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工程机械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谈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工程机械的运用

栾义

莱芜技师学院山东莱芜271100

摘要:从国家基本建设以及企业设备保有情况,对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其中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极大地提升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为新形势下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一、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的需求

1.人才数量需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人员的培养培训已被纳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工程机械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每个工程机械企业都少不了维护人才、管理人才。近几年我校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早早被企业预订一空,也反映出工程机械维护人才的紧缺程度。

2.人才质量需求。目前,先进的工程机械维修方式已从在工程机械出现了故障后再去维修,向“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方向转变。此外,工程机械维修从“修旧式”向“换件式”转变。近年来,更出现了工程机械远程诊断技术。因此行业对高技能人才也产生了大量需求,提高了对工程机械修理人员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

二、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经调研,几乎所有企业都希望学校的专业教学能注重实践能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培养,尽量与岗位对接,毕业就能顶岗工作或有一段短暂的工作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约有75%以上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工程机械维修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确保维修质量的首要因素。工程机械人才在技术等级上有高低之分,但在服务意识、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上基本相同。综合上述的考虑,我们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向工程机械维修服务公司,从事工程机械驾驶、检测、维修、技术服务技能及管理技术工作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1.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工程机械行业涉及的机器设备、工作环境,安全问题尤为凸现。我国应依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可在制定相关法规时,明文规定先进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可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积极参与产学研的企业享受一定的减免税,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加强学校自身建设。产学研结合是创新性技术和产业的结合,不是中低技术和产业相结合,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改变重教不重研的观念意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专业研究所,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鼓励教师去著名院校进修学习,具备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要求教师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积极申请项目课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科研方面,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设立科研基金,为教师进行科研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科研队伍,能够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及进行新产品的研发。

3.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领导应该高度重视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全过程。对于工程机械企业,在人才短缺的现状下,更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更多高技能创新人才,为企业服务,提升企业等级,实现三赢。

4.提高社会的参与性。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除了政府、学校、企业的合作参与保障外,还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如何,需要社会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社会的评价反馈,改进和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四、开发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课程标准及特色教材

1.精品课程建设。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重点将工程机械操作与维护、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排除等核心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

2.开发专业课程及课程标准。根据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学包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培育为中心,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国内外工程机械企业技术服务资格标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建设目标。

3.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加强校本教材和工学结合教材建设工作,重点完成特色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形式上体现融纸质、电子、网络的特色,内容上注入相关案例,体现“源于生产任务”特色。

五、教学质量体系建设

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完善教学检查制度,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完善督促制度,完善实习生管理和考核制度,加入企业对实习生考核的评价份量。通过建立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过程管理严格化,从而形成可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明确并落实双方管理职责。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07。

[2]姜大元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