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企合作模式在技工教育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2

浅谈校企合作模式在技工教育中的应用

张红燕陈冬冬

张红燕陈冬冬黑龙江技师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机械加工专业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是技工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它体现了技工教育的本质和特点,是技工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鸡西矿业高级技工学校,机械工程系实行的来料加工,校中厂模式,在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搭建了一种技能人才培养的通道,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出的技能型人才得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充分肯定。

关键字: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来料加工、校中厂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满足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学生求知、就业的需求,有力地促进了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的全面培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并以“来料加工”和“校中厂”为载体,成功的实现了我校教学改革的新突破,我校实行的校企合作模式也将会成为技工教育的引领和示范。

一、“任务驱动、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地区发展现状,以服务地方机械加工企业为主,积极完善适应培养数控加工,兼有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维修为一身的一职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完善“任务驱动、能力递进”即每个模块对应一个岗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企业调研,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挖掘岗位能力的形成过程,提取培养岗位能力的系列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按岗位工种,合理划分课程模块,重构课程体系,开发与模块课程匹配的课程标准、校本教材、教学资源和考核评价机制,通过校内一体化教室模拟仿真练习、实训车间技能训练、企业来料任务实践、校外实习基地的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实现理实结合,学做合一,校企合一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核心专业能力、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最终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实现与企业用工需求相对接的“任务驱动、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

二、来料加工

“来料加工”根据企业的生产需求,引进企业的产品做为教学典型工作任务,发挥学校的优势,企业来料,我校学生为企业代加工产品。

我系把典型的“来料加工”的产品,提练成课本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秉持“实用、够用”的原则,对知识进行整合,把每个知识点融入到每个典型任务中去。以来料加工为基础,使教学与生产有效结合,将企业的生产任务引入学校,在校内基地由学生在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加工,搭建企业参与教学指导的平台,将企业生产加工工艺和检验标准引入到学校,实现生产实训课题的多样化,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提高学生的技能,并能积累加工经验,使实训任务与企业生产有效对接,通过真实的产品加工,丰富学生的生产工作经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诚信意识。同时,我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对“来料加工”产品的教学课题研发新工艺、研究新产品,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指导本地区数控机床应用,挖掘数控机床潜力,为企业的数控机床维修进行指导。

实施“来料加工”做为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1、通过大量的“来料加工”零件,提升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2、学生实训所用原材料由企业提供,学生进行真实零件生产加工。从而提高学生加工质量意识和学生的成就感等。

3、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零件检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来料加工”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大大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也为学院节省了大量的实训材料经费。同时,进行来料加工还有一定的创收。

“来料加工”做为学生学习的典型工作任务,触类旁通就能达到这一类零件的理论知识、实际加工方法和技巧。如活塞、接手、钻杆、支架、对轮、三环链模具、运输机刮板模具等,使学生学会应用普车、普铣、数车、数铣、加工中心、线切割等。

三、校中厂

“校中厂”通过学校对实训区域划分,对划分区域完全实施企业管理模式。依托企业生产件的多样性、多品种进行生产性实训,使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学校到企业的过渡的区域,即“校中厂”。

学生在校第六、七学期要在“校中厂”上班,“校中厂”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顶岗实习环境和接受毕业生就业。“校中厂”就是真实的企业、学生进行生产加工,为学生提供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过渡”打下基础。

学生在“校中厂”上班,“校中厂”完全按照企业运行和管理模式。通过学生加工产品的多样性,对学生加工工艺和操作技能的提高有极大的优势。学生到“校工厂”顶岗实习,可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提升理论应用实际的能力,充分锻炼自已,提升技能。学生毕业后,“校中厂”还提供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学生在就业或毕业汇签时,需要拿到“校中厂”合格鉴定报告,证明已达到了中、高级工水平,才允许学生就业和毕业汇签。

同时,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相互融合交流,合作开发新产品,共同设计加工工艺,解决生产实际的技术问题,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

四、校外实训基地,带薪顶岗实习

学生顶岗实习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走向社会,接触本专业工作,拓宽知识面,增强感性认识,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培养、锻炼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实现学生由学校向社会的转变。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

我校通过“来料加工”打好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校工厂”顶岗实习,更近一步提高学生技能,也让学生适应企业环境,为今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我校毕业生到带薪顶岗实习过程中,比同等其它院校学生上手快。以数控车床操作工为例,其它学校学生在数车顶岗实习时,要三到六个月才能独立操作,而我院毕业生则一周左右就可以独立操作,部分学生则可以直接上手独立操作,所以我院毕业生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并愿意给学生一定的岗们工资。

来料加工、校中厂、带薪顶岗实习三者关系,来料加工是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和技能,是为校工厂做铺垫,校中厂主为是提升学生的技能,使学生适应企业环境和管理模式,为学生带薪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带薪顶岗实习主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更深一步了解企业,适应企业,使企业更喜欢接受我校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