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法并用学历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1

多法并用学历史

徐锋

徐锋湖北省十堰市郧县五峰乡安城一贯制学校442500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也认为:历史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孩子们在枯燥无味的历史教学中感到愉悦、产生兴趣。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愉快地学习、快乐地领悟、认真地钻研呢?

根据我从事十余年历史教学的经验,积累了一系列方法、技巧,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之在快乐中动脑、动口、动手,有效地学好了历史,并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这些方法如下:

一、数字归纳法

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可归纳为“四三二一”来记忆,即:①四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三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③两个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④一次失败的变法——戊戌变法。

二、抽取字头法

“一五计划”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可总结为“一桥二铁三路四厂”,即: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宝成和鹰厦铁路建成通车,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机床厂建成投产。要记住八一南昌起义领导人刘伯承、贺龙、叶挺、朱德、周恩来五人,字头为刘贺叶朱周。

三、合理安排取字法

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有奕欣(恭亲王)、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取其关键字就是:中央代表恭亲王,地方代表左李张。

四、比较记忆法

可遵循规律使其各自特点相联系,如秦、隋相比,汉、唐相比,两次世界大战相比等。

五、列表法

可将几个事件归类进行比较记忆,如三大宗教、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资产阶级革命等。

六、联想法

如讲到《马关条约》中割占中国领土台湾时,我们可联想到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去夷洲(今台湾)、隋炀帝三次去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时设台湾府,然后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结论:台湾是中国领土。

课堂上可顺便提到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国际文件是《开罗宣言》;二战后,被日本侵占达50年之久的台湾才回到祖国怀抱。这样横向联系就把中外发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了,也有利于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七、谐音法

关于美国国庆日(每年7月4日)和法国国庆日(每年7月14日),结合时政新闻:新华社联合国2012年2月16日电,联合国大会16日投票通过有关叙利亚问题决议,结果中国、俄罗斯等12个国家投了反对票,美国等西方国家十分不满,我教学生巧记美国国庆日和法国国庆日:“美国气死了,法国气得要死。”虽不太好听,但的确实用。

八、年代记忆法

先分出公元前后,找出有规律的、整十整百整千的,如果距离我们时间近就以自己的出生年为基点,在这之前或之后来记就容易多了。相隔整数年的年代如:1861年农奴制改革和美国内战的爆发是同一年;1689年《权利法案》和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相差整100年;中国近代史与世界近代史的开始时间,世界史开始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比世界史整整晚了200年……

九、并称法

辛亥革命后“实业报国”的代表人物是“南张北周和二荣”,即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还有中共建党先驱“南陈北李”,即陈独秀、李大钊。

以上记忆方法只是教学中较小的一部分,我使用最多的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编口诀(一般七字一句,就像写诗一样,尽量要求押韵)的方式总结要点、难点以及关键,或者人们容易忽略但会考到的东西。也会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各组分别讨论编写,修改好后写在黑板上,让全班同学评论看谁用词更准确、更有趣味、更容易记忆。

如林则徐虎门销烟可编为:“一八三九林则徐,虎门销烟长志气,缴获鸦片当众毁,抵御外侮是壮举。”

再如卢沟桥事变:“三七年来七月七,卢沟桥上鲜血滴,二十九军奋勇战,佟赵英名记心里。”就这样,大家在笑声中学习,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目前我省正在开展以生本教育为理念的高效课堂教学,历史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如何推进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是时代赋予历史教师的重任,因此多法并用让历史课堂活起来是我们的责任。

唐太宗李世明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名臣张居正,借鉴历史规律,推行“一条鞭法”、“考成法”,中兴明朝,万古流芳!

要将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引导学生培养历史使命感,明确“兴”的应该是什么——是国家,是民族;“替”是为了什么——为创新,求改革。

历史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只有学以致用,投身到改革实践乃至振兴中华的高度,才能真正翻开历史尘封的卷宗,理解其精华所在,实现其应有价值。若能有此境界,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