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情感动力,优化高中历史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1

适用情感动力,优化高中历史教学

姜呈祥

姜呈祥山东省邹平县长山中学256206

本文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结合时代要求阐述了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同时,针对如何改变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视知识轻视情感的现状,从而把情感教育引入高中历史教学之中,以教材为依托,从心理和实践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运用实验法,检验情感教育的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一、情感的定义

情感,指的是对外界刺激或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积极向上的情感能使人处于开心、快乐的状态中,并且使人的思维更加敏捷;然而消极低迷的情感会使人处于沮丧、伤心的状态之中,同时使人的思维更加愚钝。由此可见,情感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巨大,情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保证,适用情感动力,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保证。面对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体现得更为突出,同时,教师的学科情感便更加重要。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认为课堂教学就是纯粹的知识讲授、我听你讲、我板书你笔记的形式。很少有教师能涉及到情感教育,在教学课堂上,学生缺乏应有的道德情感认识和内心体验,使高中历史课堂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传统的教育思想,重思辨内省,轻实证外求;重求同顺从,轻求异创新;重整体综合,轻部分分析;重直觉领悟,轻逻辑推理;重目标结果,轻过程方法。在这种教育思想影响下,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的欲望与能力均遭到扼杀,而形成思维的惰性。重整体综合,轻部分分析的教学思想容易促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把所有的学生只当做一个整体对待,而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了解其各自的特点,进而采取不相同的措施教育他们。未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教育,基本上就可以判定它是失败的了。

三、适用感情后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包括近现代史、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知识,要求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有一定的拓宽。现今,新课标所学的基本观点、原理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分析社会现象,提供了建设性的建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断地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不能让学生认为这仅仅是一门“背条条、考条条”的学科。历史,它思接千载,横贯古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人类发展的历史。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适用情感引导,例如在讲近现代史时,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方式讲述当时的人文故事或者播放电影片段或者纪录片的方式,让同学们感受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从而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人文社会等产生相关的看法。引导学生对历史付诸感情,从而会使学生更加有兴趣、更加爱学习,从而更会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课堂效率,引导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历史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情感的人文教育作用。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包括许多知识,这就要求学生的思维不仅要反映历史的知识,更要求学生有立体和整体的思维能力。之前,历史学科的教学便是一味的学生做题、老师讲题,上课讲题、下课练题的模式,只是一味机械化的重复模仿,毫无新意和情感的注入。课程改革便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历史课堂不仅要有知识的徜徉,更要有思想情感的投入。试想,上课只是被动地接受做题模式,下课只是机械地练习,这种教学方式会真正地深入学生的内心和大脑吗?我想,答案肯定是不会。我认为历史老师可以在讲近代史时,让学生课下做一些模型,课上当做讲题时的道具,生动立体地向学生展示历史,展示历史的迷人魅力。教师富有激情,学生也便会有积极努力的态度,二者相得益彰,简直是天作之合,还怕历史成绩上不去吗?还怕历史成绩影响总体成绩吗?

四、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是双方的不是个人的独立活动,要想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动力,就要注重人际交往的情感因素,这也是增强学生与学科感情的重要因素。“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师生之间是否拥有深厚的情感是课堂是否有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师生情谊有利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教师的道德情操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质量。教师应该重视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努力以自己良好的情感,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在教师的日常行为动作之中,表现在对每一个学生关心的眼神里。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讯息。这种讯息,能提升学生的正能量,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所以,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减少对学生的付出。寓教于乐,让学生乐于学习,喜欢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结束语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教育事业本来就应该是充满情感的事业,充满爱的事业,如果把教育变成枯燥乏味单纯的知识讲授传播,同时用分数去激化其中的矛盾。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生活中必须具有的思想情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排斥出去,教育便会有巨大的危机。情感教育与德育、体育、智育等都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动之以情,学生报之以礼,从而达到心与心的交流,那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便更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