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身韵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3

浅谈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身韵的关系

孙磊

孙磊(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安阳455002)

【摘要】本文对中国古典舞进行了较详细的概括,分别阐述了中国古典舞基训和身韵的本质以及它们的训练目的,更重要的是介绍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递进关系,如果只有身韵,做出的动作会过于的水,但只练习古典舞集训身体就会僵硬,使其内涵类似于芭蕾,因此古典舞是两者兼并的产物,缺一不可的。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古典基训;身韵;结合;整体

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的一个类别,它创立于五十年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经历了很多磨练、整理、加工、创造,让它有了较长的艺术实践的经验而流传下来,是具有独特风格魅力和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舞蹈。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有着很高的地位,是中国的代表舞种。中国古典舞是一个多元化的舞蹈,它结合了中国最有代表的古典文化的戏曲和武术。它是借鉴了戏曲的身段和表演艺术,武术的基本功的训练。戏曲是中国独树一帜的戏曲文化。它有着非常独特的表演艺术,中国古典舞是把中国的戏曲音乐化,节奏化。舞蹈化这样来表现生活的。古典舞,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中国著名的戏曲大师梅兰芳,就称之为“中国古典舞蹈家”。武术虽然属于体育的范围。但从发展的渊源来看,“舞武同源”。舞蹈和武术是不可分割的。武术的特点是没有约束和限制,它的动作速度快,幅度非长大、气魄大、粗犷、舒展、洒脱、豪放的风格。跟以前的以戏曲为主的中国古典舞相比,在动作的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做动作的时候幅度大,豪放等,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虽说古典舞继承了戏曲、武术的动作,但它不着眼于动作,纯技巧纯功能性的训练那些层面上的东西,而它具有民族特性,就应为这样才让中国古典舞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一种舞蹈类别。中国古典舞主要分为两大类,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古典舞基训,在这里我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和中国古典舞基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对应的阐述,以下是我对它们的看法以及说明。

中国古典舞身韵

中国古典舞身韵诞生于1980年,它对中国古典舞学科在继承与发展上起到的巨大作用,以及它对改进和丰富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民族风格与肢体语言的直接影响,最早中国古典舞身韵不叫身韵叫中国古典舞身段。凡是从戏曲舞蹈中吸收整理。已经行风格训练为目的的课程都称之为“身段”。所以,对现在已经行成完整体系和教材的“身韵”课在创建之初也称之为“身段”。虽然这身韵与身段一字之差就标志着中国古典舞蹈找到了审美的支点,所谓风格、韵律、语言、归结到底就是一个民族感情、民族审美的“韵”字。这“韵”字包含了“韵律”、“韵味”、“意韵”、“神韵”、“气韵”、等,从1984年开始就把“身段”正式改名为“身韵”。

“身韵”一词是由“身法”与“韵律”的相结合得来的。“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审美上的神韵与风采。也可以说“身韵”即“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也是中国舞演员所必需具备的艺术修养与素质。我们都知道做为一名优秀的中国舞演员,除了必须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精堪的技术技巧外,还要具备古典舞特定的艺术规范和审美特征要求下的重要表现手段,及身法与韵律,这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

舞蹈是人体语言运动的一种表情艺术,这其中,仅仅具备了技术技巧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身法的训练,既"身韵"训练,同时实施舞蹈教学的教材,应有明确的目的性,避免盲目性,本文就以上两个问题做一浅析,诚祈同行专家们不吝赐。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

我本身就是一个舞蹈演员,所以我知道一个好的演员不但要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一些技术技巧外,还要认识并且掌握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也就是“形、神、劲、律”的完美结合和统一。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深入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它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丰富、细腻、极富表现力的身法韵律、动律节奏特点,表现方法等。所谓“形、神、劲、律”,什么是“形”一切在外部所展现的动作、运动的路线、舞蹈的姿态等一切用肢体运动的都可以称之为“形”。什么是“神”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要是没有了神韵,就可以说是没有灵魂的艺术,所以要做到“神领形,”形神兼备”。“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古典舞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反衬劲”“神劲”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劲的区别。“律”这个字它包含自身的律动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中意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反律”也是古典舞律动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这些都是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一定要具备和掌握的。

