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画活动的有效指导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幼儿绘画活动的有效指导的策略

李丽丁

福建省南安市仑苍镇中心幼儿园

对幼儿进行的教育属于学前教育,这一时期的教育,要以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发展幼儿个性能力为主,要让幼儿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和美妙,增强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培养他们对参与未来生活的信心。绘画活动是幼儿接受的一项重要教育之一,在斑斓的色彩中,幼儿能够体会到自然生活的美好,体味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塑造他们的感性人格。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教师要承担起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任,发展幼儿的个性、体验,激发幼儿的艺术天赋。另外,教师也要注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一、激发绘画兴趣,提高绘画质量

如果绘画活动的难以顺利进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作为主体的幼儿不够配合,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绘画,更不明白怎么去绘画,甚至连"绘画"的概念都不够清楚。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不管教师如何下达命令或者引导幼儿,他们都会无动于衷。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帮助幼儿打开绘画的思路,能够通过手中的笔和丰富的色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如此一来,幼儿绘画的质量就能够得到显而易见的提高,看见幼儿的进步和成长,无论是对于教学还是幼儿本身来讲,这绝对是值得肯定的。

例如,在开展以《奇妙的大海》为主题的绘画活动时,鉴于部分幼儿可能没有见过大海的真实面目,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启发。首先,教师可以给幼儿播放有关"大海"的视频和图像,让幼儿感受大海的波澜壮阔以及海底世界的景象,体会到"大海"的独特魅力,以此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教师可以向幼儿提出诸如"现在,你心目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的问题,在班内展开交流和讨论,拓展幼儿对"大海"的认识,从而为绘画活动的进行做好铺垫。这样一来,通过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从中更能够发觉幼儿蕴藏的潜能。

二、巧妙联系生活,创新绘画题材

绘画题材也是影响绘画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教师选择的绘画主体距离幼儿过于遥远而又十分地抽象和不切实际,是很不利于幼儿进行理解和感受的,就更难以将其以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很容易导致教学的低效性。幼儿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也仅仅处于初步认识阶段,过于超前的教育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不但起不到原本的作用,反而容易引起他们的误解。因此,教师要综合教学实际和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选择在幼儿接受范围之内的绘画主题,并且给幼儿留出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促进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有鉴于此,教师不妨从幼儿最熟悉的家庭生活环境出发,开展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绘画活动。首先,教师可以提前告知幼儿绘画活动的主题,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己的"家",发现"家"的特点、"家"的如何构成的。另外,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先陈述自己关于"家"的理解,并且对他们进行适时的引导,尽量拓展他们的想象能力。这样一来,通过选择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绘画题材,能够显著的发挥幼儿的观察能力,也能够增强教学的灵活性。

三、重视过程引导,端正绘画态度

上文中多次提到,由于年龄的限制,幼儿是一个比较缺乏自主意识的主体,因此,他们的成长是离不开家长、教师的陪伴、监督、引导的,如果缺少了这些重要的因素,他们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走神的现象,也容易发生一些错误,往往就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在幼儿园中,教师就是幼儿的"监护人",需要对幼儿的一举一动负责,并且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保证他们的成长处于正常的发展过程中。因此,即便是在绘画活动中,教师也要加强重视,对幼儿予以指导和爱护,让他们从中有所受益。

例如,在开展以《花草树木》为主题的绘画活动时,教师可以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进行观察、监督和指导。一方面,教师可以对幼儿绘画的展开进行启发,让他们观察校园中的"花草树木"来找到灵感,提高绘画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参与到幼儿绘画的过程中,在教室内来回走动,观察每一位幼儿的绘画进展,并对他们提出可行的建议,从而提高幼儿绘画的认真程度。这样一来,教师通过全方位的引导,有利于端正幼儿的绘画态度,养成认真、仔细的行为习惯,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实时反馈机制,提高绘画信心

在幼儿做好了绘画工作以后,如何进一步地提高幼儿的学习水平就成了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鉴于幼儿有着积极的、热切的渴望得到他人赞同的心理,教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赞赏,这也是幼儿得以提高的一项重要因素。这时候,就有必要在教学中引入"反馈"的概念,即教师对幼儿的表现作出有效的评价,与此同时,幼儿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议。这样能够帮助幼儿获得有效的建议,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提高,发展自己的审美观,也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方案,将绘画活动开展更加丰富多彩、深入人心,从而促进教学相长。

例如,在开展以《动物园》为主题的绘画活动时,教师可以给予幼儿及时的、有效的评价。首先,教师可以找出幼儿绘画作品中存在的优点,比如形象生动、灵活等等,从而提高幼儿的自信心,继而可以再向幼儿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比如配色还需要更加美观一些等等,从而让幼儿明确自身的不足。另外,教师还可以征求幼儿的意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进行交流,关于"如何进行绘画活动"取得更好的反馈,这有利于从幼儿角度来想问题,使得教学更符合他们的发展需求。这样一来,通过建立实时反馈机制,有利于提高幼儿绘画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教学取得进步和突破。

综合上文可以看出,在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毕竟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相对稚嫩,对外在的事物缺乏主观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很容易导致教学的低效性。在这里,鉴于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对于教师如何做好指导工作提出了一些策略,希望能够有所作用。首先,教师要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打开幼儿的绘画思维,避免空洞化。其次,教师要选择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绘画题材,方便幼儿理解和感受。再次,教师要端正幼儿的绘画态度,而不是敷衍了事。最后,教师要多对幼儿进行鼓励,从而提高幼儿绘画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韩晓洁.绘画成长小组介入流动儿童自信心提升的实务探究[D].郑州大学,2017.

[2]范灵平.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J].中华少年,2018(11):141-141.

[3]丁园.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绘画能力[J].学苑教育,2017(19):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