经阴道检查,均可清楚显示宫腔、内膜、宫颈内口及局部肌层的形态和回声,妊娠物呈椭圆形囊状回声包块,均着床于剖宫产切口附近(即子宫前壁下段)。子宫切口处与膀胱间的子宫肌层较正常子宫明显变薄,回声不均。妊娠改变的区域见丰富血流来自峡部前壁切口处肌层。本病声像图应与宫颈妊娠相鉴别,后者妊娠囊着床于宫颈,与切口有一定距离,且其膨大部分为宫颈而非子宫下段。宫腔妊娠难免流产引起的妊娠囊下移至剖宫产切口处时子宫体增大与妊娠月份相符合或略小于妊娠月份,宫颈内口已扩张,宫颈管不大,妊娠囊变形,未见卵黄囊及胎血管搏动,妊娠囊周边及内部均难测到血流信号。有作者[4]认为患者病程较长时,经阴道检查可能造成误诊。因本组病例数较少,尚未能发现两种检查方法对本病诊断准确性和精确性是否存在明显差异,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研究。

因此,对有剖宫产史的患者一旦停经并出现无痛性阴道少量出血,尿妊娠试验阳性,处理前应常规行超声检查排除子宫下段切口处妊娠,特别要仔细观察子宫前壁下段肌壁回声,提示胚胎着床部位,从而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本病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所以超声检查应为子宫下段切口妊娠的首选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丁霞,石钢,杨太珠.剖宫产后切13妊娠的临床诊治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5):306—308.

[2]McGowanL.IntramuralPregnancy[J].JAMA,1965,9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