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用地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1-21
/ 3

城市用地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

李奇旆(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州510642)

Abstract:Intherapiddevelopmyofeconomy,theimportanceoftheexpansionofurbanareasbecomesmoreobvious.Recently,urbanlandhasbeenusedtocontrolthemicroeconomy,thesameasmonetarypolicy.Becauseoftheexistenceofinterest’sdistribution,localgovernmentsarepronetoexpandtheurbanareastoincreasetherevenue.Sometimes,thenewareascan’tbeputintopractice.Itisnecessarytoknowhowtheurbanlandeffectstheeconomy.ThefactwilldecideLandpolicy,forexamplethelandusepolicy.Intheessay,theSolowmodelhasbeenusedtoestimatetheratioofdevotiontoGDP,usingthestatisticaldataof1987to2002.TheresultsoftheregressionanalysiscontradicttheassumptionsoftheSolowmodel.Therearetworeasonstoexplainthecontradiction.OneistheapplicabilityoftheSolowmodel,theotheristhequalityofthestatisticaldata.However,thegeneralresultcanbeseenfromtheanalysis.Themostimportantelementisthecapital.Theamountofurbanlandisthelastone.Oncethelandquantityreachtheessentialamount,theimportanceofthelandbeginsdecrease.Attheend,theessaybringsforwardtheappropriatelandpolicy.Chinashouldadoptthe“smartincrease”method;refusetheblindexpansionofurbanareas.

关键词:经济增长;土地投入;索洛模型

Keywords:economygrowing;urbanareasexpansion;Solowmodel

中图分类号:F293·2;F0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1-0164-04

0引言

经济增长离不开要素投入。在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知识等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发挥了不同的积极作用。要素增加从不同方面拉动经济增长,而经济社会制度则对要素配置、结合和使用效率具有决定意义影响。因此,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不同效应,可以通过制度创新这一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因,保持中国经济稳定的高增长率。[1]

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式及贡献率大小决定着土地供给、利用等机制和运作方式。经济活跃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城市用地扩张,特大城市扩张比一般城市扩张更为明显。尽管城市用地扩张是提高城市化水平中的重要措施,但不少地方出现了违背城市科学发展观的“摊大饼”现象,把城市建成区范围作为表现其政绩的指标,城市规划一再折腾,征用城郊和近郊农村集体土地不断膨胀,忽视盲目扩张行为对社会带来的负效应。考虑到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和可获取的统计数据,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城镇经济中土地投入的贡献率。

1理论基础

1.1索洛经济增长理论简介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理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增长理论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关于经济增长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函数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在不同经济时期,都与时俱进地出现了符合当时经济状况的经济增长理论,用以解释当时经济发展状况,为经济社会制度提供正确的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指导。

目前,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仍属于较为传统的增长方式,可简单地归结为要素投入拉动的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比较粗放的。因此,本文选择利用索洛(Solow-Swan)经济增长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中土地要素投入的贡献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估算值。索洛(Solow-Swan)经济增长模型[2]中包含四个变量:产量(Y)、资本(K)、劳动(L)和技术(A)。在任一时间,经济中有一定量的资本、劳动和知识,而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式被结合起来生产产品。生产函数模型为:

y(t)=f(K(t),A(t),L(t),)(1)

y(t)=K(AL)(2)

式中,t表示时间。A和L相乘,AL称为有效劳动,而以此种形式引入模型的技术进步称为劳动增进型或哈罗德中性。(如果知识进入的形式为y=f(Ak,L),则此技术进步是资本增进型的,如果形式为y=Af(K,L),此技术进步为希克斯中性。)

索洛模型的核心假定涉及生产函数的性质和三种生产投入品(资本、劳动和知识)随着时间的变动。

假设一:f(cK,cAL)=cf(K,AL)。该生产函数对其两个自变量资本和有效劳动的规模报酬是不变的。即当资本和有效劳动的数量加倍时产量加倍。

假设二:资本、劳动和知识以外的投入品是相对不重要的。该模型没有把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考虑在内。索洛模型的这一假设其实很容易理解,在当时经济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的可得性并不是经济增长主要制约条件,自然资源供给能够满足当时经济增长所需;在建立模型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当时处于次要地位的自然资源而不加以考虑。

1.2索洛增长模型的改进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土地资源稀缺性日显突出,尤其是城镇建设用地。很多学者认为土地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地根”作为宏观调控手段,得到越来越多关注。土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可以通过在模型中加入新的自变量得到显现。改进后的生产函数为[4]:

y=K(AL)T(3)

其中,T为土地投入量,假设α>0,β>0且α+β<1。

在改进的模型中,根据实证分析需要,假设有效劳动AL为就业人口,直接用L表示,则生产函数为:

y=KLT(4)

假定K增长率为gk,L增长率为n,T增长率为r。[4]则有:

logY=αlogK+βlogL+(1-α-β)logT

这样,在改进后的模型中就加入了代表土地要素的指标T和r。通过统计分析,就能得到土地贡献率大小。

1.3经济拉动的理论基础

要素投入带来的经济增长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大致地归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另一部分是对经济的间接拉动。在上述索洛模型中体现的主要是要素投入对经济的直接贡献。对经济的间接拉动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例来诠释。家庭在购买住房之后,必定会进行家居装饰、购买家具,更换新的家用电器等等。购房行为就会引致一系列的与住房相关的消费,而不仅仅是支付房款。房款是购房行为带来的直接消费,而对家居装饰、家具、家用电器等的消费是购房行为引致的间接消费。[6]

