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与技术对于企业项目管理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企业文化与技术对于企业项目管理的影响

郭小康

(苏州品翔电通有限公司)

一.企业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五千年悠久的历史赋予了这片土地光辉的过去,这也影响着当今中国的所有发展。每一个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只有深入了解这些文化背后所带来的潜在价值,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符合民心的事业与价值。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组织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企业文化和其他文化相比较而言有其特殊性。企业文化是基于更加有效的管理而产生。现代企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特定形态,适合当代社会生态。在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著作中,详细地阐述了企业作为一种现代组织的起源和发展。企业作为社会组织承担了社会的部分职能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作为一个专题和学科,企业文化这个课题发源于西方企业,西方大企业相互标榜他们的企业都具有持久而不断更新的企业文化。

西方企业文化和西方,以美国为代表,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西方企业讲求执行力,员工忠诚度,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尊重个人的自由和提倡创新等。这是和美国的宪法精神相吻合的。追本源朔,美国信奉的宗教基本教义是新教。在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巨著中,马克思韦伯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那就是新教徒的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宗教是排斥世俗的事物,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没有在新教里发生。美国在经济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是宪法精神,更是新教伦理的巨大胜利。可以说,在美国文化中,新教伦理和规范是其奠基石。

然而对于中国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积极汲取国外先进思想的企业管理经验,不断从发达国家学习企业文化的相关知识,对于美国,日本,西欧等等的企业文化学习和借鉴对中国这几十年来的企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企业文化受中国文化深刻的影响,中国文化主要有三个流派构成,具体说就是释、道、儒。在传统文化中,儒家占据着显著的主导地位,道家注重"道隐无名",道家的精神一直作为一种潜流而存在的,包括后来的佛教也是如此。我们现在提出来"以人为本"或者是人性化管理,都可以在儒家的思想中找到依据,找到他们的活水源头。正如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但是,创建新型企业文化必然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照抄照搬西方的企业文化是不适当也是走不远的。因势利导把中国传统文化植入现代企业之中是最好的方案和做法。中国企业家更多的时候是崇拜胡雪岩和盛宣怀等红顶商人,在这些人身上体现着儒家文化的光辉。在胡雪岩的经商历程中很多时候是儒家文化的思想。比如说他经常提倡并身体力行"先义后利"的儒家原则。在中国很多西方的思想和做法往往行不通,比如学习型组织、精细化管理以及积分卡等等,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拿来装点门面。因此,建立中国的企业文化首先就是要学习传统文化,并根据现代企业组织的特点运用。

在中国,企业无论大小,都喜欢控制自己的员工,期望能得到员工毫不动摇的忠诚和驯服。孔子在几千年前就主张建立这样一种形式的社会团体,而毛则成功地将其融入统治规条之中。这导致的结果是,在今天的北京,餐馆员工列队在马路上进行军事化训练,已成为寻常可见的一景。

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变得越来越复杂,很难推测大到这个国家,小到公司社群,在这样宗教般狂热坚持控制的情况下,还能否在未来兴旺发达。许多公司在进了很多新人之后,他们更有个人特点,更习惯直接表达观点,也更难管理。而且,曾经年轻的革命者们已经老了,也累了,正在热切地盼望着即将到来的IPO,能给他们带来丰厚的回报。

用阿里巴巴举例,在我看来,文化不可能保持静止,而那正是传奇阿里巴巴的盔甲上,出现的裂缝。不管是中国也好,阿里巴巴也好,都从庞大人口的辛勤劳动中获益匪浅,也从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放而带来的巨大市场机会中获得成长。但中国目前的增长方式已经偏离航向,政府明白国家需要有来自人民的更多创新,以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局面,但却又不想放弃控制。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阿里巴巴和其员工身上。

因此,西方的消费品牌可以就此获得一些喘息之机了,除非下一个马云出现,而这个马云恰好能带着给中国公司灌输一种个人、创新和自由理念的使命,否则中国品牌,如阿里巴巴,很可能会在面对整个世界时,经历一段艰难时光。

二.企业技术革新

如果说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思想原动力,那么企业的技术革新就是企业生存的硬件源动力。没有对技术革新的深刻思考就无法在世界经济的丛林法则中找到自己存活的基本规律。假如你是狮群中的王者,你就必须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下,找到为自己臣民觅食的方法,就算再多的竞争,再复杂的环境变化,也要不断寻找,不断挣扎。

