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尊重与爱心感化问题学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1

应用尊重与爱心感化问题学生

范文斌

重庆市渝北实验中学40112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期的初中学生,由于表现欲与情绪控制力的水平发展不平衡,往往会出现迷惘、困惑、冲动……这些青少年更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情感上的帮助,尤其是当我们面对学习差、好调皮的问题学生时,更应用尊重、理解、赏识来感化教育他们。教师只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心理,赏识学生的能力,就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当教师向学生敞开心扉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得到了尊重,找到了自我,产生了自信,从而建立起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有了沟通,学生就会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朋友,也就乐意把自己心里话告诉教师,从而为教师开展教育转化工作打开了一扇通向成功的大门。因此,对待问题学生,关键要看是采取什么方法、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转化工作。

还是初一第一学期时,我班有一个典型的后进生张杰,纪律观念比较淡薄,上学经常迟到,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时常分心走神,上课睡觉,不做笔记,课后不交作业,教师催急了就抄作业,而且喜欢和别人讲话,影响别的同学听课。长此以往,成绩极差,考试几乎是零分,违反纪律不服班干部管理,甚至顶撞老师,在同学、老师的心目中就是一匹害群之马。为了达到教育挽救他的目的,我多次找他谈心,不起作用;我又采取批评、写检查、作保证甚至请家长等教育方法,但无济于事,非但没有起到教育转化的目的,反而使他产生了排斥、逆反心理。对此,我开始反思自己对他的教育行为,是否“严”字有余而“爱”字不足呢?看来,我还没有触动他心灵里最敏感的那根弦。那么,我怎样才能走进他的内心呢?站在他的立场上,他的心情又如何呢?

一、挖掘学生经常犯错误的原因

1.家庭原因。

因为父母离异,缺乏完整的父爱和母爱,他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抹不掉的被抛弃的自卑感和孤独感;又因缺少管教,使其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形成了放任自流的习惯。

2.学校原因。

上私立小学时老师没及时纠正其日常行为的不良习惯,同时可能学校对他缺乏爱心和信心,教育方法不当,使其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3.个人原因。

(1)该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又缺乏外在的正确的指导,学习效果不好,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2)意志品质差,经不起挫折和诱惑,经常控制不住自己。

(3)对未来前景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危机感,从而导致这个学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二、采取教育方案

1.动之以情。

情感是导向师生间心灵和谐境界的桥梁。在了解了他的具体情况后,我采取了与他交朋友的办法,和他多接触,一起参加他喜欢的活动,如下象棋、打乒乓球等,使他从不愿意接近我逐渐变为愿意接近我。再找其心平气和地聊天,并且尊重其意愿,通过师生间平等的交流,用真情去感染他叛逆的心,慢慢去感化其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真实与脆弱,然后引导其将内心深处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激活,从而使他重新点燃渴求知识的火花,也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2.约之以规。

人的思想行为必须以一定的规则来规范和约束,才能逐步培养并形成自控能力。所以,在其有所醒悟的时候要及时用一定的规则来约束其行为。不过,规则的制订一定是师生双方意愿的体现,且要结合他的实际情况,尊重他的想法,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规则制订好后,他主动要求老师和其他同学监督他遵守规则来规范其日常行为,老师也不定时对其进行日常规范检查,及时耐心地用心纠正其未能做到的行为,进一步帮助其提升自控力,引导其自强,同时帮助他在学习上形成一套学习方法并制定补习计划措施。

3.持之以恒。

虽然张杰在学习上、纪律上、思想上较之以往已有一定的起色,但绝不能有侥幸心理,更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将思想转化工作常抓不懈,坚持不断找其开诚布公地聊心里话,将思想工作慢慢渗入其心坎。对于其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表扬、鼓励,同时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对其的批评,态度要和蔼,语气轻缓地“迂回”批评。这就像培育一棵小树一样需要精心护理,需要注意观察,及时添加“营养”,促其“伤口”愈合,全身心地关注,持续不断地指导、鼓励,并适时地根据其细微变化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以便使其一步步迈上新台阶。

一段时间后,他开始可以主动地和老师进行交谈了,上课开始不睡觉了,能在上课做笔记了,也能慢慢静下心来看书学习了。而且能主动要求坐到班上第一排座位上来,以此来督促自己的转变。但其有时在课堂上仍有开小差行为,对自己的要求也有所放松。对此,我及时提出善意的批评,或用眼神示意的方式促其矫正。这样进行一个月后,他在第二学月考试中进步很大,从几分考到了七十分。

总之,尊重和爱心,是感化、转化问题学生行之有效的措施。许多教师认为,对学生的尊重和爱应该表现在行为中,无须说出来,总有一天学生会理解的。其实不然,哪位教师不想自己的学生健康成长?可孩子真正理解教师用心的有几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爱,然而只有当他们真正感受到了,他们才乐意听从教师的教诲,从而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如果做老师的都能理解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唤醒学生的自信心,那么教育的目的不就容易实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