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探索

胡铮

(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上海200040)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护理管理者;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6-0218-02

护理工作是一门实践性、连续性很强的学科,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失误,有护理专家认为:任何临床活动,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有危险[1],在医疗活动中,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多,发生差错的几率也高,所以,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保证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有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影响护理安全管理的主要因素

1.1对护理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1)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虽然有护理安全管理文件,但没有健全的管理组织进行督导、检查,或者有职责但职责不明晰,形同虚设。

(2)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使身心疲惫,造成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无法适应多种角色的转变,给病人带来不安全感。

(3)科室对护理安全管理松懈,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差错发生后,仅在科室内简单的处理,不上报,不能全院性的分享错误经验,原因是护士长有“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担心差错公示后会影响科室年终的评比结果。

(4)护士对护理安全管理的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不能严格的执行、落实规章制度,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病情观察不仔细;其次是护士综合知识和技术水平偏低,经验不足、协作能力不高,目前,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年轻护士较多,学历偏低,自我提高的能力不强,又缺乏继续教育的机会,现有的知识储备满足不了患者的身心需求,对患者的安全隐患构成威胁。

1.2对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有偏见

(1)陈旧观念认为,“有差错就一定是个人的疏忽”,把犯错归咎于个人原因而不是系统原因[2],系统论认为:差错并非由于个人的疏忽和无能所致,差错是由于系统内潜在的缺陷而造就了一个使人产生差错的环境[3]。所以不纠正系统,仅仅责怪个体,同样的差错依然会发生。如一个简单的换补液操作,在我院曾有换错补液的现象发生,虽然再三强调要认真查对,但换错补液的现象仍不能杜绝,通过质控组的认真分析、讨论,认为换补液操作流程存在漏洞,故立即完善流程:要求大家在换补液前,要查对治疗本、小白卡、床头卡、手腕带、病人的姓名,并且在换补液前核对,换补液时核对,换好后再次核对。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此流程实施后,再无换错补液的现象发生。

(2)处理已发生的差错、事故与质控、评比、处罚挂钩:即拿失误者开刀,后果常常导致护理人员为逃避惩罚不汇报,视而不见或管而不力,采取逃避行为掩盖事实真相。

1.3护理质量管理存在漏洞和缺陷

(1)规章制度老化,更新、完善不及时,护理工作流程不规范,增加了护理差错的发生率。

(2)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使得护理工作的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技术风险加大,影响护理安全。

2.护理安全管理的防范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护士的护理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明确安全管理不仅仅是管理者的责任,而是全员参与的过程;定期对护士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围绕如何有效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分析有哪些不安全因素以及产生的原因,使护士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风险性;增强护士自律行力,依法护理的意识,使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及诊疗护理常规,准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差错源于细节,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使各种潜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满足患者要求,使患者得到安全可靠得护理。

(2)建立和完善护理安全管理相关制度,为护理安全质量打好扎实基础。如通过制订畅通而不被惩罚的护理差错报告制度,既护理差错不纳入护士长、护士的绩效考核,每月开一次差错、事故分析会,鼓励护理人员谈经验教训让大家分享,而不是批评惩罚,做到只对差错不对个人和科室,本着“重原因,轻结果”的原则,分析差错发生的原因,制订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通过改善系统管理问题来减少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使隐患不成为事实。例如在我们医院就实施了新的制度,当发生护理差错时,如果本人自觉上报,Ⅰ级差错事故可减轻处罚力度,Ⅱ级、Ⅲ级差错事故可免处罚。这样一来,我们大家在发生差错时就敢于向领导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能更好的督处大家加强护理安全,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3)注重护理工作关键环节的控制,护理工作是一个多人多班次合作的工作,环节多、交接多、配合多、可能发生的差错隐患也多,故在重点环节实施流程管理来控制护理质量,如制订病人出入院流程、病房交接流程、迁床流程、转科工作流程、接待急诊患者工作流程等一系列标准化流程,并认真执行,就能避免工作遗漏,提高工作质量,同时提高患者满意率。

(4)加强重点人员的管理,要求病区护士长针对本病区存在的问题,制订出详细的管理措施,如建立护嘱本,把每日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记录下来,让护士在交班时具体遵循,使交班内容准确、详实,避免交班过程中遗忘,给医疗、护理活动带来隐患;坚持护士长一日四查房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杜绝安全隐患。

(5)解决入力资源使用不合理、护士超负荷工作问题,打破以往的排班模式,大胆改革,推行弹性排班,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护理工作量,来动态安排人力资源,如医疗高峰时、发生突发事件时、危重病人抢救时等。新闻午报讯上海正紧缺护士,人均医生数量也在下降。据了解,本市目前医生和护士的比例是1:0.86,床位和护士的比例更低,只有1∶0.47。而合理的比例应该是每个医生配备2名护士。为此,市卫生局计划在近期实现医生和护士的比例1∶1.5的配置,床位和护士的比例则将提高到1∶0.6。

(6)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护士的素质能力与护理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故要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宽护士的知识面,院内要加强业务培训,认真实施各级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通过科室之间的交流,相互深入渗透,学习护理经验和技术,使护士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紧跟学科的发展,同时也要努力的学习心理、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护理安全和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只有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转变护理观念,并围绕护理质量管理要求,不断的改进各个环节中潜在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消除护理隐患,避兔差错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巴明,陈慧珍,瞿一.浅谈护理行为中强化法律意识的重要性[J].护理研究,2000;14(6):262-263.

[2]王秀芳,黄炯.构建护理安全文化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415-416.

[3]李宜.基基层医院护理人员涉及的护理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B):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