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后行肌瘤剥除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1
/ 2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后行肌瘤剥除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

彭雪秀

彭雪秀(广东省阳东县人民医院妇产科529500)

【摘要】目的:探究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后行肌瘤剥除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行常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后肌瘤剥除术,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肿率、术后复发率比较具有显著差异,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后行肌瘤剥除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显著,可减少术后血肿及肌瘤复发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肌瘤剥除子宫肌瘤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1-0174-02

子宫肌瘤是妇科临床常见多发症之一,好发于育龄妇女,临床常采用手术治疗,随着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微创理念的深入,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剥除术成为临床常用术式,但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易形成血肿等并发症仍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1]。为此本文将对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8例子宫肌瘤患者在腹腔镜下先行子宫动脉阻断,再行肌瘤剥除术,术后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子宫肌瘤患者,年龄28~54岁,平均年龄(42.6±2.3)岁,所有患者均为妇科体检检查时发现,其中单发肌瘤114例,包括肌壁间肌瘤48例,浆膜下肌瘤73例;多发肌瘤22例,最多4个。肌瘤体积最小为1cm×1cm×1cm,最大为8cm×8cm×8cm。有下腹部手术史17例,14例术前月经改变者行诊刮,排除子宫黏膜下肌瘤、宫颈肌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及手术禁忌者。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字,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腹部手术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月经干净后卵泡期开展手术,对照组行常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后肌瘤剥除术。两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全麻满意后,协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于脐下上缘作一弧形切口约10mm,建立气腹,CO2气腹压力在13~15mmHg之间,置入腹腔镜,于左、右两侧麦氏点作5~15cm切口,分别穿刺置入10mm、5mmTrocar,并置入操作钳。探查有无盆腔粘连、子宫肌瘤大小、数量及位置,区头低足高体位,举宫器将子宫向上举起。观察组于近宫颈2cm及输尿管上方0.5cm处,向子宫膀胱反折膜方向剪开阔韧带前叶,暴露子宫动脉,镜下见其搏动,再行双极电凝凝固子宫动脉,对侧子宫动脉阻断方法同上。待阻断子宫动脉后,在掌握肌瘤大小及位置后,于肌瘤表面电切作一略小于肌瘤直径的切口,待电凝分离肌瘤假包膜后,将直径小的肌瘤直接钳出,而直径大的肌瘤采用肌瘤粉碎器逐步取出,取出后,组织送病理检查,待肌瘤剔除后,病灶周围电凝止血,分层逐步缝合,先缝合肌层,再缝合浆膜层,避免形成死腔。最后,生理盐水冲洗盆腔,待检查创面无活性性出血,取器材,排出CO2,术毕,并术后持续3d给予子宫收缩剂。对照组未对子宫动脉预处理,直接行常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剥除操作与观察组相同,均用单级电凝钩电切开肌瘤表明假包膜,再锐性、钝性相结合剥离肌瘤,于创面常规缝合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术中术后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术后血肿率、术后住院时间及肌瘤复发率,并与术后6个月采用阴道彩超复诊,观察对比两组月经复潮,及复发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和t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肿率、术后复发率比较具有显著差异,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

3讨论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可不但可避免传统开腹手术的弊端,同时术后疼痛轻、局部粘连少、切口美观,并且还能保留患者子宫,有利于恢复正常月经及生育功能,但术中止血较困难,致使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易形成血肿,且术中易遗漏小肌瘤,增加术后复发率。

根据子宫动脉结扎术止血原理,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之前行子宫动脉阻断预处理成为可能,临床研究发现,双侧子宫动脉被阻断后,可明显减少子宫血流量,进而对提高术中止血,减少术中出血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同时,根据解剖学理论,即使双侧子宫动脉被阻断后,子宫仍可从阴道动脉、卵巢动脉分支及盆腔小血管侧支循环中得到必要的血液供应,以维持子宫正常功能[2]。

因子宫动脉阻断,术中出血减少,可充分暴露术野,并保持镜野清晰,利于手术操作,进而可拓宽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手术指证,避免术中遗漏小肌瘤;在镜下缝合病灶瘤腔时,可预防术后血肿形成;同时,阻断子宫动脉可减少术后过多月经,预防肌瘤复发;另外,还可减少术中止血操作,进而可减少子宫切口创面焦痂形成,利于术后康复[3]。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中无显著差异;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肿率、术后复发率比较具有显著差异,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后行肌瘤剥除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显著,可减少术后血肿及肌瘤复发。然而本文研究中对子宫动脉行永久阻断,对是否会影响生育功能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湘,龚颖萍,许海南,等.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下子宫肌瘤剔除术61例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1):2120-2123.

[2]王晨笛,徐华,杨云,等.腹壁小切口辅助腹腔镜行困难子宫肌瘤剔除术98例临床分析[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0,23(4):309-311.

[3]黄海伟,谢虹,陈丽娟,等.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主干阻断联合肌瘤剥除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5):765-766.