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刘艳赵瑞娟高姗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学生工作处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摘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不仅局限于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出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应以“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通过建立全新的、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下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4-0230-02

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技术为核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为根本任务。校企合作定单式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职业化的要求,同时,也意味着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在校内对学生的职业心理进行培养以及培养他们适应职场所需要的一般心理素质。

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认为,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将课堂学习与有计划、有监督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允许学生走出校门,到现实世界中学习实际技能,增强学生确定职业方向的信心[1]。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的主动性与目的性增强,也使得学校教育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而不是简单地书本知识传授或者是间接地获得职场信息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更具有开放性与多样性性。

目前,国内对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些专题研究,如宿舍人际关系、校园适应、新生适应等,注重学生校园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心理困惑,而对学生走出校园,如何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社会的专题性研究比较少。事实上,大学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远的和系统化的教育、干预过程。对于高职生来说,为学生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心理状态和平台,使得他们在校园内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在走入职场后能够更好地学以致用,适应工作与生活,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1.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现状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个体的职业意识、职业意志、职业情感过程的具体特征及其个体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个体特征。它包括智力、特殊职业能力、职业人格等;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包括端正职业品质、正确的职业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较强的团队意志、积极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力等[2]。高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后,由于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使得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加之目前的高职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不足,缺乏实效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方式,没有使在校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导致在工作中表现出缺乏事业心、责任感等,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1.1职业个性意识不足

职业个性意识是指学生对具体职业的看法和认识。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尽管随着学生年龄与接受教育时间的增加,对职业的认识越来越多,但总体来说,对具体职业的认知还是比较模糊与不足,包括职业的工作性质、内容、要求及职业生涯等,而对于自己与岗位的匹配更是不能准确评价。

1.2职业能力欠缺

职业能力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技能。如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等。而我们现在的高职生多数为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不善交往、情绪稳定性较差、心理受挫能力较差、自我定位模糊等表现的较为突出。而用人单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因为这些知识与技能在实践工作中可以很快、很好地掌握,但他们希望,企业所招聘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心理素养。因此,在这方面,也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职业品质缺失

提升学生职业品质是提高职业素养的重要渠道,有研究认为,在事业成功的因素中,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取决于职业技能。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如不能很好地与同事相处,在签约后随意违约的现象也不足为奇,因不能适应工作岗位而频繁换工作,更有因不适应岗位又不善于沟通而引发身体疾病的同学,这些个性心理品质的缺失对学生个人和企业的稳定与发展,对学校的管理都会有不良的影响。

2.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既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高职院校的培养任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心理健康教育是校企合作顺利进行与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与保障。因此,针对目前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现状,构建适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就显得非常必要。

2.1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小组

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下,某些高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如,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不仅要参与专业技术课程的设计和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毕业生就业等,还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具体情况,成立由企业与高职院校教师组成的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的课题研究小组,提出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指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实现校企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良好局面。例如,李南杰和李黎的研究结果显示[3],用人单位对高职生心理素质的要求有五方面,分别是交际与合作、情商与适应、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创新与应对。针对这一结果,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可以分别设置相应模块进行教学,也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做专题教学活动,以理论讲授、团体辅导或心理素质拓展的方式进行,并将其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课时。这样的教学模式,将会让更多的学生注重自己的内职业生涯发展,而内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人取得事业成功的最强有力的保障,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一种财富。

2.2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要实现“校企合作、校企共赢”的局面,企业与学校就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的运行机制。企业与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和完善自我。学校要配合企业要求,从职业心理素质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适合企业的需要。例如,很多毕业生由于自我认识不足以及职业个性意识不足,签约到单位没多久即发现自己不能适应工作岗位,随即要求辞职,这样对企业和学校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也有的同学在单位不能与同事良好相处,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不善沟通等。针对这些问题,企业可以反馈给学校,学校通过分析,有针对性地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样,企业与学校可以共同对在职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出校园,更好地发挥心理保健的作用。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也能有针对性地结合职场实际需求与职场中将会遇到的问题进行讲授或模拟实践,用新鲜、真实的素材进行教学,效果将会非常显著。

2.3发挥校企利益共同体及校企合作工作站的纽带作用

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学校与企业都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学校的任务在于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而企业应该指导、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并提供合理建议。当今时代的高职生心理特点多元化,自我为中心、个性十足、叛逆心理等表现的较为突出,这些问题仅靠学校来解决困难较大,还需要有企业的参与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邀请企业进行部分授课,以模拟公司作为平台,开设可以让学生掌握专业职业特点的职业心理素质课程,提前体验“职业人”的工作状态,为自己日后进行职业选择提供参考内容,增强人职匹配度。

【参考文献】

[1]杜玉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协同共进机制的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J].中文信息,2015(8):270.

[2]罗枫.基于校企合作下高职学生职业心理教育问题研究[J].科学时代,2011(5):162.

[3]李南杰,李黎.校企合作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探索[J].职教探索,2014(388):166.

作者简介:刘艳(1981-),女,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学生处,讲师,应用心理学专业。

赵瑞娟(1984-),女,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学生处,助教,化学专业。

高姗(1987-),女,内蒙古化工职业学生处,助教,教育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