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教学方法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1

语文古诗教学方法初探

吴玉峰

吴玉峰(四川省宣汉县桃花乡中心小学636169)

摘要: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小学生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也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就小学古诗教学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古诗教学方法

我国古代诗歌自先秦始,流传千年,是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纵观古诗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淡薄。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古诗不再头疼,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诗歌之美、体会到学习诗歌之趣呢?

一、强化诵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语言美。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

二、启发想象,领略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为了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情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1)诗人经过艰难跋涉,来到人烟稀少的山中,天色已晚,面对风雪,远望苍山,路途遥远,这时,他会想些什么?(2)夜更黑了,风更紧了,雪也更大了,天气冷得叫人难受,正在这十分为难的时刻,忽然发现山间有一间穷人住的茅屋,诗人的心情怎样呢?(3)听到犬吠,茅屋里的主人会怎么做?这时主人与诗人会有一段什么样的对话?(4)诗人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想象,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了角色,置身于古诗描写的意境之中,然后让学生分角色,对诗人来到柴门边,并受到主人热情接待这一情景进行表演。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领悟到了“归”字所蕴含的意境美。

三、慢吟细描,帮助学生领悟古诗的内涵。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的论述告诉我们,激情是创作的源泉。诗歌作为文学体裁之一,或婉约、或慷慨、或苍桑、或温柔,且咏且叹,一波三折,无不包含深情,吐尽作者心事。理解古诗,每个层次都应伴随着朗读、诵读直至背诵的训练。教有千法,读为上策。《示儿》沉郁悲凉,《咏柳》欣喜明快,《游园不值》惊喜无限,《鹿柴》轻灵渺茫……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要靠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现。古诗的深厚内涵、深沉感情,不读无以领会。教师可运用范读、齐读、轮读等方法,最好再配上适当的音乐,使学生学会读诗,乐于读诗。

四、启迪心智,领悟古诗的情感美

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如果不能使学生领悟古诗的情感美,那是入宝山而空手回。例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又反映了粮食来之不易,应该珍惜。这一主题思想对现在的学生尤其独生子女来说极具教育意义,对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对粮食的珍惜是极好的一课。

古诗以它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古诗教学也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习它。让学生从古诗中开智力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