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人生催人上进促人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3

启迪人生催人上进促人成长

江锡琴

——细数“国培”生活的点点滴滴

江锡琴(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辽宁丹东118000)

2010年11月22日,带着一份激动,带着一份期待,带着一份新奇,我走进了南京师范大学,有幸成了国培计划小学品德培训班的一名学员,两个星期,一路走来,细数研修生活的点点滴滴,我收获了成长,收获了友谊,也收获了快乐。

近些年,本人始终在工作之余参加不少学习班,专家学者的报告也听了不少,但是能参加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的这么高水平的系统培训为数很少。

已经四十多岁的我,也非常爱好旅游,本想借学习之余,到南京周边的几个美丽的城市转转,满足一下多年的夙愿。可一场场启迪人生,催人上进,促人成长,扣人心弦的精彩报告,与专家的近距离交流,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越听越入迷,以至于完全不想离开课堂了,这些培训内容真实的道出了全体学员的心声。

本次培训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本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专家报告,实地考察,走进校园参与听课与评课,完成分配的必修和选修作业,专题研讨与交流,与专家近距离互动答疑等。培训过程中非常重视学员的参与和体验,无论是学员与专家之间的互动交流、学员与学员之间的思想碰撞,还是学员对课堂教学实录的观摩与评析,都极大地调动了学员主动参与到培训中的积极性,让我们在亲身体验、深入思考中得到提升。培训过程中,我们聆听了多位教育专家生动、形象而又精彩的讲座,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素养。同时也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于是我决定细品所学,总结所得,把此次培训的收获用于平常的工作之中。

2.文化“盛宴“,内涵深刻

多位教育名家的讲座为我们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们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盛宴”。

开学典礼上,南京师大的道德教育研究所的班华教授为我们送上了第一顿大餐“以生命为本”的教育诗篇。解读了锦西外国语实验小学生命教育的历程,发人深省。他说:“假如我还年轻,我愿到成都锦西外国语实验小学当老师,因为在锦西实小的每一个人都是幸福的!锦西实小“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故事吸引着我,孩子们童稚的爱心感染着我,我分享了孩子们美好学习生活的快乐”。他从“以儿童最初的原始的关爱生命的情感为起点,开始生命教育”“感谢孩子,救救孩子,把童年还给孩子”“以生命为本,首先要心中有人”“关怀完整生命以精神关怀为核心,发挥生命潜能实现美丽人生”等四个方面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才是“本真教育”。

南师大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专家傅宏教授的“儿童青少年发展与心理教育:问题与对策”的报告,为我们提供一个成长中的学生“生物—心理—社会”的心理健康模型,指出心态受社会环境制约同时影响着人的生理健康;其次,傅教授论及青少年健康发展问题与关联因素。最后,针对教育中常见的问题,傅教授提供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维护的方法以及他的几点思考:在与年轻人谈心中,他认为要注意倾听孩子;行为管理上,他认为仅能奖惩行为而不能奖惩人。三个小时的讲座中,使我这个已经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人,收获颇多。

南师大潘慧芳教授的“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实践研究”报告使我对“回归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从“源于生活就是要以生活为本源”“为了生活就是以生活为归宿”“通过生活就是以生活为过程和手段”等几个方面为我们诠释了回归生活的真谛。因此,要想在品德课程教学中做到“回归生活“,必须要实现如下几个观念:

其一,全新的“回归生活”的教育目的观。其二,全新的当代生活道德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要做到关爱、公正、平等、诚实守信等;生态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要做到合作、责任等;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对话观:商谈、理解、沟通、认同等;分享观:共同分享,助人为乐等;多元观:在基本是非标准基础上,允许有不同的选择。其三,全新的“回归生活”的教材功能观。其四,全新的“回归生活”的教学观。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其五,全新“回归生活”的备课观。教师与教材之间要努力形成同构与异构的关系。其六,全新的德育实效观。

南师大的刘晓东教授关于“儿童观、教育观与德育观的变革“的报告,让我耳目一新。其一,被刘教授的执着的研究精神所感动。从他的讲座中不难看出,刘教授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并拥有自己的观点及研究领域。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他发表了多本自己的专著,为中国的儿童的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二,刘教授对儿童观、教育观及德育观有他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儿童是“艺术家”、“梦想家”和游戏者;儿童是自然之子;儿童是历史之子;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成人之师;儿童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儿童是破坏者,更是建设者。其三,他呼唤儿童本位的道德教育。中国的儿童教育需要儿童本位,中国的文化也需要儿童本位。他的这些观点,给予从事儿童教育的工作者很大的启示,让我真正反思了自己的儿童观,教育观。所以决定拜读刘教授的个人专著,认真领会刘教授的教育思想,以此完善自己的儿童观、教育观及德育观。

如此“文化盛宴”天天都有,如高德胜教授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汪凤炎教授的“德育课程与道德智慧”;颜莹老师的“品德课程教学策略与创意”;江苏省宿迁市宿迁城区教育局教研室王朝阳老师的“农村小学品德课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及对策研究”;刘晶波教授的“游戏、角色扮演在儿童品德养成中的作用”;谭顶良教授的“00后学生心理特征与教育对策”;侯晶晶教授的“关怀伦理对小学德育的启示”;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唐隽芬校长的“游走在厚薄之间”;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的“道德教育的智慧”;齐学红教授的“走向日常生活的小学德育教科研”;武立华老师的“资源开发与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特级教师陈萍教师的“小学品德课的课程资源开发”;金生鋐教授的“道德教师与道德学校”;无锡市教育局的张爱勤老师的“如何开展小学品德课程的校本教研与课程研究”;郭本禹教授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与小学品德课上的应用”;吕丽艳教授的“美国品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美国学者Mrs.EstherPowell的“整体教育与品格发展:整体课程,整全教师与学生”等等,

