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模式的探讨和展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1

无偿献血模式的探讨和展望

毕星秀李继玲

毕星秀李继玲(徐州市中心血站江苏徐州221002)

【关键词】无偿献血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5-0366-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1998年10月1日实施以来,各地的无偿献血事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不少城市更是取消了指令性献血计划,采取自愿无偿献血的方式满足血源供应。徐州市自98年元月1日起,就完全采取了街头自愿无偿献血的模式,满足床用血需求。自愿无偿献血模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1)无偿献血者的献血行为没有受到任何压力和报酬,完全出于自愿,真正体现了无偿。这完全符合WHO世界血液安全服务部门于1989年提出的血站最低目标。

(2)无偿献血者,尤其是固定无偿献血者,被认为是最低危的献血者,所以血液质量理论上更接近于低危献血者国家标准。

(3)献血者多愿意在正常情况下定期来血站或采血点献血。这对维持充分的血源储备是非常重要的。

(4)由于献血者受过较多的安全输血及输血健康知识的教育,并且每次献血时都经过初步体检,对他们自身的健康也是有益的。2004年底,国家卫生部、全国红十字总会的统计表明,全国已有79个城市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这种献血模式在理论上是尽乎完美的,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难题:

(1)血液采集的盲目性,这包括血液的量和血型。由于血液的采集

没有计划,每天可采到多少,什么血型,都是不确定的。这就可能造成量的不足和血液的偏型。

(2)检验和采集顺序的颠倒。由于献血者都不是预约的,来到血站或流动采血点,进行初检后即采血,国家规定的另外五项检验只能放到采血后进行。

(3)耗材的浪费。由于先采血,后检验,就口可能出现不合格的血液,废弃这样的血液使一次性耗材造成了浪费。

(4)人员设备的闲置浪费。献血者人数和血型分布的不确定性,造成采血人员、车辆、设备要按高需求量来配备。一但需求量低,或献血者非常踊跃的时候,采血工作很快完成,这就造成人员、设备的闲置。

(5)“限型限量’’带来的问题。在血液采集中供大于求的时候,势必采取‘‘以需定采,限型限量”的做法,即对血液的量和不需要的血型进行限采。这就可能使献血者的积极性受到打击,长期下去对无偿献血工作是不利的。

计划自愿无偿献血模式是无偿献血工作的最高境界,因为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有计划的血液采集,它按临床需求和血站血库的库存量,安排采血计划,通知献血者按型、按量来献血,可以先期进行检减少了不必要的耗材浪费,使人员和设备的设置更趋于合理,使无偿献血者可以在自己愿意的时候采血。

计划自愿无偿献血模式可以在无偿献血工作基础好的市、县先行开展起来。可采取如下一些办法:

(1)广泛宣传发动。要宣传无偿献血的重要意义,宣传《献血法》,表彰无偿献血的先进个人和集体,介绍献血、输血健康知识,形成无偿献血光荣、人人踊跃献血的良好氛围,这是建立计划自愿无偿献血模式的前提。

(2)建立储备血库档案库。在固定无偿献血者中,通过互联网、手机信息平台或电话等渠道,招募数量足够大的社会低危人群储备血库队员,特别是RH阴性血的储备血库,这是建立计划自愿无偿献血模式的基础。

(3)在适合的单位和社区建立储备血库联络站。在条件好的大专院校、医疗单位、部队、机关、大型企业和社区,成立储备血库联络站,制定《管理办法》、《运行规则》、聘请管理员。这是计划自愿无偿献血模式的保证。

(4)建立微机管理档案体系。在储备血库建立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档案体系,实行高效、快速、规范的计算机智能化管理。这是建立计划自愿无偿献血模式的捷径。

(5)根据临床的需求情况,有计划地采用电话、互联网、手机信息平台通知储备血库队员,前来无偿献血(全血和成分献血)。一但发生偏型或血液库存不足时,及时启动储备血库。这是和国际献血先进模式接轨,也是建立计划自愿无偿献血模式的结果所在。

综上所述,展望前景,计划自愿无偿献血是现阶段及今后倡导的一种模式,也是和国际接轨的一种趋势,发展和改革伴生,成功与困难同在,需要全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共同关注、参与和不懈的努力。就我国现阶段而言,还应多在广泛宣传、政策到位、循序渐进、注重实际、持之以恒上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输血事业早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快捷的无偿献血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