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低压电网线损的有效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降低低压电网线损的有效措施

马元起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太原供电公司马元起

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力体制在不断地发生改变,降损减耗的作用逐渐明朗。针对目前低压电网线损问题电力企业只有通过线损精细化管理以及降损技术措施进行破解,从而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低压电网线损;必要性;管理;措施线损或网损指的是以热能形式散发的能量损失,即为电阻、电导消耗的有功功率。线损管理不仅有管理业务方面的问题,还有技术运行方面的问题,线损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针对电力企业低压电网线损问题进行破解,从而提升自身经济效益。

一、低压线损管理的必要性1.1低压线损管理是电网企业生存的需要电网经营企业一个综合性的核心经济技术指标是低压线损率,低压线损率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因此,我们应该降低低压线损率,加强低压线损管理,同时这也是电网经营企业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

1.2低压线损管理是配电效率提升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与技术的不断发展,材料技术的革新,电气设备的升级换代,客观上要求降低原有的低压线损率。

在材料、技术提升的背景下,低压线损率居高不下的客观理由不再具有说服力,进行有效的低压线损管理是必然要求。

二、推动低压线损精益化管理2.1做好理论计算,召开线损分析会每月应采用电量法与电量的平均分配方法对所辖区域的全部综合台区开展一次理论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整合分析,获取合理的线损率,从而确保低压线损指标科学。同时,按月对各台区线损实际进行测算,准确掌握各台区在不同用电季节、各种用电负荷所产生线损变化的规律,及时发掘内在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降损之策,促使低压线损始终严控在合理范围内。另外,供电公司依据每月线损完成情况,着重对线损率波动较大的低压台区进行跟踪分析,对重点可疑客户予以不定期检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堵塞漏洞。

2.2加强专业化管理,落实线损管理责任供电公司要切实推进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将抄表、核算、收费等一系列工序进行责任分离。坚持严格抄表,合理计量,不得随意填写抄表日期,保证当月购售电信息的精准,防止因信息虚假而造成线损率的波动变化。专业化分工既可极大地提高用电计量的准确性,又有助于堵塞供电公司运营管理的漏洞。

而且,透过线损管理工作的量化分解,将低压线损指标分解到线,责任到人,细化到所有台区,使各项指标层层分解,形成分工清晰、权责明确的线损管理体系。对降损业绩突出者,及时给予奖励;对不能严格履行职责的,按规定予以相应处罚。

唯此,才能确保层层有压力、工作有动力、事事能落实,消除线损管理的薄弱环节,使低压线损耗的工作成为一个闭环管理。

三、合理改进降损技术措施3.1优化电网规划线路对于供电公司来说,有必要优化变压器布局,控制供电半径,确定台区负荷中心的最佳位置,减少超供电半径供电的现象。一般来说,400V线路供电半径控制在0.5km以内。同时,确定好适当的配变容量,既要防止配变容量过大,造成空载损耗的增加,又要防止配变容量过小,引起变压器过负荷烧毁。

改造“卡脖子”和迂回线路,有条件的尽量采用绝缘线,既安全又不易窃电。根据经济电流密度来确定好导线截面积,从整个线路首端到末端,从主干线到分支线的线径应由大到小,保证导线获得高效利用。对于负荷大线径小的接户线应及时更换,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耗、消除安全隐患。

3.2合理调配三相负荷据数据统计,低压线路三相负荷不平衡所产生的线损率为平衡时线损率的3.67至9倍。所以,配变出口电流不平衡度不超过10%,低压干线及主干支线始端的电流不平衡度不超过20%。这就要求供电公司按期进行三相负荷检测,一有发现不平衡便予以及时调整。在中性线的选择上,要按照匹配原则,挑选相同截面积的导线,降低中性线电流过大而引起的线损。

在低压网改造过程中,用相色线标明主干线和分支线,而后应用户电力负荷进行选择,不能由安装人员现场随意决定,保证各相线路首、末端负荷分布均匀,以有效解决因三相电流不平衡造成的电能损失。

3.3实行无功补偿供电公司要及时调整配电线路的功率因数,尽可能采用无功补偿的方式来杜绝“大马拉小车”现象。实际上,无功补偿,除了改善电压质量之外,还可以减少线路电能损耗,从而达到降低线损的目的。其原则就是“分级补偿,就地平衡”。对于大用户公用变的设备,可以按照配变容量30%装设电容器自动投切补偿装置,减少无功损耗。同时,无功补偿装置要选择好恰当的位置,经过实际测算和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对比分析,方可真正起到补偿效果。而在无功补偿装置配备上,首先考虑那些科技含量高、反应灵敏、自动投切及时的先进技术产品。

四、运用营配一体化系统提升线损管理工作4.1实现了配网生产与营销的整合建立“变电站—10kV线路—配电变压器—低压线路—客户”的全电压营配一体化电网模型,建立以电费核算单元为界所划分的分区、分线、分台区,同步GIS图形,自动更新维护,使得线损计算依据与配网运行状态一致,理论线损值还原于真实运行水平,而统计线损值更有效指导技术降损和管理降损工作的推进。在各级电网模型间建立同一规范的拓扑连接关系,对于每一级别的进行分析,并且按层次进行分析,为了更好的达到在电压稳定的情况下实现电网模型达到预期的标准,数据、显示等方方面面更好的实现统一,对于不同的部门之间的沟通起来更加的简单。我们可以通过数据的分析对于各个等级的电网用户,能够很好地对于整体数据进行分析跟踪,在系统中可以操作任何的部分,包括分线路,分等级等等。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系统的效能。不会因为海量的低压数据而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可以通过以台区位单位上传、卸载电网数据。如:区域统计、调整负荷、转代供电、整体规划等。

4.2航母式数据平台的接口集成营配一体化经过数据平台的建立,融合了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和营销服务支持系统、负荷控制系统、远程集抄系统以及配变监测系统等,各系统均共享数据总线的基础数据,做到一次维护多方共享,也保证了数据接口的准确对接。配网GIS将数据库中的数据与地理图上的线路相结合,当分段或联络开关状态量改变时,线路运行的数据模型随即改变。此时调整端的实时数据与线路的实际参数和运行方式完全一致,同时,图形结构下所拓扑的营销用户数据也随之发生变化,10kV配网的理论线损现实了用实时数据计算。

参考文献:[1]强钊.低压电网线损原因分析及降损的方式探讨[J].电子制作,2014,03:213.[2]倪绍禹.降低低压电网线损的途径[J].农村电气化,1998,06: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