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8
/ 2

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

于睿1王志静1于博瀚2

——以云南某医学类高校为例

于睿1王志静1于博瀚2

(1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2威海羊亭学校山东威海264204)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云南某医学类高校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方面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感大,普遍存在就业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不是校方提供的专业心理机构,就业指导工作有必要进行心理方面的指导。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8-0017-02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近年来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严峻的就业形势给毕业生带来了诸多问题与压力。因此有必要对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关注和相关的辅导。

1.研究方法

1.1被试

向云南某医学类院校毕业生(2015届)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3份,问卷有效率为93.25%。被试取自医学、管理、心理等10个专业,平均年龄为23岁(平均值为23.14,标准差为1.234),其中汉族299名,少数民族74名;男生134人,女生239人。

1.2工具

采用自编的就业心理问卷及简化版的症状自评量表为调查工具。

自编的就业心理问卷根据文献资料和访谈资料编制,在正式研究开始前,先进行了小范围的试测,根据试测反馈和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除基本信息外,问卷主要内容包含29道题目,涉及就业意向、就业认识、就业指导、就业心理等多方面的内容。

简化版的症状自评量表是将《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题目根据实际需要将90道题目删减为54道题目[1],测验其中6个因子,分别是偏执、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度、抑郁、焦虑、敌对。量表选项采用5级计分。具体说明如下:没有:自觉并无该项问题(症状);很轻:自觉有该问题,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中等:自觉有该项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偏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严重: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

1.3统计方法

对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就业压力感及性别差异

调查发现,仅有3.49%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完全没有感受到就业压力,有43.43%的被调查者感觉就业压力较大。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就业压力感上的有明显差异(t=2.077,P<0.05),女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比男大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

尽管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63.27%有信心在当年顺利就业。男女大学生在就业信心方面差异不显著。

尽管女生与男生在就业信心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女生在薪酬期望上却明显低于男大学生。男大学生的薪酬期望平均为4171.269元,女大学生则为3609.414元,二者间差异显著(t=4.044,P<0.001)。这可能说明降低薪酬是女生对更大就业压力的应对方式之一。

调查中有39.75%的女生表示在求职经历中遭遇过性别歧视,相对而言男生遭遇性别歧视的比率要小一些(17.9%)。

可见在就业市场上,医学类院校的女大学生要比男大学生遇到更大的就业阻力。

2.2就业心理问题普遍存在

在找工作过程中,仅有1.3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完全没有心理问题,77.75%的人表示有过焦虑心理,51.74%的人有过急躁心理,41.82%的人有过自卑心理,35.12%的人有从众心理,31.90%认为自己有悲观心理,25.20%的人有依赖心理,18.23%的人有攀比心理,9.92%有自负心理。

症状自评量表收集到的数据显示,被调查者的总症状指数为1.69。这表明被试感觉有点症状,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从6个因子角度分析,强迫症状的阳性症状均值为1.91,抑郁的阳性症状均值为1.71,焦虑的阳性症状均值为1.65,人际敏感度的阳性症状均值为1.64,敌对的阳性症状均值为1.57,偏执阳性症状均值为1.52。其中,强迫症状与抑郁症状分数略高。

而对就业引发的心理问题,仅有0.54%的大学生表示就业心理问题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人际、就业等完全没有影响,60.32%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引发的心理问题对学习生活就业等有较大影响。

可见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虽然症状自评量表得到的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的抑郁焦虑等症状还没有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但是大部分的毕业生表示这些心理问题对自己各方面的影响还是较大的,因此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干预的必要。

2.3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

而当遭遇就业引起的心理问题时,45.04%的毕业生选择自己搜寻应对方法、39.41%表示会向他人(或机构)寻求帮助、9.38%不清楚该怎么办、5.36%不理会。

选择向他人(或机构)寻求助时,仅有1.88%的被调查者选择向心理咨询中心求助,38.07%向父母或其他长辈求助,29.49%向恋人或朋友求助,15.82%选择向同学求助,7.77%向班主任或辅导员求助,1.88%向任课老师求助。

可见,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大多数毕业生依靠的不是专业的心理机构或学校老师方面的专业指导,而是更倾向于靠自己或父母、朋友化解问题。这可能说明高校中专业的心理辅导工作开展仍不到位,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4就业心理指导的必要性

在就业指导上,学校是毕业生的获取支持的主要渠道。而在就业心理问题上,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班主任或辅导员、任课教师)则并非大学生求助的首选。调查结果显示,88.2%的毕业生表示在就业过程中,就业心理指导是重要的、有必要的。

就业过程中,应聘失败是常有的现象。71.05%的被调查大学生都有过应聘失败的经历。其中40%的人认为自己应聘失败的原因是准备不充分,这个准备不充分也包括了心理上的准备不够,比如焦虑、急躁影响了面试表现。有11.26%的被调查者表示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是其求职过程中最为困扰的问题。而14.75%的受访大学生明确希望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能够提供就业心理指导。

可见,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重视心理指导相关的内容,使就业指导全面而有效,切实服务于学生。

3.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毕业生在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下,就业心理问题普遍存在。面对诸多心理问题,很少有毕业生会通过学校提供的专业心理指导途径去解决相关问题。但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就业过程中心理指导是很有必要的。针对本次调查结果,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相应的调整:

首先,高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指导机构,并配备专业的心理指导教师。目前,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从业人员没有专业心理学知识背景[2]。这种的人员构成明显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指导。除了配备专业心理指导教师外,其他就业工作相关人员(班主任、辅导员等)也需要学习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有助于发现和辨别一些心理问题。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从相关机构设置到人员配备与培养都需要向心理指导工作倾斜。

其次,心理指导要注意差异化原则。调查发现,不同的毕业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有所不同,且有些心理问题也存在性别差异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心理指导时也要遵循差异化指导的原则,根据不同的人群进行不同的指导,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再次,在校内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同时加大学校心理指导机构的宣传。很多毕业生在面临心理问题时,不向学校的专业心理指导机构求助,一方面可能因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隶属于可以解决的心理问题范畴,或者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会对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学校哪些机构可以提供专业心理援助,或者对相关机构不够信任。因此,需要在整个大学阶段,逐步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且要加强学校专业心理指导机构或人员的宣传工作。确保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明确可以向谁求助。

最后,心理指导工作要加强主动性,提高预防性。大多数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不是突然发生的。一方面,学生自身不同的人格特点是就业时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对此,在大学生入学之初就可以依靠相关的测验进行筛查,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学生用适当的方式重点关注。另一方面,在就业压力下,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可根据往年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对当年的毕业生提前进行就业心理疏导,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何伦.美容临床心理学(第2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155-158.

[2]杨志新,杨锐英.云南普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5(4):68-72,77.

基金项目:云南中医学院2015年度就业工作专项课题“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研究”(JY2015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