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和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8
/ 2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和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观察

张新召

张新召

(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卫生院<锡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耳鼻咽喉科江苏无锡2140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和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成两组,每组10例。对照组采取鼓膜置管术进行治疗,实验组采取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结果:两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的比较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取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机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咽鼓管球囊扩张术;鼓膜置管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8-0094-02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咽鼓管功能出现障碍或受到感染等,导致患者的中耳出现积液或听力下降等症状,属于慢性炎症之一[1]。我院为了观察分析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和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分别对患者使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鼓膜置管术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成两组,每组10例。

对照组10例(14耳)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7(10耳):3(4耳),患者的年龄介于17至52岁,患者年龄均值为(32.54±4.57)岁,患病时间为6个月至5年,平均患病时间为(3.12±0.24)年。

实验组10例(15耳)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6(10耳):4(5耳),患者的年龄介于16至51岁,患者年龄均值为(32.48±4.38)岁,患病时间为5个月至6年,平均患病时间为(3.41±0.25)年。

对比两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P值大于0.05,可以进行对比。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鼓膜置管术进行治疗,对患者实施局麻,操作者于患者鼓膜的前下象限做一弧形切口将鼓膜切开,并用吸引器将鼓室内的黏液吸净,对其进行冲洗(地塞米松),最后将T形通风管置入患者鼓膜切口处。T形通风管一般于术后3至6个月可自行脱出,若未脱出,应回医院实施取管。实验组采取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让患者采取仰卧体位,头向后仰30度,对患者使用复合麻醉(对患者双侧鼻腔黏膜使用1‰肾上腺素棉片外加地卡因收缩),麻醉效果满意后,在鼻内窥镜的协助下找出患者的咽鼓管咽口,同时在该处置入合适的植入器并将其固定,在植入器的帮助下向患者的咽鼓管腔送入球囊扩张导管,将卡锁调节器进行固定,再缓慢加压,直至压力达10个压力单位后再继续加压2分钟,然后打开卡锁,实施减压操作,将植入器以及导管撤出,完成后,将鼻内镜退出,手术结束。两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术后3天均给予抗生素,避免发生感染。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由我院专业的听力师进行测试,主要评分内容包括纯音听阈以及鼓室导抗图,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的咽鼓管功能障碍越小[2]。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进行数据分析,并发症发生率属于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用率表示,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属于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使用(x-±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的比较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表所示:

注:两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相比较(P<0.05)。

3.讨论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属于耳鼻喉科的多见病之一。临床治疗该病的原则为清除患者中耳的积液以及改善患者咽鼓管的引流通气功能,常用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例如对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鼻用减充血剂、鼓膜穿刺、鼓膜置管术以及鼓膜切开术等[3]。

本研究对患者分别使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鼓膜置管术进行治疗,在研究中发现,鼓膜置管术在操作中,术野暴露不够充分,且光线较暗,鼓膜暴露欠佳,操作较困难,易出现切口不当、中耳结构损伤或置管不准等现象[4]。鼓管球囊扩张术主要是通过扩大患者的峡部管腔,使其恢复引流通气功能,达到中耳积液顺利排出以及鼓室内外压恢复平衡的效果。与鼓膜置管术相比,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具有操作简便,术野暴露充分,可以避免鼓膜切开,不易出现切口不当、中耳结构损伤或置管不准等现象,显著增加了患者的治愈率[5]。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的比较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对患者使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能够显著避免患者发生其他并发症,促进患者预后。

总结得出,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取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机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尹玉萍,周彬.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术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0):1890-1891.

[2]陈伟南,杨海弟,陈秋坚等.耳内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0,

8(2):200-202.

[3]龙孝斌,冯晓华,张涛等.乳突轮廓化联合鼓膜置管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13):590-592.

[4]韦家锋.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9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9):1117-1118.

[5]张珂.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远期疗效观察[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2,26(5):29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