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青岛“中国品牌之都”形成的宏观原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1-11
/ 3

试析青岛“中国品牌之都”形成的宏观原因

黄少英

黄少英①②HuangShaoying(①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②山东经济学院,济南250014)

摘要:青岛“中国品牌之都”形成的宏观原因主要为:世界制造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是其千载难逢的机遇;青岛市政府率先实施“名牌战略”是其重要环节;地理优势是其得天独厚的条件;齐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完美结合是其文化基础;殖民者以近代化技术和理念塑造青岛,商品经济观念相对较强,表明青岛发展经济的基础好,起点高。

关键词:青岛;品牌;宏观原因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2-0100-02

0引言

2005年11月6日,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经济日报》主办,经评审委员会审定,青岛市被授予“中国品牌之都”。这是以培育打造名牌、发展品牌经济闻名全国的青岛获得的又一巨大荣誉。有不少学者曾对青岛名牌集聚现象进行了探讨,但多是从企业这一微观主体进行研究,而对整个青岛名牌集聚现象的宏观环境分析还有不足之处。本文从如下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1世界制造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是青岛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最早完成了工业化的任务,其他欧洲国家也相继完成,可以说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相继进入后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服务业特别发达,所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大,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给发展中国家发展制造业创造了机会。其中,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的发展都是充分利用这个机会的结果。当时的中国大陆正处于“文革”时代和计划经济时代,结果错过了这个机会。改革开放后,青岛是十四个率先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这给青岛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事实也证明,青岛名牌的诞生正是从制造业开始的。

2青岛市政府率先实施“名牌战略”是青岛成为“中国品牌之都”的重要环节

早在1984年青岛就率先提出“名牌战略”思想。当时市委、市政府发动各方面的专家制定了一个《1984-1990年重点产品发展规划》,确定了57种需重点发展的产品,其中就包括青岛啤酒、海尔冰箱、海信电视、双星运动鞋等。1988年,青岛市科委下达了一个软科学课题,研究人员对青岛名牌产品畅销不衰的现实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了要实施名牌战略,并对名牌战略的含义、内容、特征以及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1]

“八五”期间开展了争创“青岛市名牌产品”活动,明确提出“名牌就是资产”、“名牌就是效益”,引发了相当广泛的名牌效益,对于推动企业走名牌之路起了积极作用。并且提出每年培育扶持5至10种“青岛名牌”产品,用5至7年时间形成5个以上的产品在国际上叫得响并具备争创国际名牌的实力,20至30个全国名牌产品,40至50个山东名牌产品以及100个行业“排头兵”产品。这一规划列入财政、税务、信贷、外汇、投资及产业政策的支持计划。市政府还专门设立企业发展基金扶持名牌企业发展。

1994年,青岛市政府又决定实施新一轮名牌战略,在全市工业系统开展“培育名牌、发展名牌、宣传名牌、保护名牌”的工作,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为名牌战略注入了新的内涵。1997年3月,原国家科委向青岛市科委市府调研室下达了《名牌战略与民族工业案例研究》的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组用了两年的时间,在全面总结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和青啤、海尔、海信、澳柯玛5家名牌企业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定性和定量分析,对名牌战略思想体系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索了中国民族工业实施名牌战略的发展之路,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这些研究对青岛名牌集聚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正是在名牌战略和名牌理论的指导下,青岛市先后开展了“创金花”、评选名优产品和“信得过”产品活动,催生了一批著名品牌,也提高了企业的品牌意识。如今,青岛市每年都要举办一次规模较大的名牌产品展示、展评和展销会,所有日用消费品类的产品和争创名牌的产品都要在会上进行集中展示和展销,这为名牌产品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创造了条件。青岛市组织青岛名牌产品到北京、沈阳、西安、上海、长沙、云南等省市进行大规模的展示展销活动,进一步开拓了东北、西北、西南、华东等市场,提高了青岛名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了产品的覆盖面。为有利于名牌产品的培育和发展,青岛对名牌企业试行了单列管理,先后将青岛啤酒集团、海尔集团等从原隶属的管理部门中划出,列为市直单位。

脱胎于产品品牌的服务品牌,就是一座城市温情的面孔。青岛作为承办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的城市,倾力打造“帆船之都”,为城市品牌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务实的青岛人找到了创建企业行业名牌的载体,也找到了三个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从全国第一个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注册的“情满旅途”,到“海滨小金”、“公交张锋”等大批服务品牌尽情彰显着青岛市文明建设成果。目前,全市已在国家商标局注册服务品牌十余个。服务名牌逐渐由服务性行业向垄断性行业、行政执法系统和党政机关延伸。仅通过市直机关工委公布的机关品牌有28个,全市各行各业共涌现出各类服务品牌300余个,其中11个服务品牌被评为“青岛市服务名牌”。

“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不断升级,标志着青岛实施品牌战略的历史新跨越,为青岛发展“三大特色经济”、“四大产业基地”和“六大产业集群”,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青岛成为“国际品牌之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地理优势是青岛成为“中国名牌之都”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地处华北经济区和华东经济区结合带的青岛,是环渤海湾经济圈中心城市之一,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地理优势明显。

