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年级数学课堂情感教学的思考

/ 2

关于一年级数学课堂情感教学的思考

李平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第二小学

引言

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枯燥,学生难以提起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小学数学教师通过改善教学方法,利用创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此来更好地渗透情感教育,从而时使其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并从数学学习过程中增强自身综合素养。

一、给予学生关爱,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于教师而言,热爱学生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职责所在。调查显示,小学生对男性教师的接受程度远远低于女性教师,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女性教师善于将关怀与爱展现给学生。这也就从侧面说明了,对于教师而言,深深地去热爱学生会使师生关系得到极大的优化。教师对学生表达关爱,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从而使学生更愿意去听教师讲课,激发学生听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甚至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一个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的热爱很大一部分原因源自代课教师的喜爱程度。可见,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真切地关爱学生,对学生付诸真情,从而使学生对每个学科的教师都产生亲切感,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被极大地调动,自发主动地去学习。学生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教师给予学生关爱,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使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交流内心的真实感受,非常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的总结。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与学生谈心,教师可以及时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及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及挫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积极、阳光、健康的心理,减少了青少年思想发展扭曲、三观不正等问题。

二、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情感

在小学一年级教学课堂上,经常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整体呈现出单一的教学问题,不利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教师应结合数学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合理性、科学性的数学教学活动,便于情感教学策略的渗透,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愉悦的心情,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比如,在小学数学"同样多"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对手指的数学游戏,以"拿出我的左手,拿出我的右手,拇指对拇指,食指对食指……"详细指导学生们操作过程,同时以拍手环节来结束手指游戏,活跃数学活动氛围。将数学游戏作为媒介,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数学概念的内容,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质量。另外,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和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数学活动,以优美的语言对整个数学情境进行创设,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角色,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让学生融入数学问题中,发散自身的数学思维,同时产生愉悦的心情,顺应教育事业改革的方向,全面贯彻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数学人才。

三、开展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营造探究性学习环境

学习本是一种意识活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取决于他们学习意识的强弱,意识又往往依赖于情感。因此,只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情感,才能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更好地认识数学概念和理论。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调动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感知,增强教学效果,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讲授《蒜叶的生长》这节课时,笔者根据全班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将其分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让他们通过实验和统计的方法了解蒜叶叶片的生长情况,从而总结出蒜叶在阳光下和房间里生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之内展开有序分工,有的学生进行测量,有的进行数据分析,有的进行统计、总结。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能够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此外,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他们感受数学研究的乐趣,体会数学学习过程的严谨性,从而增强情感教育的实效性。

四、在阅读理解中提炼数学语言

阅读能力的培养多早开始都不算早。而一年级的孩子识字量还不够,有些孩子还不能独立答题。因此,多阅读对提高学生识字量、培养学生对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数学来说,我们可以以数学课本和数学读物为蓝本,把读这项任务交给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贯穿始终。学生边读边体验在读的过程中理解题意,并教会孩子提炼关键词的方法,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提高对数学的语言表达力和理解力。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中,创设猴子摘桃的教学情境贯穿整堂课。请一位学生做哥哥,一位当弟弟。请学生根据情境来读题。在练习中,以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同桌互读等形式练习。然后提炼出数量关系,帮助学生解答。读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思考的过程。

五、注重学生体验教学,增强数学"估算"能力

在低段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多种数学体验渠道,让学生从数学体验中获得"数感"。新课改将数学"估算"作为小学数学课程重要内容,在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对"20以内数的大小"进行感知学习,让学生从数学"估算"中体验数量大小。在课堂上,教师利用花生、黄豆等教具,让学生分别用手拿出一把黄豆、一把花生,然后猜测一下一把黄豆有多少粒,一把花生有多少粒。接着,让学生分别数一数各自有多少粒,与自己的"估算"结果相差多少。学生自己去抓,自己去数,自己来分辨数量大小,很显然,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对数数也很用心,实现了良好的数学体验。同时,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设置数学体验活动时,也要关注过程学习,让学生从自主体验中获得数学感知。结合学生的"抓一抓""数一数""猜一猜"等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对数字产生直观的经验。可能在开始的时候,猜测的数量与实际结果有很大的距离,但通过多次的体验活动,学生对数的理解与感知越来越强烈,也在不断纠正猜测结果中更加接近真实数量。同样,在一位数相加计算题型中,教师也可以引入"估算"方法。先给出一个"一位数",再给出另一个"一位数",求两者相加为多少?在计算结果之前,教师挑选学生进行估算,然后再让学生计算出结果来对比。当然,估算方法的运用具有阶段性,在一年级学生中,数字可以小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将自身的情感融入数学知识的讲解中,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构建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进一步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有效性,同时教师以直观的模式对数学习题进行讲解,促进学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数学习题解答技巧,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数学教学活动,全面贯彻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整体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曾海燕,聂英斓,康世刚.小学数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撰写研究[J].小学数学教育,2018(23):8-10.

[2]郭剑峰,史息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8(22):24-25.

[3]贾俊彩.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J].中华少年,2017(31):155-156.

[4]侯媛媛.小学数学微课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2017.

[5]杨华建.一年级数学课堂情感教学[J].教育科研论坛,2006(09):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