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老人低温烫伤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2

高龄老人低温烫伤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护理

刘丽丽

吉林省白城市消防支队卫生队邮编130061

摘要:目的:探讨高龄老人低温烫伤的原因,从而重视低温烫伤,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23例低温烫伤患者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原因,制定预防措施。结果:全面提高高龄老人及陪护人员的低温烫伤常识及安全防范意识,可减少低温烫伤发生。结论:通过相关知识宣教取得患者及陪护人员的重视,是预防低温烫伤发生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龄老人;低温烫伤;原因;预防护理;分析

低温烫伤是指虽然基础温度不高,但皮肤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低热物体造成的烫伤。接触70℃的温度持续一分钟,接触60℃的温度持续五分钟以上时,皮肤可能就会被烫伤,引起皮肤烫伤的最低温度为44℃。低温烫伤是真皮浅层向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渐进性损害,往往表面看起来只是一个小水疱,体征类似Ⅱ度烧伤,但其实可能已伤及皮下组织,甚至肌肉、神经、血管。其创面特点是:水疱较小,外观颜色较深,疱液多带有血性,创面基底部苍白色,可有瘀血或坏死斑。损伤皮肤全层,有的深达皮下组织,肌肉,肌腱及骨髂,所以难以愈合。

1.研究的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23例患者,年龄87~96岁,平均92.5岁,男17例,女6例。均为在家中不当使用保暖物品致低温烫伤,因消化科疾病入院查体时发现皮肤损伤。

1.2研究方法

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将所收集到得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低温烫伤好发的时间及部位,创面的深度及面积,致伤的原因。

1.3一般的情况

1.3.1烫伤部位

上肢烫伤4例,胸腹部烫伤6例,腰臀4例,足部烫伤11例,(上肢及胸腹部同时烫伤2处2例)。

1.3.2烫伤深度及面积

烫伤深度:度6例,Ⅱ度13例,Ⅲ度4例。烫伤面积:面积≤1%17例,1%≤面积≤2%6例。

1.3.3受伤距入院时间≤1d2例,≤7d11例,≤14d9例,≤30d1例。1.3.4发病时间3~5月9例,6~8月2例,9~11月8例,12~2月4例。

1.4原因分析

1.4.1致伤原因

均为在家期间使用热水袋、充电暖宝、暖宝宝等致伤。

1.4.2使用因素

用以取暖或以暖来缓解疼痛等目的,其中腹泻后腹部保温2例,腰痛热敷4例,天寒取暖6例,足部热敷11例。

1.4.3患者因素

老年人肢体感觉迟钝,耐受性差。

1.4.4综合因素

一是患者或陪护人员没有相关低温烫伤医学常识。二是患者或陪护人员不当使用各类发热物品。

1.5预防护理

一是将预防低温烫伤的相关预防常识列为健康宣教内容。制作宣传图册或视频资料,向高龄老人及陪护人员宣传有关预防低温烫伤的知识,并以真实的病例使患者及陪护人员认识到低温烫伤的危害,使其提高对低温烫伤的重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避免低温烫伤的发生。

二是评估高龄老人潜在烫伤危险因素:首先评估患者曾经有无烫伤史。其次评估患者有无要热敷或保温的需求。最后评估患者及陪护人员对宣教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三是加强高龄老人的自我防范意识:对高危人群加强健康安全教育,反复宣教加深知识;提高其对意外伤害的预见性,使其主动采取避免意外伤害的措施,从而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四是其他安全措施:首先必要时才提供安全的保暖工具,但忌用热源直接接触皮肤保暖。使用热源取暖的时间最好不要过长,最好是睡觉前放在被子里先暖被窝,睡觉时取出来,尽量避免整夜置于被窝内。如果用热水袋前先检查有无橡胶老化及渗漏,以防使用过程中发生爆裂。使用中只能装70%左右热水,水温不要超过50℃,并赶尽袋内的空气,不要挤压热水袋,注意把盖拧紧,防止水流出来。使用热源保暖时要记录并列为交接班内容,并随时观察保暖部位有无发红和起泡。其次为高龄老人洗脸、洗脚、擦澡时,一定要控制水温在40℃左右,并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调节水温,并教育高龄老人及陪护使用热水时一定要先测试温度再使用,不可直接用到患者身上。

五是一旦发生低温烫伤应立即冷敷患处,并及时就医,以免创面加重导致经久不愈等严重后果。有些患者因创面较小且痛感不强,自行用酱油、食醋、碱水、牙膏等偏方涂抹创面而致创面感染,或自行涂抹紫药水等附着颜色强的药物而影响医生判断创面深度,这些错误的方式将导致病情加重和治疗时间延长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费用。

六是心理护理:不良情绪反映会或心理状态会导致各种机体失衡,若不及时纠正将会影响下一步治疗。对治疗时间较长的患者要加强心理护理,良好的心理护理是减轻病人痛苦,保障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2.研究结果

通过低温烫伤相关健康宣教及宣传图册,全面提高高龄老人及陪护人员的低温烫伤常识及安全防范意识,可减少低温烫伤发生。

3.讨论

老年人肢体感觉迟钝,耐受性差,对热的敏感性低,即使温度、距离合适,正规操作,仍有可能造成烫伤。因此,我们应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做好预见性工作及措施。全面评估可能发生烫伤的潜在危险因素,做好健康教育,提高高龄老人及陪护的防范意识,可减少低温烫伤事件发生。针对低温烫伤特点,采取的防范措施可以总结以下几点:首先低温烫伤好发于取暖季节,因此在室温低时要格外注意;其次使用取暖物品时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及长时间接触相同部位;再次高龄老人应严格在护理人员看护下使用;最后皮肤敏感度低得老人应尽量避免使用各种取暖物品,如需使用应及时观察皮肤情况,避免低温烫伤。发生低温烫伤后应及时就医,因为老年人皮下脂肪和皮下毛细血管减少,皮肤弹性降低,对外界各种刺激的耐受性和伤口的愈合能力下降,严重的皮肤感染可导致病人极度不适且可继发全身感染。

因此,对无痛感或面积较小的创面也应高度重视及时治疗。低温烫伤创面一般较深,治疗时间较长,让患者和家属积极参与到治疗和护理中,对患者树立信心,强化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对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都有重要意义。目前,构建科学有效的患者安全保障体系,已成为护理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原有的护理管理模式即单纯被动处理差错的事后管理模式,逐步向预警防范与积极干预的前瞻控制管理模式转变。护理干预措施主要为加强知识宣教和进行心理干预。总之,通过有效护理干预加强人们对低温烫伤的重视,是预防低温烫伤的发生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谢少飞.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意外伤害调查与对策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12(24)120-124

[2]马静.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意外伤害健康教育干预方案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12(24)123-125

[3]朱海燕,易忠贤.6例老年患者低温烫伤原因分析及治疗护理[J].西藏医药,2015,12(24)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