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学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1

浅析中小学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苏学俊

苏学俊甘肃省民乐县第四中学734500

摘要:现行教育实践中表现出许多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对抗性,如离家出走、沉默、习惯性走神等。教育者在应对这些现象或行为时,如果处理不到位、程式化,会致使学生采取极端方式,酿成不良后果。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一点对学生正确的指导,将学生引向正确合理的方向,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之外指导其成为我们提倡“全人培养”的开拓和有益补充。

关键词:指导对抗性教学目标

一、“指导”的含义界定

指导(guidance)是日常教学语言体系中补充性的工作,为我们的教学工作目标提供支持,且依存于教学工作之下,主要是课余帮助学生解决实际之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方向,为发挥其自身潜力提供帮助和引导,让其以合理的方式处理和化解问题,促进学生个人的整体发展。这样能为我们的教学目标实现最大化提供有力支持,日常教学工作又能为指导提供向前的动力,两者相辅相成。

二、指导在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表现的特点

1.课余指导的个别性。

由于指导的对象是学生个体,而非群体性,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的差异化发展,让其在自己的特长中发挥潜力,展示个人魅力,增加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个别化方案”的指导,专注学生自身发展,让学生有自主空间,及时调整方向,让奋斗更有吸引力。课余指导要及时引导,使学生的专长有良好的发展。

2.课余指导的环境性。

指导有别于“辅导”,主要表现在指导环境的特殊性,往往是单独交流,直接围绕学生个人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合理的指导。特定的环境也有利于学生隐私的保护,学生则会深入解析问题中的细节,我们能全面把握问题的实质,为指导的正确度提供保障。情境不同,学生接受方式也会自然,化解一些较极端的处理方式的发生。这样也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学习氛围,为构建和谐校园添一份力量。

3.课余指导是平等交流,为学生提供建议,而非强制性的。

指导的前提是在与学生有良好的沟通下,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不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强制性方式。这样学生能轻松吸取教师的指导意见,并采纳和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愉快地矫正自己,并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自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他们步入社会时,遇到不同的问题有解决的摸板。

三、指导过程中方式的合理应用

课余指导是对学生个体提供帮助,不是单一的管理,也不是单纯的控制。指导在我们日常工作中表现的形式有表扬、鼓励、聆听、暗示等。教师在课余指导过程中应区分对象,差异化,对学生个人有一个较准确的了解,采取合理方式进行有效的指导,提升学生的信心,以及应对事件处理的能力培养,为我们的素质教育贡献力量。

课余指导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为学生提供一种单纯学习之外的自主能力,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提供相关能力和智力支持,并与纯知识性教学工作相补充。同时,我们的指导为学生建立完整的体系提供支持,让学生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好,也是我们的教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参考文献

1.齐学红新编班主任工作能力训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扬光富国外中学生指导的实践与特色.全球教育展望,2011(2)。

3.张萌学生指导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