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畅想的语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语文,畅想的语文

袁春泽

四川省遂宁市西眉中学袁春泽

当代中国的语文教学,太注重应试。所以教学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基础知识的积累,应试技巧的培养,在这个教育侧重的塑造下,我们的学生成了应试的机器,高分低能。即使能进高一级学校深造,可惜已经错过了中学这个最佳的创造思维的培养时期。想象力的培养,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想象是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想象是构成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想象力的有力战场,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情景还原,创设形象

课本展示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串串文字而已。如果教学时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不进行再创造,那么学生头脑中呈现的可能只是一些抽象概念,不会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进入不了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读书成了索然无味的事,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还原情景创设形象,获得美的享受和人生的感悟。

比如品味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把重点放在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处理了以下几个环节来还原情景创设形象:

首先引导构想场景:干净的庭院,高大的槐树,纷纷扬扬的落蕊,地面的落蕊仅薄薄一层。然后想象走进场景:秋天的清晨,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轻轻地踏上几脚,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抓一把抛向蓝天,落蕊在金色朝阳下飘飘洒洒舞蹈。再想象心情感受:脚踏在落蕊上软软的柔柔的,特别舒服,闻一闻没有一丝气味,却感觉像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心里竟有些失落,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最后引导学生把这种想象写出来,小组交流。这样教师带领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创造性地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先请学生想象自己认为最美的荷塘景色,描述出来和同学分享,再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象作者笔下的荷塘情景: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简单的符号又变成了活的形象。意境在想象中得到了复原了,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培养。

二、构连想象,品味内涵。

学生还是很年轻幼稚的群体,他们和作者在思考时代背景、语言修养、人生阅历和文化底蕴上,有较大的差距。这就造成学生在理解文本时可能肤浅简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连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内涵上的感悟。

比如在解读《孔雀东南飞》焦母遣返刘兰芝这一情节时,我作了以下处理:

首先引导学生探讨:你会怎么对待被遣回家的刘兰芝?学生有的说私奔;有的说不管母亲,就不遣送,自己过自己的日子;有的说教育教育母亲。然后学生举出自己身边婆媳恶交的现象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又引导想象母子相依为命,母亲呵护焦仲卿,辛苦操劳,焦仲卿敬爱母亲,处处体贴母亲,母子情深的情景。想象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妻恩爱情深意厚,相敬如宾的情景。再想象大家熟知的两难命题的情景:母亲和妻子同时落水,时间只允许救一人,该救谁?经过想象,我们感悟到了生命的悲情:母亲是生养自己的恩人,养育之恩理应报答,自该涌泉以报;妻子是陪伴自己的爱人,甜蜜幸福的家也该呵护,自该白头偕老。但当婆媳矛盾无法调和时,他谁也不愿失去,又谁也没法拥有。这是无可挽救的生命悲情。这样的构连想象,品味内涵,避免了肤浅,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丰富起来。

一些经典作品,看似闲笔,但用这种“构连想象,品味内涵”的方法还是可以探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但只要激活了想象,也能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引导学生情景想象“问古事”“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沉痛地说“吾妻死室坏不修”。这样的想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归有光的笔法巧妙而蕴藉。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文本丰富的内涵就难以发现。

三、个性畅想,驰骋思绪

拘泥于教参,拘泥于固有的观点,是语文教学的老毛病了。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所以,我们倡导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个性畅想,驰骋思绪,培养我们民族急需的创造性人才。

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对贾宝玉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但大部分教师是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教参附录的的提法来评价的。我引导学生想象推测:假如自己的弟兄是贾宝玉这样的人,他在现在这个社会中会怎样生活?想象他的种种表现。学生认为:他会厌恶高考;他会很叛逆;他会无所事事;他会有富二代的张狂;他会炫耀金钱,挥金如土;他会没有生活的技能……经过想象推测,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贾宝玉的叛逆在特定的时代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对家庭对社会的无才无用,对家庭和社会的毫无担当,毫不负责,是不可取的。作者对贾宝玉也不是一味的褒扬的。应该是既有嘲讽又有同情的。

再比如,学习《老人与海》,一般情况就是把剖析老人的精神品质作为重点。这种分析总感觉不到位。我再组织学习这课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果你面临桑地亚哥的处境,你会怎么作?再从学生的想象中提升:美国的民族精神是值得推崇的英雄主义。一个民族,最可贵的是抗争、奋斗的精神。这样,文章的内涵就深刻了。

由此可见,语文,应该是畅想的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想象激情。在情景还原、内涵品味、个性畅想等方面,培养学生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培养,创新思维自然就提高了。语文的学习和教学才能走出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尴尬境地,也才能到达一个新境界!达到新课标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