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社区预防与控制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慢性病社区预防与控制对策

卢军

(荔浦县大塘镇卫生院广西荔浦546604)

【摘要】目的:探析慢性疾病的社区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抽取我社区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98例慢性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均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对策,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生活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及生活满意度。结果:干预后,每日吸烟5根以上、每周饮酒1次以上的患者例数显著少于干预前,每日锻炼半小时、按时就餐及心态良好的患者例数显著多于干预前,比较差异P<0.05;干预后,患者对生活的满意率为91.84%显著高于干预前71.43%,比较差异P<0.05;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51.8±6.3)显著高于干预前(32.1±3.2)分,比较差异(t=10.683.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是防治社区慢性病的关键,同时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幸福感,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病;社区预防;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4-0353-0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家庭及社会的负担[1]。慢性病是指无传染性,由于长期积累为导致的疾病,临床上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社区预防主要是以社区作为单位,其目标是减少慢性病的发生率,并且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患者展开健康服务,是医改重要举措之一[2]。为探析慢性疾病患者的社区预防与控制措施,本文将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98例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社区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98例慢性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均符合慢性病的诊断标准,男性48例,女性50例,年龄60~89岁,平均(72.5±4.8)岁,病程1~30年,平均(15.3±5.8)年,高血压30例,心脑血管疾病30例,糖尿病20例,其他18例。

1.2方法

根据98例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具体如下。(1)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制定相关计划。首先仔细询问患者的家族史、疾病史、生活情况等,并为每个患者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评估相关疾病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2)健康教育。邀请慢性病专家定期为患者举办相关疾病的知识讲座,其内容主要是关于慢性病的概念、发生因素、相关症状、饮食和用药方法等。对于患者的不解与疑问应耐心的解答,也可通过提问的方法理解患者慢性病知识掌握情况。(3)家访,可定期进行也可不定期进行,主要是观察患者的依从性,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改善情况等。(4)心理辅导。社区人员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性的给予疏导,消除其负面情绪。(5)自我管理与康复指导。社区人员可根据患者的慢性病病情、生活情况、危险因素等指导患者自我控制方法,并电话回访控制情况,嘱患者定期到社区进行复查。

1.3评价指标

生活满意率:应用自制问卷的形式调查,总分100,80分以上为基本满意;总分80~60分为一般满意;60分以下者为不满意。生活质量:以QOL(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生病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1.0软件分析,(均数±标准差)为计量资料,t检验,(n,%)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本组干预前后生活情况比较

干预后,每日吸烟>5根、每周饮酒>1次的患者例数显著少于干预前,每日锻炼半小时、按时就餐及心态良好的患者例数显著多于干预前,比较差异P<0.05;见表1。

2.2本组干预前、后生活满意度比较

干预后,患者对生活的满意率为91.84%显著高于干预前71.43%,比较差异P<0.05;见表2。

2.3本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51.8±6.3)显著高于干预前(32.1±3.2)分,比较差异(t=10.683.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目前,经济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水准也不断的提高,加之,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饮食习惯等发生很多改变,慢性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的病程比较长,病因比较复杂,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也时增加居民经济负担的因素之一。相关的流行病学指出[3],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慢性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其中脑卒中导致的病死率位居世界第二,而食管癌、胃癌及肝癌等导致的病死率均位于世界前列。此外,在相关研究中表明[4],目前我国前十名死因中,除了位居第五名的中毒和损伤因素外,其余9类均为慢性病,其病死率占全部死因的86%。

相比较传统的疾病,该疾病的患病周期长,反复发作,且难以根治,而其患病的主要诱因与饮食习惯、生活习惯、长期劳累紧张、生活环境污染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针对慢性病的预防,以社区为单位,为患者建立档案、进行健康宣教,改善不良生活行为习惯等为主要措施,尽可能的将患者各个生理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意义重大[5]。本研究中,干预后,每日吸烟5根以上、每周饮酒1次以上的患者例数显著少于干预前,每日锻炼半小时、按时就餐及心态良好的患者例数显著多于干预前,此结果说明,干预后,患者生活习惯得到了很大改善,在丁景莉的研究中也证实了此观点[6]。干预后,患者对生活的满意率为91.84%显著高于干预前71.43%,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51.8±6.3)显著高于干预前(32.1±3.2)分,此结果说明,干预后,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患者对生活的满意率,这对慢性病的预防意义重大,这与张跃进的研究结果一致[7]。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是防治社区慢性病的关键,同时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幸福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司向,尹香君.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23(6):477-479.

[2]于萍萍.社区老年人慢性病预防宣教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3):177-177,180.

[3]李园,张娟,王静雷等.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在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4,62(8):741-743.

[4]何祖国.社区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5,(6):25-26.

[5]代冠男.分析社区慢性病的预防控制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4,(25):8-9.

[6]丁景莉.社区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对策探讨[J].医学信息,2015,28(51):389-390.

[7]张跃进.国家慢性病预防控制示范社区创建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J].上海医药,2014,35(18):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