技术技巧有了身韵的辅助,才能有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通过:“形神劲律”的训练掌握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传统的美的规范及其运动规律,从而大大增强演员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古典舞基训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要求日益提高,舞蹈作为一种形体艺术,也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大众.文中对高职院校古典舞基训教学中的教材问题和教学方法进行了阐述,以其更好地培养社会需求的"实用型"舞蹈艺术人才。

古典舞基训的内容是:(一)、柔韧度的训练——“腰腿功”,实际上是腰、腿柔韧和能力的训练。(二)、能力的训练——1、抓好地面、空中的各种舞姿的控制能力的训练。2、抓好旋转能力的训练。3、抓好弹跳中的爆发力与韧性能力的训练。4、着力增强踝关节能力的训练。(三)、技术技巧的训练——1、旋转的训练。2、跳跃的训练——弹跳中的爆发力与韧性能力的训练。

做好素质训练——解决形体训练“技术技巧训练艺术表现力训练”,直到舞台上形象塑造训练等任务。所以说,解决肌肉素质“软开度、耐力、爆发力、韧性、重心等方面”,对于训练学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平时可以加强对人体运动的科学研究,在运动的幅度、韧带的柔韧性、重心的把握、肌肉能力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比如“搬前旁腿”要完成180度,而且还要求主力腿、动力腿都是绝对的直膝,还要求主力脚半脚尖,控制到最高度,并保持很长时间(两个八拍)。这说明在素质训练上要向动作的极限要求发展。所以古典舞基本训练的目的是着重解决学生身体的基本素质问题,以跳、转、翻等技术技巧来增强舞蹈表现力,这可称为技法训练。技术技巧有了身韵的辅衬,才能有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古典舞基训课不再是一种风格训练的补充教材,而是把它作为从根本上完善古典舞连接的关键性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步骤。只有掌握好以上三方面的训练是古典舞训练的第一步。我们想通过身韵去把握民族传统舞蹈的审美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形体运动规律上的具体体现。

基训对身韵的作用、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基训是外部形体动作语言,身韵的语言是内在感情。感情与形体两者互相依存,感情引导形体动作,形体则是内在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感情离开形体动作就无从表达,而形体动作离开了感情就变成机械运动而是去艺术价值。所以舞蹈演员必须进行内部技术与外部技术两方面的训练。通过训练把一个自然形态的形体变成为专业质、功能、风格、表现等诸多方面的技术训练。

中国古典舞神韵的教学要从训练的角度开始建立,要同时要解决形体训练、素质训练、技术技巧训练、艺术表现力训练,直到舞台上形象塑造训练等任务。所以说,以解决肌肉素质、软开度、耐力、爆发力、韧性、重心等方面,对于训练学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平时可以加强对人体运动的科学研究,在运动的幅度、韧带的柔韧性、重心的把握、肌肉能力等方面都要达到训练的效果。所以说古典舞基本训练的目的是着重解决学生身体的基本素质问题,以跳、转、翻等技术技巧来增强舞蹈表现力,这可称为技法训练。

在古典舞训练中,从头至尾,都贯穿着身韵练习中的一些元素,身韵在总结了戏曲、武术等传统艺术的动作规律的基础上,确定了从腰为核心,强调中段训练的重要性。而“提沉冲靠”等几个动律元素无论是对人体中段的肌肉或是呼吸,都各有其独到而不同的训练价值。突出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中和之美”的美学原则。其具体表现为:强调对中段肌肉,尤其是后背肌肉的训练。背阔肌的强化,更是身韵元素在训练上的一大突破。而元素中的“含腆”从形态和规格上看比其它元素的幅要大。它的运动范围具有一定的延伸性,而它的发力点主要就是背阔肌,当含腆交替运动共同扩大范围时,使背阔肌随之交替曲伸,反复地强化,达到背阔肌真正曲伸自如,能随意控制的目的,从而充分利用阔肌这一表现区域,加强了中段的表现力。