同理,一个工厂投入100万元购买一块土地,在获取土地使用权之后,必定会增加资本、劳动力、技术、管理等等的投资。而这些增加的投资会以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的形式形成国民收入,表现为经济增长。这部分GDP增长,则是土地投入对经济间接的影响。

土地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很可能不大,因为土地和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有所不同,它在经济中只是作为生产的一个必要条件。假设有个一个土地的必要投入量A,实际土地投入量为a。当a<A时,土地可以视为木桶效应中的那条短板,它对经济有制约作用。所有生产活动都是在土地上进行的,土地是经济运行的实体载体。若没有可以使用的土地,经济运行只能是空中花园,不能发生实质的国民收入。但当a?叟A时,土地作为生产的必要条件已经足够,再增加土地投入直接带来的经济增长不会太明显。经济增长主要来源在这块土地上增加资本、劳动力而形成资本密集或劳动力密集。可见,在基本的土地供应保证情况下,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拉动作用更为突出。

2改进后索洛增长模型的应用

2.1指标选择

在以上分析和模型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统计指标,计算土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模型中的产量,选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一指标,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在模型中只需要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各省数据通过城市GDP加总而来。

模型中的资本指标应该是资本存量,但是在估算中国的资本存量时会遇到统计数据不全和加总的难题。一方面是统计指标不全尚不能直接用来说明资本存量要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统计年鉴》中查不到固定资产指标、流动资产指标、固定资产原值指标等重要的资本要素指标,分析问题时就遇到困难;另一方面,资本度量还因度量单位而不够准确,不同商品换算成统一的度量单位而加总中出现误差。用永续盘存法估计资本存量是学者普遍选用的方法,在此借用,原理[6]如下:一般地,在离散时间条件下,永续盘存法可以表示为分析式:

K=I+(1-μ)K(6)

式中K为期末资本存量,I为期内投资量,μ为存量率,K为上一期末资本存量,i为第i种投资品。

劳动力指标以就业人口衡量。就业人口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再就业离退休人员、私营业主、个体户主、私营和个体就业人员、乡镇企业就业人员、农村就业人员、其他就业人员(包括民办教师、宗教职业者、现役军人等)。这一指标反映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情况,是研究我国基本国情国力的重要指标。

土地投入用城市建成区面积表示。建成区面积指市政区范围内经过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包括市区集中连片的部分及分散在近郊区与城市有着密切联系、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建设用地(如机场、污水处理厂、通讯电台)。[7]

2.2开发区土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创建了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它们在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起到了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增长点。开发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土地扩张,国家级开发区的土地扩张比一般城市的土地扩张要更明显,而且土地扩张的经济原因甚于政治原因或社会原因。本文借用已有文献资料来进一步说明土地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不是很明显。

在已有研究中,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来研究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8]。

2004年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如图1)地区生产总值总计5479.6亿元(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数据空缺,实际为48个开发区数据的总和),工业增加值为3987.0亿元,历年累计已开发土地面积为863.98平方公里,工业企业占地面积520.52平方公里。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明显,形成了良好的投入产出效益。

本文利用开发区2001~2004年四年的面板数据共190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其中Y为各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L为年末全区从业人员数,K为累计实际使用外资,T为开发区历年累计已开发土地面积。对这选取的指标解释如下:在国家或城市层面上的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中选取年末全区从业人员数作为L是很常见的,科学性较强;由于开发区以吸收外资为主,也鉴于数据收集有限性,这里将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计为K;建成区面积是衡量实际使用土地面积最好的指标,但开发区统计数据中并没有该指标,因此将历年累计已开发土地面积计为T,且假设其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不变。

lny=2.288+0.409lnl+0.458lnk+0.13lnt(7)

R=0.838,F=319.517

模型本身及系数均通过验证。该模型[9]表明,开发区GDP增长有近84%的程度上可以由劳动、资本和土地三种要素投入来解释,且技术进步起了很大作用。土地要素对GDP增长贡献逊于劳动和资本,开发区土地开发面积每增加1%,区内生产总值只增长0.130%。

3结论

尽管在上述实证分析中,并没有得到准确的土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但是能从一定程度上看出土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并不大,不能和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等要素投入相提并论。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是要素投入增加和综合生产率提高。综合生产率即结构效应。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结构的不断进步,实质上是综合生产率的提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要素的组合方式和要素配置效率不断提高,使全社会综合生产率的提高成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源泉。从中国经济增长的事实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已出现渐进式转变,粗放型增长特征开始逐渐减弱,集约型增长特征渐渐显现,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在提高。

因此,地方政府不应该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或者追求政绩工程,盲目地增加土地投入,扩大建成区面积。比如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共建成几百个开发区,真正发挥作用带来经济增长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

参考文献:

[1]孟祥红、孟祥云、程桂荣:《《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4(03):96-100。

[2](美)戴维·罗默著,苏剑、罗涛译:《高级宏观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2003:12。

[3]GeoffreyDavison,“Land,naturalresourcesandhumancapitalintheSolowmodel”,February15,2006,Page1。

[4]江华、邹帆:《用指数模型分析经济增长主导影响因素的探讨》[J];《统计与预测》1996(03):32-34。

[5]丹尼斯·J·麦肯齐(美)、理查德·M·贝兹、张友仁译:《房地产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32。

[6]叶飞文:《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1。

[7]赵彦云主编:《宏观经济统计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