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聋童美术手工课教学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浅淡聋童美术手工课教学模式

刘品伶

刘品伶(广西梧州岑溪市马路镇中心小学广西梧州543200)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04-0122-01

艺术课程的实施,对学校的“美育”注入了新的诠释。自从学校承担了艺术课程改革实验,在美术课中手工课的教学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改革传统手工课教学中都是教一步学生学一步的单调的教学模式,笔者对“拆-做-玩-赏”的手工课教学模式进行了尝试。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培养聋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聋童的思维。同时能引导学生团结互助,共同进步,营造了宽松、愉悦的氛围,并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拆中找“法”

以前上课时,常常是以“我”为中心,按照常规的教学模式一步一步地教给聋童。并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目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故宜随时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聋童由于听力语言障碍,不仅具有较好的观察能力,而且有较好的动手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用“眼敏、心灵、手巧”六个字来概括聋童的实际状况,这六个字对手工课是有利的。如在教第四册《向日花》折纸一课时,在第一班讲课时,我让聋童一步步跟着我做,由于花折叠较为复杂,故而尽管我不停地示范、讲解、仍有半数聋童不会做。而在教第二班时,我改变方式,将折好的向日花若干,给每个聋童发一个要求他们自己拆,边拆边记,然后再按纸上的折痕自己动手叠成原样。反复几次,聋童不仅能折出向日花,竟能根据书中的其它动物示意图,叠出其它折的动物,到底是“实践出真知”,这样聋童既掌握了折纸的基本技能,同时又学会了一种寻求知识的方法。

二、“做”中增技

在学习中聋童寻找学习伙伴由为重要,特别在课堂上让聋童进行合“做”练习,即采用同桌合作,前后三人合作,以及男女合作的形式完成作业。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聋童想象力很丰富,但动手能力较差;有的聋童制作精细,但思维狭窄。如让这样的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则是最佳的组合了。即使两者水平相当,在合作中也能得到发展,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同时,有些制作过程繁琐复杂,一个人兼顾制作有困难,如第十册的《布老虎》制作,必须多人合作,有的先用黄色布料缝出造型,有的填棉花,有的用五颜六色的缝线绣出布老虎的花纹,然后反复交互制作。这样一来,作业的时间相对缩短,作业的质量也提高了,聋童的技能也增长了。何乐而不为呢?况且通过合作,还能促进聋童之间情感的交流。一起完成任务,可以让每个聋童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聋童团结互助的好品德。

三、“玩”中长知

玩是儿童的天性,若能在玩中长智,又使儿童快乐,确实是一件快惬的事。例如第四册《拼一拼动物》一课时,不同动态的动物形象看起来很难掌握。我就让聋童自主选择动物,先模仿书中的动物形象造型,然后让他们几个人合成一组进行拼摆动物游戏,反复几次,效果特别好。在玩的过程中,我无意中发现有的同学竟能拼成不同动态的动物,形象极为生动。遇到这种情况我及时表扬和鼓励聋童,增加他们的信心鼓励再接再厉,聋童也逐渐领会拼摆动物的奥秘:根据动物的动态特征,通过利用不同大小的几何图板折、拼、摆、剪、画等程序逐渐由易至难,由简至繁,过渡成千姿百态的动物造型,再上色绘制,最后就得到多种不同动态的动物,就能创造出满意的作品,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不仅对动物的特征有深刻理解,而且又学会了不同动物的制作方法,并且获得了绘画的知识。

四、“玩”中增趣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心中喜悦”的状态下才能不停地进取。孩子最“喜”的莫过于玩了,然而玩自己亲手做的东西就更起劲了。并且在做做玩玩中,能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从中得到了体验,取得了经验,获取知识。如教第六册《小工艺品》一课时,有不少聋童竟想不出来应用什么材料制作工艺品。于是我寻找有关资料照片,利用图片投影,电视录像等形式展示内容。孩子看了,有的欢呼,有的跳跃,这样开阔了聋童的视野,赞叹中让聋童获得了知识的信息。他们选择了多种材料:有的用挂历纸做,有的用不同布料做……。制出的作品种类繁多,样式又新颖,有的同学表现形式还很独特。孩子们在玩中认识到不同材料表现形体不同的特点,在玩中解决了问题,玩得开心愉悦,制作得独特新奇,如此一来怎么能不激起孩子们对制作的兴趣呢?

五、“赏”中求进

“赏”指欣赏、观摩。“赏”可以是组织聋童看展出,也可以是欣赏正常同学的优秀作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正常同学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古代罗马杰出的教育家昆体良认为:“对于那些年岁尚幼的小学生,模仿同学更容易于模仿教师。”这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更宜于模仿。只要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赏,让他们一起讨论、评价、取长补短,是能很好地促进聋童进步的。这种欣赏可以是课前的,也可以是课后的。而我更多的是在课堂中组织聋童观摩,因为这样孩子们可以学习到别人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技巧,利于聋童即时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这对拓宽思路,培养聋童创新精神是极有益的。同时,组织聋童看展出和有关的电影、录像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有利于聋童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艺术课程的实施是必须的,大量的教学资源来源于生活,它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驰骋天地,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利用新的教学模式。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聋童,我们教师更需不懈努力,培养发挥聋童的创造能力,我想每个聋童都可以成为一位身残志坚的巧手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