从全国来看,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开发机构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社会组织拥有的技术开发机构所占份额比,可以说企业占据着半壁江山,有着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组织基础。2000年,我国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16978个,占全国技术开发机构总数的55%。但是,就企业组织内部来看,我国企业拥有的技术开发机构比重却较低。2002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仅占25.3%,大部分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仍处于一种松散状态,而且这一趋势还有加剧之势。1991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数占52.9%,这些年不断下降,2002年,仅为25.3%;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也由1995年的56.9%下降到2002年的44.8%,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及活动处于萎缩当中。

从设备看,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固定资产设备购置中,微电子控制设备所占比例虽有提高,但速度缓慢。从1991年到2002年11年间,在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迅猛发展的时代,它只从6.1%提高到了9.1%,这势必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

从R&D经费的使用看,目前我国企业所占的份额虽已超过60%,但是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国家的R&D经费使用中企业都占到70%以上。与这些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这一比例还是比较低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企业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仍是不够稳固的。

从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看,在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发达国家,其企业对R&D的投入一般都占其销售额的3%左右,高技术企业对R&D经费的投入则占其销售额的5%以上,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要占5%~10%。我国500强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才为1.6%,差距都非常大,可以说明我国企业的R&D经费严重不足。

更多的数据就不再一一例举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企业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远的距离,没有技术创新的企业就无法承担起发展中国的重任。技术创新的主要特征在于体现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它异于科学上的发明与发现,突出强调新技术的首次商业性应用。在国外,几乎所有的名牌企业都十分重视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它们认为只有抢占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制高点,才能取得竞争优势。实际上,企业要想赢得市场份额,其根本途径在于技术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更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包括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及合作创新。模仿创新战略是对率先进入市场的产品进行再创新,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在他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与完善,并在工艺设计、质量控制、大批量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创新链的中后期阶段投入主要力量生产出在性能、质量方面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与率先创新的企业竞争的行为。从国际上看,美国企业大多实行的是自主创新战略,而二战后的日本企业实行的则是模仿创新,它们大量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将主要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到工艺改进、产品性能完善、大批量生产、质量控制、市场营销等环节中,逐步建立了自身竞争优势,收到了丰厚的收益。现在看来,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既要吸取美日两国企业的经验教训,又要从国情出发,因为自主创新具有高投资、高风险性,加之我国创新资源的有限性,这就决定了我国企业不可能普遍实行自主创新战略。而应采用自主创新为主,模仿创新为辅的技术创新战略。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状况的因素日趋复杂,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竞争中的作用大大下降,而与人相关的文化、教育、科技中的研究与开发,以及人力资本、管理等因素日趋重要,某一时期企业要同时获得所有这些因素的优势是困难的。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大型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从以往注重依靠自身力量独立进行转变为日益注重与其它企业开展合作,走共同创新之路,这便是在技术上进行战略联盟。技术联盟是指两个以上企业为实现某一技术创新目标而建立的一种合作伙伴关系,是在技术协作、技术联合活动基础上的最高层次的一种技术合作活动。技术联盟模式的特点是:它主要是以大型企业为活动主体的组织间的合作行为;它是一种大规模的常常要涉及技术创新全过程的综合型合作行为;它是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而进行的相互依存的战略合作行为。技术联盟表明企业在技术创新的激烈竞争中,如果不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进行协同创新将很容易失去竞争优势。这些以创新为目的的联盟形式多种多样,有合资设立新的企业,如美国花旗银行与科龙集团共同组建了广东科龙空调机器有限公司,实现两企业的联合。企业双方相互交换持股,如美、日、欧的一些大汽车公司通过这种方式稳定协作关系。

三.总结:

遥望世界发展的漫漫长河,没有哪个国家民族是在缺少创新和学习精神的情况下却依然生存下来的。只有外修先进技术,内修文化思想,才有可能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一寸立足点。企业如此,人亦如此。

参考文献

[1]曹旸.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7(29):183~184.

[2]张宁.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思考[J].现代营销,2017(09):36~37.

[3]程瑞.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思考[J].经贸实践,2017(24):185.

作者简介:郭小康(1982.03-),男,2004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江苏省如皋市人,现居苏州,在职研究生专业是企业管理(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