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抑郁症的临床护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2

老年抑郁症的临床护理分析

蒋冬梅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南山医院157014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病因及临床护理方法。方法: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58例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8例患者中基本痊愈18例、显效30例、好转8例、2例无效,总有效率96.6%。结论: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实施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使病情明显好转,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抑郁症;病因;护理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精神疾患,其发病原因不仅与生物因素有关,同时也与患者自身的心理、社会因素等密切相关[1-2]。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明显加快,老年抑郁症患者也随之上升,国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发病率为1.57%[3]。抑郁症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兴趣消失等,严重者可有轻生、自杀的念头和行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压力[4-5]。临床常采用药物治疗来改善患者的症状,虽然效果显著,但病情易反复[6],大多主张采取有效的整体护理干预措施[7]。本文研究在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老年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8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其中,男23例,女35例;年龄60-80岁,平均(66.5±5.4)岁;病程1-8年,平均(4.3±3.6)年;临床表现:患者情绪低落和失去兴趣,食欲减退或增加,失眠或嗜睡,常产生无用感或负疚感,思维和注意力下降以及反复出现的自杀念头等症状;所有患者符合CCMD-3(中国精神疾病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抑郁症的相关诊断标准。

1.2疗效

治疗前后6周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Zung量表评分,按治疗先后Zung评分改变率作为评价指标,分为基本痊愈(>75%)、显效(51%~75%)、好转(25%~50%)、无效(<25%)4个级别。基本痊愈、显效、好转合称为有效。

2护理

2.1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人的症状特点,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抑郁症患者多缺乏主动性,因此护士应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接触,帮助患者缓解陌生感和恐惧感,多使用语言和非语言技巧,鼓励、安慰患者,诱导患者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认真倾听其内心的诉求,老人最大限度倾诉内心的痛苦,起到情感宣泄的作用,并表达充分的理解和同情,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并尊重其人格。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可采用交谈式与书面式相结合的形式告知患者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用药方案、注意事项等。教会患者自我调节情绪的技巧和方法,加强其对应激的处理能力,鼓励患者对生活抱有适当的期望值,为患者提供坚实的心理支持。

2.2生活护理

病房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应做到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给老人创造安静、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劝导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起居定时的习惯,且不可嗜烟酒,下午和晚上不喝浓茶或咖啡,保证充足的睡眠。,

2.3安全护理

老年抑郁症患者多有自杀的念头或行为,在患者情绪恢复以前,家属必须24h陪护在患者身边。如患者有企图自杀的历史、情绪低落、表现为紧张、无助、无望、经常哭泣、失眠、体质量减轻以及害怕夜晚的来临、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对现实中的或想象中的事物有负罪感、觉得自己不配生活在世界上。在抑郁了较长一段时间后,突然显得很开心,无任何理由问一些可疑的问题,议论死亡与自杀,表示想死的意念,常常发呆,对将自己的事情处理得有条不紊表现出异常的兴趣,收集和储藏绳子、玻璃片、刀具或其他可用来自杀的物品时,护士不要让患者独自活动,不能有丝毫懈怠,甚至患者上厕所时间长了都要进厕所看看。不要将水果刀等危险品放在患者身边,以防发生不测。凡能成为自杀、自伤的工具、药品都妥善保管,不可大意。发现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2.4心理、认知疗法

通过自我监察、自我说理和自我强化,建立正确的认识方式,丢掉思想的谬误,纠正其偏激和自怨自艾的想法,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人生和世界,让患者学习以理性思考代替错误信念,以新的人生观去面对生活,从而改善心态。主要是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其发病的原因,不要老是计较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同时正确认识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与精神病是两回事,不要混为一谈,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社交程序法:针对患者人际交往功能的缺陷及应对功能的不足,制定有关对策,通过模拟训练,以增强信心,接受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运动疗法:鼓励患者投身到群体活动中,与他人互勉、互助、重获信心。多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可使体内“内啡肽”释放增加而产生欣快与轻松感。

2.5用药护理

老年抑郁症患者服用药物时,要倍加注意,精神药品由家属保存,以确保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按时定量服药,避免患者一次吞服。同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这类患者反应欠敏感,年龄较大,主动性较差,又不能用强制手段,所以对于他们应对护理人员强调更多的是耐心和献身精神[8]。抗抑郁剂常选用三环类或四环类抗炎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等药物,苯二氮蕈类药物常选用阿普唑仑、劳拉西泮、氯硝西泮等,可用来帮助患者入睡、改善焦虑情绪。所有抗忧郁剂量均在治疗剂量范围内,约为常用剂量的1/2~2/3。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有心率增快及轻度的胃肠道反应,护理方面应有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治疗和护理效果。不可随意增减药物,有情况可向医生反映,更不可因药物不良反应中途停药服以免造成治疗的前功尽弃。

2.6加强饮食护理

抑郁症患者常出现食欲不振或拒食,此时医护人员应详细观察患者的进食情况,督促患者进食。适当加强营养,因老年患者消化能力相对较弱,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食脂肪和糖类。可少食多餐,让家属带一些患者喜欢吃的东西,以增进患者食欲。多食快乐食物对抗抑郁,有些食物可使人变得心情开朗,因为它们所含的物质都有抗抑郁功效。如香蕉含有一种生物碱,可以振奋精神和提高信心。香蕉还是色胺酸和维生素B6的超级来源,能帮助大脑制造血清素,减少忧郁情绪。若患者拒绝进食或体重持续减轻,应给予鼻饲或静脉输液,以保证水份及营养的摄入。

3讨论

老年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的精神疾病,其发病原因错综复杂,其中75%的病例都是由生理、社会与心理因素引起的。老年人的各种身体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及癌症等,都可能继发抑郁症。老年人退休后对于角色转变在心理上常常出现不适应,如职业生涯的结束、生活节奏放慢、经济收入减少等,巨大的落差会产生失落感,导致情绪低落。另外,交往圈子变窄、人际互动减少、缺乏情感支持,也是导致老年抑郁的常见病因。亲友的离世,特别是配偶的去世往往对老年人形成较大的精神创伤,容易诱发抑郁症。老年抑郁症的发生与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性格比较开朗、直爽、热情的人,患病率较低,而性格过于内向或平时过于好强的人易患抑郁症。这些老年人在身体出现不适或慢性病久治不愈时会变得心情沉闷,或恐惧死亡,或担心成为家人累赘,而形成一种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压力引起抑郁。通过本组临床观察得出,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充分考虑患者心理状况,能提高老年人心理功能水平,增强老年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促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有效生命周期[9]。

参考文献:

[1]宋乃云,孙玉梅,王彦芳,等.共情护理对抑郁症病人抑郁情绪及生活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6,30(22):2771-2772.

[2]麻丽萍.抑郁症病人的个体化心理护理[J].护理研究,2012,26(27):2574.

[3]王丽波.对50例抑郁症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5):165-166.

[4]齐宜娟.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系统医学,2016,1(10):118-120.

[5]白秀芳.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1):139-140.

[6]王峥嵘.团体心理治疗对老年抑郁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1,5(4):243-245.

[7]邵锦玲,唐玉琴,韩英玉.老年抑郁症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5):229.

[8]黄垦,周爱花.运用护理程序对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J].现代护理,2004,10(4):347.

[9]廖虎平,徐启明.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临床干预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22):847-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