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浅谈《小学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影响

高勇

高勇(志丹县侯市中心小学陕西志丹717500)

【摘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是教师实浅新课改的重要场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的精神,也成了我们语文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学生;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是教师实浅新课改的重要场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的精神,也成了我们语文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地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现。总的说来,我觉得《小学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拉近了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了阅读效果

文本与教师的对话关系。在文本与教师的对话关系中,教师是主观能动的活跃因素。当教师在运用文本之时,文本与教师之间就构成了可远可近的距离关系。怎样拉近文本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关系呢?一是认真掌握语文课程标准的“两素养”、“一特点”、“四理念”、四条总体目标、四全阶段目标和各个学段的五个具体目标,以及认真落实“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二是深入发掘统编教材内涵。教师在备课时应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思考怎样才能更贴切地反映学生知识的获取和和生成过程。三是积极参与地方语文课程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拉近文本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关系,结出语文教学的丰硕果实。

文本与学生的对话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关系同样可即可离,怎样融洽文本与学生的对话关系呢?主要是给足学生学习主动权。①阅读自主权。即如《标准》所指,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告诉教学”,生字音、形、义由教师告诉;词语的解释和运用由教师告诉;句子的含义也由教师告诉,甚至连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也由教师告诉,这种教学使得文本与学生的关系是被动接受关系,所发,它抹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灵性。因此《新课标提出》了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新理念。②选择权。学生喜欢哪些词语、句子、段落、篇章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就这样避免了被动学习现象。③活动权。《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双向互动,平等对话的关系,如果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平等,情感就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密切,教师传的知识有极高的“同意度”。怎样拉近师生之间的对话关呢?①师生关系平等化。有人提出: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单一的教学双边互动关系。教师要自破“师道”,淡化“教授”观念,不一味惦记着能给学生什么,更应考虑能为学生做些什么。既要做孩子们的预备智力能源,又要乐做学生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所不能及的事,热情洋溢地以学生为服务中心,真正体现倡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为此,教师要像菩萨那样做“自我坎陷”,蹲下身来站在和孩子一样高的平台展开阅读对话。②现代教师理想化。师生阅读对话关系的趋近,关键在教师,教师要争做一名新时代的理想教师。③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不仅要求科学地组织教师的劳动,还要求科学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④课堂体现高情化。《标准》的阅读教学,是高情感的师生课堂对话。课堂没有情感,对话也就没有生命力。师生高情感的阅读对话,是知识与人文的整合,是师生寻求文化的和谐、人格的尊严,摆脱纯技术、纯知识的枯燥教学,是走向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的追求的最佳切入点。

2.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让学生的个性差异倍受关注;“阅读期待”是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改革浪潮中激起的一朵小浪花,折射出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理念之光。我们不难发现: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只重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知识本位,没有把活生生的学生当作学习语文的主体,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出,也忽视了人的千姿百态的个体差异。随着21世纪的到来和教育的改革发展,人们所习以为常的教育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突出个性和培养创新,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已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学生,阅读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新生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审美体验、个性特点及认识水平,即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因为阅读并不是阅读者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阅读者对文本意义始终带着一种期待心理去领会、探究和思索,包括对文本的空白,运用想象力、创造力去填补。

关注智力差异。加德纳的多元智慧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的智力差异。课堂上,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情况下,不妨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学习。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在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感知后,我说:“同学们,现在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自学,喜欢说的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大榕树的美;喜欢画的同学可以画一幅“百鸟图”;收集了资料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喜欢读的同学则可以尽情地读、美美地读……“实践证明,教师一旦把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与交谈。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露才华的同时,也建立了各自不同的期待心理,获得了成功的乐趣,从而促进智力与个性的发展。

善待学生的错误。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从原有经验出发向高级迈进的过程,在完成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可以说,正是这些错误导致了经验的积累,促进了成功,学得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学生有权利尝试错误和体验成功。在课堂上,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也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争敢辩、敢于出错……只有当教师把学生完全解放出来,置于一个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之中时,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才会生动、更富有活力。

使学生语文学习更加主动;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分析、概括、诵读,过分追求语文的确定性、统一性,忽视文学语言个性体验和感悟的获得依赖于学生的阅读期待,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知道,作品的意义并非是文本产生于作家笔下时就凝固了的,而是由读者逐步挖掘出来的。所以才有了“读书前不可有己见,读书后不可无己见”、“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所以《课程标准》才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3.新课标造成的阅读教学的误区

“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方式被广大教师所认同,但教改中“自主”与“自流”、“合作学习”与“拉郎配”、“尊重文本”与“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等问题的出现,却是不容忽视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纠正。

“自主”与“自流”;“你喜欢读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到人的提繁荣昌盛,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自主学习确需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

合作与拉郎配“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且有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领袖品质和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组的组合等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得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的一种装饰。

综上所述,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在逐步转变自己教学行为,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将继续加强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的研究,倡导阅读教学走“四化”道路,即课堂教学“活动化、生活化、自主化、情境化”。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享受课堂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