早在1868年、1882年德国就曾两次派遣其经济地质学家、殖民局局长李希霍芬到中国进行考察。其中,李希霍芬详细调查了山东的地理形势、物产、港口、政治经济等情况。此后,德帝国主义考察了中国舟山、福建、广东等地口岸,认为胶州湾条件最为理想。1896年8月,德皇又调遣其远东舰队司令棣利司对胶州湾再次进行详细调查,确认胶州湾十分值得夺取。1897年德国人侵胶州湾前夕,又派其海军部建筑顾问、海港工程督办佛朗求斯来中国,对胶州湾地区进行重点调查。佛朗求斯在调查报告中对胶州湾的位置、地势、港口、面积、岛屿、风力、潮汐差度、地质状况、饮水、居民和工商业等近30个项目作了详细记录和研究,“甚至小而一块礁石、一片沙土,以后如何利用”等等,无不叙述详尽。这个报告为德国侵占胶州湾提供了详实的情报。这说明在西方发达国家看来,青岛在建立海港和发展经济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如今的青岛港是我国惟一可同时接卸大宗集装箱、石油、矿石、煤炭等货物的大港,其辖区内已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国际机场拥有国内国际航线90余条,货邮吞吐量8万余吨。青岛拥有国内不可多得的适合建深水大港的优良岸线,而且航道通畅、不淤不冻、锚地广阔、港口资源十分丰富,胶州湾蕴藏着装卸10亿吨杂货和2000万标准箱集装箱港址的发展潜力。青岛港由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新港区三大港区组成,拥有码头15座,泊位7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32个,可停靠5万吨级船舶的泊位6个、10万吨级泊位6个、30万吨级泊位2个。目前,青岛港已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是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近年来,青岛港成功改造了一个老港区,建设了两个新港区,拥有全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原油码头、铁矿码头和国际一流的煤炭码头、散粮接卸码头。港口吞吐量2003年达到14089万吨,外贸吞吐量突破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23.8万标准箱,成为中国第2个外贸亿吨大港,中国第3、世界第14集装箱大港,进口铁矿吞吐量居沿海港口第1位,2004年1月,青岛港集团与英国铁行集团、中远集团、丹麦马士基集团合资建成的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项目隆重开业,三国四方强强联手经营码头,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具实力的集装箱码头企业之一。原来的青岛港既是青岛发展的原始地理优势,如今的青岛港又是青岛名牌战略实施的重要战果,又为青岛的更大发展创造了港口优势。

4齐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完美结合是青岛成为“中国名牌之都”的文化基础

我国传统的经济文化表现为重农抑商,或曰重本抑末。先秦时期的齐国则不然。姜齐建国伊始,面对的具体情况是:人少、地狭,近海有鱼盐之利,多山拥桑麻之饶;地处交通要道,商旅往来频繁等。上述这些客观条件和地理环境,无疑促使当时的齐国朝着工商经济的方向发展。因此,姜太公从特定的国情出发,正确地制定了“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劝女红,极技巧”的优先大力发展工商经济的基本国策,从而建构了一个崭新的滨海工商经济发展模式。具体而言,齐文化在政治思想领域表现为忠君爱民相统一、礼法结合、义利并重为特色的互补式政治文化。青岛的企业、企业家与政府之间的鱼水关系在这一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审视,齐文化又显现出与其他先秦地域文化(包括鲁文化)迥乎不同的变革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和智慧性。海洋文化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关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海洋文化具有开放性、冒险性、外向性、崇商性、开拓性等特征。

正是齐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完美结合,为青岛经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深厚的,适宜的文化基础。

5基础好,起点高。殖民者以近代化技术和理念塑造青岛,商品经济观念相对较强

1897年,德国怀着急于扩张的心情,将战舰派往中国的胶州湾。德皇决心投入巨资将青岛建设成所谓的“模范殖民地”。从1897年德军占领胶澳至1914年退出青岛的十七年间,德国在原胶州湾周围和原即墨县沿海海湾建立了一个被称为“东方的瑞士”的明星城市,开始了青岛的近代化进程。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单纯的经济与原料掠夺不同,德国是把青岛作为永久殖民地进行长期投资建设的,十七年间一直是由德国政府进行财政拨款建设城市。这种高明的城市设计理念,使青岛在头十年便一举超过早三十年建港的烟台,跃居沿海城市进出口的第二位;在前三十年间便超过山东省国民产值七倍,成为全国四大轻工业中心、金融中心之一,全国五大工业城市之一。德国人在青岛创立的土地制度更在德国和全欧洲推广,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孙中山先生还专门邀请这位青岛土地制度的始作俑者到广州,探讨中国土地制度改革问题,终于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青岛的城市设计与建设,不但在山东,而且在全中国都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

尤其在名牌企业的建立方面,青啤、颐中和双星的前身都是洋人创办的外资企业,是我们直接接管过来的,并且现在都是中国驰名商标企业。截止到2006年,在外国殖民者手中接管过来的名牌企业还占整个青岛中国驰名商标企业的四分之一[2]。

参考文献:

[1]名牌战略与民族工业案例研究课题组:名牌战略与民族工业案例研究[Z],1999年3月:5-6.

[2]黄少英.青岛名牌企业形成历史及启示[Z],2007年5月: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