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网络文化教育功能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高职院校网络文化教育功能探讨

周国耀

[摘要]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也具备了网络文化的特征,面对高职院校网络文化,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其教化作用,本文作者从网络文化的内涵入手,本文基于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的建设,阐述了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的特征以及如何实现它的教化功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内涵教化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何谓“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从狭义讲,就是通过互联网络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及其文化价值观念;广义地讲,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方式,他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和文化的表达方式。

网络文化明显有别于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

(一)文化交流的自由性

由于网络突破了传统文化的各种限制,它为每一个网络用户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由对话的空间,网络文化不仅增强了不同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接触与交流,而且扩大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之间的接触,为个体的异地远程联系了方便,人们在网上可以任意主题的、长时间的、多媒体形态的联络,这种文化联系是前所未有的。

(二)信息结构的无中心性

互联网是一个信息高度离散化的国际文化网络,从它一开始具有公众服务功能时,就失去了信息的专门化特点,而向高度综合性和广泛性发展。没有一个门类的信息可以用一种排斥法的方式对其他信息种类、信息库进行限制,每个网络的所有者,都可以自己为中心,独立平行地发布信息。

(三)信息的高度共享性

互联网的并行能力很强,它允许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信息源进行同主题的多用户访问,基本实现了资源供给与需求的一致性原则,避免了信息资源的浪费,建设了重复建库的时间和经费问题,这种世界性的信息文化在存在特点和表现形式上都有很大的趋同性,将本属于个别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成了所有文化的共同资源,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共享,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影响。

(四)信息交流的开放性

互联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传播载体,不是仅供少数人使用的,世界上任何拥有网络的人,不论是哪个民族、性别、贫富、老幼,都可以在网上就某些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网络不会加以限制,就网络信息的使用来说,网络空间是一个任意存取的环境,是思想自由交流的场所。

二、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的特征

高职院校网络文化既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本形态的高校校园文化,也是以高校校园为聚合点的网络文化。由于它的文化载体,具有特殊的语言符号形式、海量的信息存储和跨地域的共时性信息交换,因此文化主体的享受和创建行为也具有虚拟特性,处于相对自主状态;但文化主体以高校校园为聚集点的活动特征,又赋予了虚拟性的网络传播较强的现实特性。

高职院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网络的影响下,校园文化也开始呈现出显著的网络文化的特征:

(一)高度的开放性

校园网络文化具有载体移动方便、信息来源高度开放、交流共时互动、传播跨越时空和身份界限的特性,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文化创造和享受尽管以高校校园为聚合点,但网络特性使得信息获取和交流的范围打破了校园疆界,破除了地域鸿沟,高校范围内信息也更为即时的形成社会影响,加之高校校园网络在被教育者中极高的参与度,高校问题网络化、社会化的趋势明显。在现代校园中,学生与教育者、学生与管理者的信息传递往往呈现了一种开放随意的特征。

(二)高度集成的多功能性

校园网络文化数字化、多媒体、全时性传播的特征,拆除了不同形态的高校校园文化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了多种功能,如教学、学习讨论、资料搜寻、日常交往、生活服务、学生管理等的集成。

(三)高度复杂的多元性

校园网络文化是对现实高校校园文化和具虚拟特性的网络文化的共同反映,既给精英文化提供了舞台,又为大众文化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甚至还有充斥着色情、暴力、迷信等的低俗文化一席之地。这一特性要求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时刻关注网络舆情,发现学生中潜在的文化选择和价值取向、道德趋向。

(四)高度的共享性

校园网络文化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参与创建,不再是教育者担当主角,占支配地位,校园内的所有人员都是平等的,并且都是参与者,不仅是对信息的共享,对于网络文化一样具有共同的主创权,网络传播的特点,使得被教育者第一次可能享有超越教育者的文化主创力量。通俗地说,在网络背景下,被教育者具有了更大的空间和自主话语权。因此教育者必须改变过去的教育方式,通过被教育者更容易接受的途径传播先进文化理念和实施教育功能。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上述四个特征,打破了传统校园文化社区相对封闭的格局,推动着传统校园文化的转型与跃升。被教育者对校园网络文化创建的广泛的参与,使这一文化形态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和主要创造力量之一。

三、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的教育感化作用

具备着上述特质的校园网络文化,具备了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的功能。首先,它整合了不同形态的校园文化的功能,实现了知识与技能教育、观念传播、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影响的一体化教化;其次,作为环境文化和信息聚合的文化的它,对高校校园和对教育者、被教育者,可以实行数字化管理和全方位服务;第三,针对教育与被教育者学习、生活、工作、娱乐等多方需求,网络文化可以创造虚拟化的社区空间,以全新的方式,重构文化主体生存的校园社区;最后,它具备更为显著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造功能。

高职院校,特别是培养经济管理类职业人才的高职院校如何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教化功能,应从以下方面下手:

(一)以企业家精神作为教育感化的主要内容

一个企业最大的隐患,就是创新精神的消亡。一个企业,要么增值,要么就是在人力资源上报废,创新必须成为企业家的本能,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没有甘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就不可能成为企业家,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企业家在重大决策中实行集体行为而非个人行为,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精华;货币只是成功的标志之一,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才是企业家的“顶峰体验”和不竭动力;从企业家到整个企业必须是持续学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和终生学习,学习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在信息时代,只有坚持不懈持续不断地创新,以夸父追日般的执著,咬定青山不放松,才可能稳操胜券;诚信是企业家的立身之本,企业家在修炼领导艺术的所有原则中,诚信是绝对不能摒弃的原则。

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是为各企业培养的,他们毕业后都要到企业任职,耳濡目染中接触了大量企业以及企业家,所以,将企业家精神作为教育感化的主要内容,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二)以营造和谐氛围作为教育濡染的手段

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给和谐校园建设带来了挑战。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对校园价值观念的统合造成了冲击。在校园网络上,多重价值判断标准、尤其是某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观念的存在和传播,势必对和谐校园建设产生负面影响。网络文化在为大学生提供人际接触机会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院系、班级、社团等传统人际组织形式的作用,造成了人际交往虚拟化、等距化和现实关系疏离化的倾向。交互模式的改变也容易使一些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产生排斥,导致冷漠、孤僻、情感缺失,从而引发心理问题,产生不和谐因素。

信息传播的透明与快捷,有利于教育者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网络的互动性决定了网络文化是一种善于消除隔阂、建立轻松话语氛围的平等文化。建立在匿名交流和随意互通基础上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打破了旧有的“金字塔”式的纵向人际结构,取而代之的是趋于扁平化的横向交往关系。民主、宽松、平和的氛围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和主人翁意识,为消除校园内的各种隐性矛盾提供思想基础。

(三)以激发参与精神作为教育影响的目标

校园网络文化的特征,为受教育者提供了难得的空间和机会,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鼓励激发受教育者充分利用这一机会,锻炼他们参与各种事物的能力,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校园不再是一方净土,校园网络文化也表现出各种思潮,多种价值观念的碰撞,我们要清楚认知校园网络文化的特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教化功能,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网络氛围,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新的活力。

注:

[1]吉爱伟,薛荣荣.浅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J].学理论,2011,16.

[2]齐明超,王涵.校园网络对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0,09.

[3]陈志兵.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10.

[4]史秀璋.校园网络文化研究与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02.

作者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57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