场场讲座,与众不同,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熟悉的、陌生的,齐聚一堂,纷纷映入我们的眼帘,为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拨开云雾见彩虹。特别是对我这个“年轻”的教研人员来说,可算是幸运之极,虽短短十几天,可是学到的知识确实十年也得不到的,为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使自己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实地。”成为我工作的座右铭。

3.互动交流,启迪思维

每位教授讲座后,南师大的领导及老师都为我们安排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时间,为学员答疑解难。在每一次的交流研讨中,在每一次精彩的专家答疑中,我们都收获着喜悦,随着一个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我们的思维得到了启迪,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方法。课余时间,我们经常小聚一起,结合自己的工作及生活实际交流体会,每一个话题都会引发学员之间的热议和思想的碰撞,在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我们增进了友情,开阔了视野,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不同地区的教育经验和先进的教育思想。这样的互动交流天天都有,我们每天都沐浴在愉快的交流之中,充实着,进步着,快乐着……

4.走进校园,体验收获

在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师大领导和教师还为我们安排了两天参与基层学校听课、评课及交流互动的机会,我们分别走进了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和江宁区上元小学。

在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我们参加了南京市鼓楼、玄武、下关、栖霞四城区(小学品德与生活)联片教研活动。听了下关区二桥小学黄荣老师的《走进聪明屋》、鼓楼区拉萨路小学徐凌老师的《我的好习惯》及玄武区中央路小学吴倍和栖霞区实验小学陈敏敏老师分别上的《我来试试看》四节精彩的课例;然后聆听了南京市品德教研员罗嫣才做的专家式的点评;尤其是我们的班主任余博士的精彩点评,他从两个方面对四节课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可供借鉴的建议:

第一,不要过于重视课前上课环节的预设和完整性,要注意处理课堂生成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促教,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望;

第二,要以儿童的生活为起点,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充分利用好孩子身边的资源,避免引用一些离孩子很远的事情开展教学。

最后,栖霞区实验小学的副校长做了总结性发言。

在江宁区上元小学我们除了听课外,还参与了评课互动,倾听了学校的经验介绍,被学校长期坚守的课改实验探索所感动。

走进学校,让我感动着、收获着……

5.文化考察,震撼心灵

培训期间,南师大的老师们为我们安排了一天的文化考察活动,我们参观了南京中山陵、南京博物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雨花台、夫子庙等景区。每到一处都受到很大的心灵震撼!

中山陵始建于一九二三年,当我们沿着一条古树参天的林荫大道来到广场时,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三门石牌坊,上面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两字,这两个字点出了孙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

站在陵前高台上,就能看出整座中山陵在青山绿树的环抱之中。居高临下,把整个南京城尽收眼底,有这么开阔的视野,让人的心胸也宽阔了许多。我想,孙中山先生生前所创下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所以后人才会建造规模如此宏大的陵墓来纪念他。不由想起刚才在陵门处看到的无字碑,那是孙中山先生不想把自己的伟绩刻在石碑上,后人自由评说。就更加深了对先生的敬佩。心中翻涌着中国近代史上那段风云变换的岁月,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走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让我很震撼,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忘记历史,不是忘记那些为我们美好生活而牺牲的人们,不能忘记日本畜生当年对中国老百姓所做的一切……愤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到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虽已近黄昏,也感到十分的疲惫,但参观的学员都意犹未尽。

走进进陵园南门,映入眼帘的就是印有“雨花台”三个大字的石牌,横立在门前,为陵园增添了几分的庄严。

公元1949年前,近10万革命先烈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血洒雨花台。这是我们不能忘却的记忆。看着烈士的纪念碑和纪念馆,一股悲壮之情从心底升起。纪念馆外,是优雅的烈士陵园风景区。也许风景秀丽,也许气候宜人,但在这块埋葬着无数先烈的土地上,我们始终步履蹒跚,心灵又一次得到洗礼。

也非常感谢师大余老师及几位研究生的学生为我们提供了温馨的服务。让我们度过了难忘的一天。

总之,半个月的学习虽然辛苦劳累,但快乐与收获使我们不愿离开。我们感悟到了只有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大家都知道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有一桶水,现在的一桶水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我们要给孩子们注入源头活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及时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在整理中思考,在行动中研究,这将是我今后所追求的目标。

走进国培,聆听专家的讲座,汲取名师的精华,这样的培训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我觉得培训只是一个手段,一个开端。而培训给我的清泉,将在我心里细水长流。“国培”给我补了元气、添了灵气、去了骄气,焕发出无限生机。学习、思考背后,我感到更多的是责任,是压力,真正感到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深刻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回到工作岗位虽已有数月,但“国培”给我的影响深远,工作中我始终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的热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在不断地运用和总结中转变教育观念,引领教师提升教学质量。为丹东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