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师王澍和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的创作思想差异性相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浅析建筑师王澍和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的创作思想差异性相平

相平

(山东建院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在迎来21世纪的十多年间,建筑界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人们关注的视角也在不断的变化更新之中,有这么两位建筑师,来自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却同样获得了普利兹克奖,他们对于建筑的切入点不同,然而在具体的设计手法上,却又有相似之处。本文正是通过对两位建筑师的全面剖析,找到两位建筑师设计理念、设计手法上的差异性,以指导今后的建筑学习。

关键词:21世纪;建筑创作手法;建造过程

一、21世纪中西方建筑发展现状及趋势

21世纪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回望十多年间,建筑师开始对建筑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态产生了更多的关注。21世纪的社会发展,将会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将以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为基础。应运而生的将会是一个高速发展、激烈竞争、交往频繁的社会。21世纪是一个“城市化”的世纪,农村人口将继续涌入城市,而城市人口也将会超过农村人口,进入信息社会。

以上社会现状映射到建筑发展上,不同国家将会面临不同的建筑需求,不同国家的建筑师需要根据国内的发展现状和需求,来解决设计思路上的问题。以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和中国本土建筑师王澍为例,来探讨他们创作思想的差异,并探究成因,以此来指导建筑设计。

二、浅析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和王澍的创作思想差异性

(一)不同的成长、教育经历

王澍可谓中国土生土长的建筑师,受教育阶段在国内完成,没有留洋经历。求学阶段,王澍非常勤奋刻苦,随在教育体制内,却不拘泥于当时的教育环境。

阿拉维纳在智利成长起来,在德拉智利天主教大学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在对于建筑道路的持续追求中,他保持了清晰的视野和卓越的技巧。他在他的母校智利天主教大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项目,包括数学学院(1998)、医学院(2001)、建筑学院改造(2004)、暹罗塔楼(计算机中心,2005)以及最新完成的UC创新中心(2014)。每一建筑都展示了对于人们会如何使用建筑的深刻理解,对于材料的细致而精心的使用以及为了服务更大社区而营造公共活动空间的努力。

(二)创作思想的分析对比

一位来自由中国,一位来自于智利,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价值观,却因为都曾获得普利兹克奖而闻名于世,也由此引发了笔者对两位建筑师的研究热情。两位建筑师有众多不同之处,然而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却又蕴含着共性。笔者希望通过对两位建筑师的建筑作品,建筑思想的对比,能够发现更深层次的设计含义,从而引导今后的建筑创作。在接下来的介绍中,将会从两位建筑师对建筑的追求和认知、对建造过程的处理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对建筑的追求和认知:王澍从小成长在文化气息浓重的家庭环境下,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有很深的认知和造诣。中国传统的文人情怀在其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现。中国古代的建筑、园林的营造,往往是文人和匠人配合的结晶,文人负责整体的把关和控制,而匠人则负责具体的实施,将文人的构想化为现实。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以院落为核心,形成了南北东西不同的建筑风格流派,建筑文化可谓异彩纷呈。然其中最经典的一支,当属中国的江南私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多由文人墨客根据地形,结合个人的志趣追求,精心设计营造而成。江南私家园林的最高追求,是对“意境”的营造。所谓“意境”,则需分成“意”和“境”来分别论述。“意”是指园林主人的胸中之意,指的是人的思想感情,想要表达的志趣或对于某种事物的看法和追求。而“境”则是指外界的事物和眼前的景色,指现实中的事物所传达出来的信息。二者结合,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托物言志”。以外化的景色来表达内化的个人志趣追求。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追求和内心精神的外化体现。举例来说,拙政园的园主王献臣在园中种植大量的荷花,正是为了通过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来表达个人高洁的为官之道。园林中的每一个建筑单体以及每一处空间组织,都可以构成一个具有表达意义的“景语”。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非常宝贵的一笔精神文化财富。

而王澍正是试图将这种在中国渐渐式弱的传统文化思考,重新带到公众的视野中,让建筑师,让使用者能够体验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内涵和空间形式,重新引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对比王澍,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则更多的关注建筑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怎样使用现有的条件,来尽可能的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怎样为他们解决建筑问题,提高生活品质。如果说王澍是“文人建筑师”,那么阿拉维纳可以说是“平民建筑师”。以他的作品“智利伊基克市政府经济适用房项目”为例,由于当地政策的限制和建造经费的不足,阿拉维纳使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先将建设用地内的建筑建设一半,另外一半在后期由居民在居住的过程中自己完成。只是建筑师为居民搭建了建筑的完整框架,留下的那一半未完成的建筑,可以在居民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行建设完成。让经济条件不好的居民。能够在市区较好的地块获得属于自己的房产,这可以说是一个创举。

对建造过程的处理:前文中已经提及,中国传统的建筑营造,是文人和匠人共同完成的结果,而王澍一直对于匠人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和向往。他曾经和工人一起劳动,设身处地的参与建筑实践,以一种研究的态度来尝试自己的每一次建筑方案设计,并经常参与营造过程。这种喜悦,是参与建造过程所带来的。王澍的追求,正是人与建筑的互动和共同的成长。

相似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从智利建筑师阿拉维纳的建筑方案智利伊基克市政府经济适用房项目中看到不同。前文已提及,建筑师的处理方式,是给居民留下了较大的个人发展的空间,让居民自行建造自己的房屋。可是这种做法的初衷,却是解决居民的经济上的困境,帮助他们构件个人的新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初衷,相似的解决方式,很值得作为建筑师的我们来思考和借鉴。

三、通过对以上两位建筑师的解读获得的启发

通过上文的探讨,笔者总结了以下内容:首先,建筑师对于中国传统建筑语言的尝试和探索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中国的建筑发展,需要找到一种具有地域性的建筑语言,然而,在注重建筑实用功能的现代社会,片面的从文化层面来考虑或者缺少对建筑实用性的考虑的方式,必然是不可取的。需要将建筑的文化性和实用性进行合理的结合。建筑师需要为社会和使用者设计出适用的建筑。最后,笔者认为,建筑的文化性和建筑的实用性从根本上来说,并不存在冲突,两者是可以协调发展的,找到合计的解决方式,就可以实现。

四、结语

通过以上探讨,笔者了解了21世纪以来的活跃在建筑界的两位建筑大师,了解了其建筑思想和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郑权一.21世纪AIA建筑金奖获奖者建筑设计创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郑小东.建构语境下当代中国建筑中传统材料的使用策略研究[D].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3]李阳.解读王澍建筑设计思想[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丁格菲.普利茨凯奖获奖建筑师的建筑设计创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5]李忠东.为穷人盖房子--记2016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J].人物,2016.

[6]赵忞.元素专访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J].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