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个性各放光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让学生的个性各放光彩

胡会芹

河南临颍县窝城第二初级中学胡会芹

如今,站在生命发展的高度来审视课堂教学,我们就应正视学生个体的生命存在,尊重和关爱每一个生命个体,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冲破传统模式的桎梏、唤醒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潜能,用激情和智慧让生命的倾诉思议地流淌,让生命的活力尽情地宣泄,让生命的花朵绚丽地开放。

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

一、让人性焕发光彩

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唯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必须要这样做:

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二、让童心自由飞扬

弘扬个性既是现在教育模式,也是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

可怕的是现实却是这样的:在学习过程中,孩子并没有真正成为的情感道白,只是在老师一厢情愿的世界里追求着情感体验,所有的感受、领悟和认识都统一在成人的标准答案之下。

比如听一位教师在讲授文言文《狼》这一课时,结束之时,老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你觉得本文的狼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你用一些词语概括出来。”她话音刚落,学生就活跃地站起来说“狡猾”,“贪婪”??????这时坐在角落里的一位男生站起来说:“我觉得这两只狼特别聪明。”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老师问:“为什么这样说?”“我是从它同类的角度看的。”“这篇文章是来批判狼的,赞美屠户的,不要偏离主题。”老师有点儿生气地说。看到那位男生不高兴地坐下,我心里一阵酸痛,在孩子们的眼中,他看到的可能是另一种情形,我们何必要按我们大人的思维模式来束缚学生呢?

让孩子童心自由飞扬,就尊重他们,相信他们,鼓励他们敢说敢想,引导他们大胆争辩、各抒己见,我们还要把孩子们的缤纷世界还给他们,让他们在学习中,充分地质疑、探究,尝试用自己的意义和方式发现、建构,让他们的童心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自由地飞扬、翱翔。

三、让创新意识加强

有批判才有创新。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老师说“不”,敢于向教材说“不”。在一节语文课中,我读“拖累”的“累”字时,念成第四声,当时我没有注意到。这时,一个学生举手了,我请他起来,他说:“老师,这个字应该念第三声。”他搬出字典给我看,我一看,果然错了。再一想,这正好是训练学生敢于批判的好时机,于是,我没有故意说我是想考考大家的眼力或者轻描淡写地给它加上一笔就完了。我郑重其事地对同学们说:“老师今天非常高兴,因为这位同学给老师指出了一个错误,我非常感谢他及时地让老师改正了错误。”说完,我还向这位同学鞠了一个躬。这时,同学们都鼓起掌来。从此,我班的学生就渐渐地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书本质疑了。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让学生过过“教”瘾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我们必须记住的是:讲是为了不讲。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一旦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还愁教不好学生吗?还愁不能把学生从浩瀚的题海中解放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