如果说古典舞基训是一种训练手段,身韵则是衡量舞蹈动作的标尺。“如果把动作比做肌体,那么韵律就好比血液。血液停止了流动,肌体就会僵死。”这个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动作与韵律的血肉关系,可以想象,如果古典舞缺少韵律,那么动作、舞姿、组合一定会使人感到僵化而没有味道。所以,如果我们抓住了古典舞的韵律,使是找到了发展古典舞的根和源。从这个意义上讲,身韵不仅仅训练中国古典舞的风格、韵律及外部技巧等,从中还可以发展古典舞的连接动作和舞蹈语言。

我现在就举例说明它们二者的关系是有机结合、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的整体。例如:古典舞女子独舞《木兰归》这个舞蹈作品,一开始就使用了基训的基础训练内容如抬旁腿控制、大刀花、和小射燕等几个古典舞的基本动作,就这几个动作就能看出一个古典舞演员的好坏,演员在这几个动作上面表现的非长好,观众一个就能看出这个演员有这非常深厚的功底,导演在动作设计上就给人一中冲击感,虽然整个舞蹈没有很高难度的技巧但是一些淋漓尽致的复合转使整个舞蹈看起来连贯流畅,再加上运用古典舞的韵律、身韵的形、神、劲、律,在人们欣赏技术技巧的同时,又能感受到舞者对旦角人物内心情感的流露。得称许的是《木兰归》演员功底之深,对身体各部位运用与控制的能力,以及抓住了人物的内在思想感情,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基训是外部形体,身韵是内部感情的表现,是它们二者的相结合才使得演员将这位旦角表现的淋漓

通过对学习中国古典舞教学法和实践证明,我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结合、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的整体。如果说古典舞基训是一种训练手段,身韵则是衡量舞蹈动作的标尺。它们的关系就好比“把动作比做肌体,那么韵律就好比血液。血液停止了流动,肌体就会僵死。”这个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动作与韵律的血肉关系,可以想象,如果古典舞缺少韵律,那么动作、舞姿、组合一定会使人感到僵化而没有味道。所以身韵不仅仅训练中国古典舞的风格、韵律及外部技巧等,从中还可以发展古典舞的连接动作和舞蹈语言。身法韵律是基训课必须加以贯穿的,而且要从基训的风格性、身体艺术表现力和技巧的民族性高度性里加以结合和运用,并逐渐形成基训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古典舞基训有了身韵的元素才流动了起来,使基本能力、技巧、舞姿、动律、节奏、舞句等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基训彻底摆脱那种游离于民族特性之外的所谓纯功能性训练的影响。同时身韵有了基训技术技巧的训练才能使得舞蹈动作力度更强、幅度更大,更充分地表现了人物丰富和变化的内心世界,在展示人体的表现力的同时,也努力挖掘了传统舞蹈形式的潜力与创造力。

我认为身韵对基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身韵的出现改变了基训课在训练上的纯功能化和僵、死、板的倾向。身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与基训结合融入到整体的训练中去而不是单纯的要融化在古典舞的一切舞姿和技术中去发展民族的跳跃让它闪、转、腾、挪如龙飞凤舞一般。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对节奏处理和舞蹈动作的连接上,以及点线处理,舞蹈动势的渲染和表演者内在修养等诸方面。使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结束语

这些是我对古典舞身韵和古典基训的认识,从中认识到一个好的古典舞演员必须要有二者结合才能真正塑造成一个中国民族舞剧和舞蹈作品的人物形象,才能把中国古典舞的精髓表现完美,从而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古典舞演员。

【参考文献】

[1]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唐满城,《唐满城舞蹈文集》,中国,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