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能源环境绩效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资源、能源环境绩效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

倪杰

(国电内蒙古东胜热电有限公司内蒙古017000)

摘要:本文主要就资源、能源环境绩效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推动经济能源环境经济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真正实现创新成为资源、能源环境均衡成为内生机制、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构建经济高质量能源环境需要以制度、技术、产业创新和市场创新为引领,健全与落实鼓励创新的法规政策,推动产业发展向价值链高端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向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可持续转型升级。不断增加制度有效供给,为经济能源环境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经济发展;能源环境;发展关系

1.资源、能源环境绩效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资源、能源环境绩效与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能源环境稳定的情况下稳步扩张、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有效提升、发展可持续以及发展成果共享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宏观、中观或微观层面,都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真正实现创新性能源环境,提高整体经济绩效。能源-环境-经济共生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经济系统是共生系统的核心与关键,能源系统和环境系统都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存在的。严格来说,能源系统包含在环境系统内,但同时隶属于经济系统,能源系统价值的实现需要经济发展来实现。同时,能源系统可以决定现代社会的生产、交换以及消费等环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能源系统又隶属于经济系统。环境系统是能源系统的存在基础,是经济系统的存在空间,起到连接作用。但是需要指明的是,一旦能源开采速率超过自然系统的再生速率时,必将导致资源紧缺,而向环境系统排放的废弃物与污染物超过环境系统的净化能力时,必将引发生态环境问题,从而破坏系统的平衡性,对经济发展造成阻碍。能源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依托、相互依靠的关系,表现为能源会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会促进能源发展。

2能源环境绩效背景下的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

2008年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发表了关于能源环境绩效背景下的经济的倡议,在这一国际性精神的指引下,各个国家与地区对于能源环境绩效背景下的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对于发展能源环境绩效背景下的经济的认知也在深入。基于此,本文以能源环境绩效背景下的经济为研究视角,针对我国发展能源环境绩效背景下的经济实践中的驱动因素以及现阶段所遇到的挑战与阻碍展开分析讨论。

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进入新时代,工业化建设、现代化建设也进入到关键时期,而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是主要的任务和目标,现阶段这一现状依旧没有完全转变,就使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实践中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从经济增长方式这一维度来看,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是通过资产投资这种方式去带动经济增长的,将GDP的持续性增长经济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衡量标准,这发展理念根深蒂固,已经成为一种惯性思维。换言之,高投入带动高增长依旧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并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中,这种惯性思维难以转变。基于此,在我国能源环境绩效背景下的经济发展实践中,受到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理念的双重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不能跟随时代的脚步,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不能满足能源环境绩效背景下的经济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经济增长的冲动与传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惯性思维相结合之后出现的传统经济发展驱动力,都将会对能源环境绩效背景下的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作用。与此同时,相关部门的执行力度不足使得党和政府的决策战略在落实的过程中大打折扣也是制约能源环境绩效背景下的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从一名生的角度看来,现阶段我国能源环境绩效背景下的经济发展实践中,创新人才的匮乏也是关键性的制约因素,很多专业人才都会选择在国外发展,这使得创新的动力严重不足。

3推动能源环境绩效与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3.1实现经济建设实践中模式转变的现实需要

在经济快速繁荣与增长的背后,我们也必须要看到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其中大部分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就建设、城镇化建设、现代化建设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但是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却存在着严重不合理的情况,如在产业结构中重工业所占的比重过高,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也比较高,就使得我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需要付出较为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之下,如何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呈现根本性的转变,进而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使得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发展已经成为集中关注的问题,于是就需要重视能源环境下的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经济的发展。

3.2注重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能源环境经济发展要求加快经济发展从总量扩张为主向以结构优化为主转变,并立足整体质量提升,实现经济发展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发展的各方面协调性更强。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供给体系随需求变化而不断调整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需求。同时,需求侧的变化也会比较顺畅地传导到供给侧。两者在动态调整中相互适应、相应平衡。宏观上的动态均衡必然促使产业内部上、中、下游之间的协同性也大大增强,实现要素流入流出自由、顺畅和高效,推动产业价值链不断攀升,进而促进城乡发展协调互动,实现资源、环境、生态与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吸纳依存及共生共荣。

3.3绿色发展的必要因素

绿色是能源环境经济发展的普遍形态,高质量是绿色发展的内在属性。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推动能源环境经济发展,既要以科技创新来支撑,也要以生态建设来保障,更要以民生福祉来检验。归根到底,要以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实现能源环境经济发展,既要立足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也要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产品和环境,以满足人民群众热切盼望的对优美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需要。这种需求客观上要求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促进形成生态环保、绿色健康的生产方式,在产业模式上实现高循环,在资源利用上实现高产出,在污染治理上实现高效率,在生态产品上实现高供给,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环保。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调查了解中可以得知经济发展会造成能源效率低下,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但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转型、技术提高和意识提升,经济的发展将重新促进能源发展与生态平衡,最终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提高资源、能源环境绩效,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克亮,杨力,杨宝臣.能源经济效率、能源环境绩效与区域经济增长[J].管理科学,2013(6)

[2]刘刚,沈镭.能源环境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主要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6(11)

[3]林智钦.中国能源环境中长期发展战略[J].中国软科学,2013(12)

[4]胡绍雨.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4)

[5]邓玉勇,杜铭华,雷仲敏.基于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的模型方法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