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课堂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互联网时代下课堂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郑御真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迈进千家万户的门槛。在教育行业,互联网的应用更加普遍。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在促使互联网时代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本文的价值在于发现高职教育学校传统课堂教学以及结合多媒体的现代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创新改革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改革

众所周知,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互联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闯入人们的生活中,各个行业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必不可少,教育行业也不例外。近些年来,随着高等职业化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要求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强的人才,那么对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就势在必行。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下,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要想取得明显的进步,必定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

一、高职院校的课堂现状及问题

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全国都在推行新课程改革。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高职学校的老师也在尽力的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教学,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课堂是教育的最终的环节。教学活动是老师和学生两者相结合的主题活动,这个过程需要互动,而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决定了教学的质量。我们用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质量来衡量来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

在现在的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中,新的教学观念基本上得以确立,很多高职老师在多次进行思想教育讨论后,在教学观念上取得一致性的建议,将教学的核心转向培养创新和有能力的精英栋梁之才。在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上也逐渐的清晰化,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一些具有综合素质的专门性人才。比如高职类院校中的化妆专业,就是培养能力过硬的专门性的化妆人才。很多高职教师开始注重调整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传授解惑转化为启迪引导为主,在教学中,很注重启发式教学。但是,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几点。

(一)教师教学方面

1、教师对于教学目标不明确,上课的条理不清晰,思路混乱,教学过程中无法突出重难点。在授课过程中存在一言堂或者是满堂灌的现象,无法突出新课改所要求的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在课堂只顾着自己讲述,无视学生上课时的一些违纪行为,对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等现象视而不见。

3、部分教师讲课过分依赖多媒体,网络上下载的教学课件,上课时直接对着课件临场发挥,没有充分的备课。一份课件能用好多年,学生换了好多届,课件依然没有什么改变,默守陈规,一成不变。

4、教师私下不愿意跟学生交流,下课以后就离开学校,学生无法跟老师进行交流,对于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就无法及时解决。

(二)学生方面的问题

1、一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极差,学习毫无目的,而且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一种学风不正、厌学的情绪。对老师课堂教学的内容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2、很多学生,逃课打游戏、睡大觉、约会逛街,就是不愿意上课,出勤率很低。迟到早退现象每天都可见到。

3、课堂教学中,学生聊天、睡觉、玩手机是经常的事,少数素质较低的学生让老师也觉得力不从心,从而放任自流,不管不问。

二、互联网在高职院校课堂中的应用

(一)互联网在高职课堂中应用情况

互联网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优秀的教学案例,优秀的教学手段大多离不开互联网的应用。现在各大高职类院校的老师都开始借助网络资源的优势进行备课,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在被“四新”模式所取代,课堂中以视频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取得了让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所谓的“四新”是指新课标、新教材、新技术、新课堂。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多次开展微课评比,学生和老师可以各自手持一台平板电脑,看看微课,做做虚拟实验。

(二)互联网在高职课堂应用的好处

通过在课堂上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和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外,板书的质量和速度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课堂容量,尤其是当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从而弥补粉笔作图板书的不足之处,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为课堂增加知识容量。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者是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实际情况中,互联网在我国高等职业类院校的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并不突出。一般情况下,只是教师在讲台上利用电脑和多媒体设备播放课件,学生坐在下面机械的听讲或者玩手机或者睡觉等等。

三、如何在打造高职院校的互联网高效课堂

(一)清楚地认识互联网形式下的教学形态

虽然是身处互联网的大环境中,教学工作者也仍旧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认清当前形势下的教学本质仍然是教与学的问题。传统教学中的校本课程、集体备课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借助于互联网的网络教学就能打破其格局,实现大范围,跨区域的教学目标。网络教研通过多个环节,利用网上资源,对教学进行管理和评价,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当然我们在正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时,也要吸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不同教育教学的独特性。完成教学形态由传统教学向多媒体教学再向信息化教学的过渡。

(二)创新多种互联网课堂教学方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借助一些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用新颖的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对高职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借助互联网教学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教,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创新教学中的教学内容组织与重构

信息时代的课堂教学,要注重教学结构的重塑,现行的教学结构已经进入了混合阶段,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进一步的去探索如何将将线上和线下的O2O相结合。在课传统教学中,对于一味地灌输课本上知识这种方式并不可取,教学内容要新颖,要摒弃陈旧不可取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分清楚重点和难点,并且注重对重难点的解析。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诱导,在对书本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要多多少少渗透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知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破传统的观念,利用互联网的优越条件,在课堂上展示新颖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突出课堂真实、教风朴实的特点。教材也是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本着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的原则,重视课上练习,当堂训练,追根溯源,知识迁移,有效激励,提高兴趣,降低难度,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适时评价,有效引导,有效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四)改变传统教学意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传统教学都认为教师才是学生的主体,实际上,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作为指导者和信息导航者的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以自学能力水平的高低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可以灵活地按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现在,基本每个学生都拥有手机电脑,可以随时随地的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对教师课堂上所讲的知识进行检索,复习,构思等,将相关的信息点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老师要进一步的主动探求学生的需求,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师生关系的平等性。老师要从传统的在课堂上教,站在讲台前面讲,转变成融入学生中的导学,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并且借助大数据进行学习诊断,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成长。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五)课堂教学中融入新技术和理念

近些年来,学习分析、云计算、平台电脑、TPACK等一批新的技术和理念融入到教学中,但并未得以广泛的推广。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要创新,也必须融入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翻转课堂、社交媒体、教学微视频、微课等的应用,也会改变知识获取的形式。这些创新都是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在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大力的推进翻转课堂。所谓的翻转课堂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它是以微视频、云平台等技术作为支撑的。它是对传统课堂结构的重心前移和流程的再造。这种课堂模式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四、结论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面对新的教学形势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是高职类院校所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和教学不能默守陈规,要进行变革和创新,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所带来得教学挑战。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学习意识,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和碎片时间加强互联网思维;进行创新意识,分析改进课堂,进行教学;要有分享意识,在互联网中进行资源共享。将互联网与教学机密结合,从而提高高职类院校的教学质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逢庆钱万正学习分析:大学教学信息化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现代教育技术2012(07)

[2]李逢庆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及其经验解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媒体教学与学习中心”透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11)

[3]梅国平宋友荔谢翌教师发展:学校内涵发展的生命线——基于“江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