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浅析

夷晓玲

荆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荆州434000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分析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运动缺失、饮食结构不合理、吸烟饮酒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结论心血管疾病致病因素多,应及早采取预防措施,降低病发率。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预防措施;老年群体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与此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的竞争压力等都在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造成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并且患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1]。但是目前临床中缺少能完全治愈此类疾病的方法,并且单纯依靠被动的治疗不仅会对患者身体、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等造成影响,还会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本文研究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方案,未雨绸缪,做到积极预防,目的是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现将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1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

1.1年龄心血管疾病是老年群体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报告显示,我国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患者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到了93%,由此可见,年龄是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老年人因年龄增大的缘故,免疫力、脏器功能都严重下降,如果生活中再不注意保养,极容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糖代谢异常:糖耐量异常患者、糖尿病患者普遍伴随有血脂异常、肥胖、高血压等疾病,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概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到4倍,因此糖代谢异常属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2)血脂异常:老年患者血清中的胆固醇浓度如果超标,非常容易导致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血脂异常同样也是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病情可以根据血清中的胆固醇浓度来衡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排列紧密,虽粒径小,但很容易被氧化,氧化后的产物会成为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病的诱因。(3)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形成的过程漫长且复杂,高血压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如果不加以控制,最终会导致心、脑、肾及周围血管的病变,造成冠心病、左心室肥大、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慢性肾衰等严重疾病。临床研究表明,降低高血压可有效降低心脏、脑、肾脏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病率[2]。

1.2饮食结构的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开始过多注重食物的口感,不注重营养均衡。过多的摄入肉类、盐、饱和脂肪酸等,但水果、蔬菜的摄入量比例降低,导致我国肥胖人口的比例增加,肥胖患者患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机率较正常人高许多。

1.3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有害身体健康,很多种疾病的发生都与吸烟有关。烟中含有的主要有害物质尼古丁与一氧化碳会对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率,直接影响血小板和内皮细胞,长期吸烟会增加心律使血压升高,并降低食欲。吸烟会损害老年人的呼吸道,诱发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严重者会导致肺癌。少量饮酒对动脉粥样硬化有抑制作用,但是如果过量饮酒甚至酗酒,则会引起慢性酒精中毒,比如,使心肌变性,增加心脏负担,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破坏肝细胞的正常结构,导致多发性神经炎、胃溃疡、胃炎、食道炎、肝硬化及呼吸中枢麻痹等疾患。运动量的不足,老年人喜静不喜动,运动量往往非常少。运动量少会导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大大增加老年群体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当今社会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不少,但是人们也面临各方面的压力,特别是中年人,要面对子女教育、老人赡养、自身工作等各方压力,长期的负面情绪会造成内分泌功能失调,诱发高血压、心律失常、血小板反应性增强、冠状动脉收缩、粥样斑块破裂、引起心血管急性事件。

2心血管疾病预防措施

心血管疾病受多种因素影响,除年龄是一个不可抗拒因素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积极预防与控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3]。

2.1健康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高血压的健康生活方式就是合理膳食,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遵循低盐原则。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类食物的食用量,避免食用动物内脏,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每天喝一杯牛奶,主食以杂粮粗粮为主,避免油腻油炸食品,严格控制热量的摄入量。平时注意适当运动,保持合理体重,控制肥胖的产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年人可以开展适当的有氧运动,以提高免疫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适当的体育锻炼还可以改善患者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动力,降低血管痉挛的发病率,对控制血压、血脂、体重都有益处。吸烟与饮酒会对血管产生较大刺激,导致血管收缩与硬化,降低血管的韧性,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因此,应尽可能戒烟戒酒,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病发率。

2.2心理指导能够引起血压波动的因素中,最常见的就是心理因素。不良的情绪,如焦虑、绝望、烦躁、恐惧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病情加重。因此,人们平时应保持健康心态,不骄不躁,用平常心去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沟通和心理疏导,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变化情况,讲解健康保健知识,使患者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2.3用药指导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多伴随有糖尿病症状,因此需要长期用药物进行治疗。考虑到患者家庭收入情况,应尽量减少贵重药物的用量,选取经济实惠的药物,达到可以长期用药,有效控制病情,并且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的目的。

3总结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多种,除年龄因素无法控制以为,可在其它因素上进行预防控制。因此,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以清淡为主,可以有效预防与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聪.女性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J].大家健康,2015,9(24):107.

[2]陈洋,赵璇,尤丽吐孜.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预防[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202-205.

[3]任江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8):395-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