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资源改革教学方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2

利用网络资源改革教学方式

桂小燕

桂小燕(宣汉县电化教育馆四川宣汉636150)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教育资源,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难点,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其自主学习。

【关键词】利用;网络资源;改革;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难点,而且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从单纯地讲授知识转变为设计教材,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从单纯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学习,开拓智力、发展能力。如何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其自主学习呢?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1.引导入门,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自觉动力。”可见,兴趣是学生求知欲望的源泉,是主动求知探索的内驱力。

如何激发兴趣呢?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乃方式之一。由于课件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于一体,能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图文声像并茂,生动形象感人,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生动情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文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课文内容:把人间的万家灯火与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牛郎织女骑牛跨过天河自由来往、提灯闲游等课文内容化为四幅生动的图画:灯星辉映图、繁华街市图、骑牛来往图和提灯闲游图,再加上纷呈的色彩、生动的动画、配乐的朗诵,使学生耳目一新,身心愉悦,对课文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被诱发了。在课前,我还从网上下载了关于作者的生平简介、写作背景等资料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动手动脑,在资料中查找筛选,这样,结合辅助资料,学生对课文内容、主题思想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资料上还补充了关于诗集《女神》、《星空》的一些信息,这样,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内引向课外,知识面得到了拓展。

通过这一堂多媒体课,让学生意识到:课本之外还有一个庞大的资源宝库未被他们有效利用,那就是网络资源。如何利用?首先得具备最基本的电脑操作能力。于是,借助上电脑课的机会,我也来到机房,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上网,如何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如何在电脑上建立自己的资料夹保存下载的资料,我还让他们浏览了我资料夹下的一些风景图片、精美短文等。学生们兴奋异常,眼界大开,虽然操作上还不够熟练,但对网络的兴趣、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已被有效激发。

2.提出目标,引导自学

网络以其强大的资源储存向人们快捷地传递着各种信息,内容多,容量大,它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且让学生在利用过程中,经过查找、筛选、比较、综合、分析,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自觉学习提供有效途径。但网络对农村中学生来说还是个新生事物,对于“新手上路”,教师在引导自学时必须根据学习任务设置相关问题,学生以小组协作为单位,以提出的问题为学习目标,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在网络上去搜索相关资料来完成相关目标。

例如,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先布置预习任务:借助网络资源完成以下目标----1、听配乐朗诵,熟读课文;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作者的感情。然后以4---6人为一小组一台机,每人一本笔记本,教师统一指导小组的操作:先在“百度”中搜索到相关网站;先点击“配乐朗诵”,在优美的的琵琶声中,学生完全进入了情景;听2—3遍后,再点击“课文翻译”,把难懂的字词意思批注在课文中;之后再点击“小石潭的图片”,这样把文本内容化为了形象的图片,再结合“课文说明”等资料,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感情已有大体把握了。

由于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只需把预习的几个目标再提出来,学生根据自己的摘记相互交流,老师对一些重难点作适当点拨;再从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对课文作整体赏析;最后对作者在描写景物上的特点稍作提示进行作文指导就可以了。这堂课以学生动手动脑为主,老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从效果来看,学生既完成了学习目标又初步掌握了在网络资源中查找筛选信息的方法,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3.自主选择,合作探讨

如果说前一次的尝试,是要学生完成老师给定的任务,是拄着老师的拐杖在走,但由于有了前两次的实践,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上网搜索的方法,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不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自主选择在网络中的搜索目标。由于每个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深度、侧重点的差异、对知识点兴趣的差异,那么每个人选择的搜索目标肯定各异。在后来的教学课堂上,通过相互的展示、交流、补充,即可完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构建。

例如,在学习郦道元的《三峡》一文时,提前两天,我就布置任务:“同学们,祖国的风景名胜不计其数,三峡乃是其一。她用她的神奇秀丽吸引着古今中外的无数游客前往观光。后天,我们将走近她,去领略她的无穷魅力。可课本的廖廖百余字,一幅图片只是‘冰山一角’,怎么办?如果还想了解三峡的其他种种,就请你们先预习21课《三峡》,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自己上网查找补充。”老师几句较富感染力的话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有的学习小组立即行动了起来。

在学习《三峡》的课堂上,我先设置了相关问题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基本上能很好地作出回答。比如,他们能在黑板上画出自己摘记的“三峡示意图”,并标出它的三段组成及起止城市来明确三峡的地理位置及组成部分;也能从地理学的角度对三峡风光的形成原因作出回答;还能对郦道元及他的主要著作作简单介绍。再看学生的课本上,也对一些字词作了批注,有的同学还临摹了几幅三峡的风光图片,所以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在把握作者所写景物的特点上,只需作点拨即可。

在课文内容学完后,再让小组派代表来对三峡的其他种种作补充,学生们是争先恐后,一争高下。有的对矍塘峡的雄作刻画;有的对巫峡的秀作概括;有的对西陵峡的险作描绘;有的对三峡的气候特点作补充;有的了解到三峡的特产、名胜古迹;有的还了解了葛洲坝、三峡水电站的规模以及给长江带来的巨大变化,如此等等。内容全面,语句优美,在同学们的补充下,三峡的“形象”更加丰盈动人,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最后,还有同学提出质疑:“文中说‘巴东三峡巫峡长’,根据资料来看,应该是西陵峡最长。这是作者写错了?还是古人缺乏地理知识?”对于这种问题,由学生提出,老师应该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让他们再利用网络资源去调查、探讨、考证;对他们敢于对课文质疑的勇气,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活跃的气氛中我轻松作结并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导游词,多方位介绍三峡风光,当然,资料不完的还可上网去查。这样,通过练笔,可把学生查找的资料作个整合,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4.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通过《三峡》一课的学习,使我认识到:语文的学习并不仅仅只限于语文的范围,其实各个科目是相通的,通过正确引导,可把语文与地理、与时事等科目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可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积累了语言;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在后面的学习中,不用老师提示,学生也会自觉利用一切上机的时间,三五几个自成一组,上网查找一些东西,笔记本上摘记的不仅有语文知识,还有其它科目的内容;不仅有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还有课本外的优美诗歌、精美短文、满分作文等;电脑操作水平较高的同学还会下载资料,并对资料夹下的东西作了分类整理。这些事实说明: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不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电脑操作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合作探究能力,改变学习方法,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加强指导提高能力

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对琳琅满目的网络信息还缺乏辨析能力,教师还必须给予正确的指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提高筛选及处理信息的有效性;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网络只是一个提供资料的平台,只是学习使用的一个工具而已,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而忽略课本的中心地位,避重就轻,偏离正轨;还有,网上信息鱼龙混杂,还得告诫学生,上网必须以学习为中心,切忌沉迷于娱乐游戏,自觉抵制负面效应。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利用网络资源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很完善需要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